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6618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V.docx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V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V)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板垣记略》载: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A.呈权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牵制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明代《织工对》记载:

“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

……进而问之,……工对曰:

‘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

’”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持这一观点的人物是

A.墨子B.孟子C.韩非子D.黄宗羲

4.陈寅格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5.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

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典,他的答复是: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

材料表明

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

6.梁启超说:

“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然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入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也。

”他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引发新文化运动

D.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9.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递奏折,建议天皇:

“欲征服支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①奏折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②甲午战争实现了日本“征服满蒙”的野心

③“九一八事变”标志著日本开始全面侵华④中国全民族抗战粉碎了日本狂妄企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1935牛12月,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的路线政策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力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放弃民主革命纲领

C.犯了右倾错误D.改变了政权性质

11.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

“在美国的复合其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材料不能反映

A.主权在民原则B.联邦制原则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

①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②信徒皆为祭司

③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④回到《圣经》来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13.右图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该时期

A.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C.提出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双百方针”的提出

15.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③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④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6.右图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

该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有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②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③加入WTO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7.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18.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下列中国外交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改善D.积极开展“反恐”外交

19.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B.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20.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

A.开创计划经济体制B.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C.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D.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1.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D.知识经济兴起

 

22.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

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铲平世界”是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趋同

B.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

C.柏林墙倒塌是全球化加速的根本动力

D.Windows3.0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23.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素以大胆新奇著称,其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

其风格最接近于下列哪一作品

A.《最后的晚餐》B.《人间喜剧》

C.《牧神午后·前奏曲》D.《等待戈多》

24.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同一历史主题。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历史主题的是

 

A.《海国图志》B.《共产党宣言》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25.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下列选项中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应有误的是

A.董仲舒新儒学——汉代大一统B.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

C.启蒙思想——美国《1787年宪法》D.毛泽东思想——“大跃进”运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1分。

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

第29题13分。

共50分。

26.(11分)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

“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

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

”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

西方国家!

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有学者认为:

“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

(3分)

 

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

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

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5分)

 

27.(13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1)据材料一,宗教神学的内容有何特点?

试举两例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4分)

 

材料二(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2)材料二中,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的“大不相同”是指什么?

同贵族进行的“新的斗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5分)

 

材料三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有线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

……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并且,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3)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概括说明其如何“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4分)

 

28.(13分)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

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

(4分)

 

材料二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

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

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

上告人张秦民(年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

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

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

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

——《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3)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

(5分)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从而深入人心,演变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全国犹如一个大家庭,皇帝治国如治家,他说康熙“圣怀宽阔”,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

魁奈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视为与自身文明相异、魅力无穷的“他者”,都乐于把这个陌生相异的“他者”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

(1)据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哪些思想?

体现了什么特点?

(3分)

 

材料二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

……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

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后,此其证也。

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

——梁启超《立宪法议》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及其理由。

(5分)

 

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很多弊端和矛盾,马克思精确而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矛盾存在的根源。

中国近代的改革不断地失败,而近代的改革又主要是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近代的顽固保守派文人,还是思想较为灵活的革新派文人都日渐对此产生失望心理。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欢呼十月革命的同时,也就很快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因。

(3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