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736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ocx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

(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

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P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它包括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是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目的:

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作用):

①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一预防为主方阵的落实。

③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④为国家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简要说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征。

(P16)

概念:

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它是运用一种规范的系统和方法所确定的在规定期限内达到特定目标的包括投资,政策实施,机构,技术设计等在内的经济活动。

特征:

它除具备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①建设内容的丰富性,②参与单位的多元性,③参与劳动和形式的多样性,④建设目标的特殊性,⑤建设项目具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报批。

(P18)

概念: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①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②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③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自然状况和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现状,社会经济及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协作关系,政策,融资等外部环境。

④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根据规划提出分期建设意见,初选规模指标,初定防治范围,治理标准,类型区划分,初选总体布局方案,不同类型区生产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向,工程规模等。

⑤技术支持。

⑥项目实施:

简述项目实施的劳力,机械,材料等条件,初拟总进度和工期安排。

⑦项目组织管理。

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利用外资项目要说明外资来源的可能性;借入资金要大体测算项目偿还贷款的的能力。

⑨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⑩结论与建议:

简要总结上述成果,分析项目的主要问题,简述地方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综合性评价结论,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意见。

⑪附件:

主管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对规划的批准文件或审查意见书,项目涉及省及有关部门对项目的书面文件,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方案及投资来源文件,其他有关附表和附图。

批报:

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按隶属关系,先送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城市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由国家计生委审批,即按工程规模,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从建设布局,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济合理性,技术政策方面,进行初审,提出意见投国家计委。

国家计委从建设总规模,生产力总布局,资源优化配置,资金支持可能,外部协作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后审批,行业主管部门初审设有通过的项目,计划主管部门不能立项。

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行业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位列市计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程序。

(P19)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内容:

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

A.总论;B.市场预测;C.资源条件评价;D.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E.项目地址的选择;F.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G.原材料,燃料供应;H.总图运输和公用辅助工程;I.节能措施;J.节水措施;K.环境影响评价;L.劳动安全卫生与预防;M.组织机构与人力配置;N.项目实施进度;O.投资估算;P.融资方案;Q.财务评价;R.国民经济评价;S.社会评价;T.风险评价;U.研究结论与建议。

②附表:

固定资产投资表,基本建设投资估算表……

③图纸:

项目区位置地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④附件:

委托书,专家审评意见及评价……

8.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

(P20)

项目评估是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的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全面系统的检查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程度做出评价,它对项目是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容:

㈠项目必要性的评估:

1项目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政策。

2项目是否有利于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发生活水平。

3项目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有发展前途。

4项目投资的总体效益如何,分析项目建设的三大效益,尤其要看项目建设能否给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好的效益大的贡献,从而判定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㈡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

①条件评估(项目所需资源是否落实,是否适合项目要求,有无利用条件和开发价值)

2项目原材料,燃料供应条件评估

3项目产品销售条件评估

4科学技术条件评估

5政策环境条件评估

6组织管理条件的评估

㈢建设方案的评估:

①项目规模及布局的评估

②产业结构评估

③技术方案评估

④工程设计评估

⑤时序评估(项目周期各阶段在时序上安排是否合理;项目的资金投入,物资设备采购及投放是否安排就绪;符合项目时间要求)

㈣综合效益评估:

①基本经济数据的鉴定(鉴定各项投入成本的估算,基本经济参数如贴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等的确定是否合理)

②财务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项目参加者带来的利益大小)

③经济效益评估(评价项目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小)

④社会、生态效益评价(结合具体项目的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⑤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评价(注意项目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一个项目可行与否)

⑥评估结论(项目是否必要;项目所需条件是否具备;项目开发方案是否科学合理;项目投资是否落实,效益是否良好,风险程度有多大;项目开发应有什么政策措施;评估性意见)

9.如何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P31)

特点:

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破坏程度在不断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80年代初提出了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生态恢复试验,“七五”和“八五”期间,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有关生态建设的研究。

我国的生态建设研究,最初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对农林牧业的危害进行研究,也包括石漠化、裸土化、砾化、土地污染及肥力贫瘠化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有关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除继承前期的研究外,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评价指标及恢复重建的研究上。

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方向、重点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发展趋势:

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②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

③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强调规划既要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现生态的合理性,又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对整个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

④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⑤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⑥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将生态工程和生态技术引进规划中。

10.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P7)

特征:

①综合性:

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②协调性:

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

③战略性:

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

④区域性:

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面,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

⑤实用性:

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了操作性。

原则:

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即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②系统原则;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

即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者的协调统一

④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

⑤整体优化原则;

⑥统筹兼顾,分步落实,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

正确处理治理与开发,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种关系,优先治理对社会影响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和相对易于治理的问题,力争在短期有所突破。

1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

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

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第二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

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P36)

协调论拜托了以往人地关系思想中把人和地简化为因果链的两端,纠缠于谁决定谁的思想怪圈。

协调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所有系统一样服从一下规律:

1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

2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一方面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

3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失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因此,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只有当人类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才是正确的。

保持生态系统就是保持人了自身,因而人类自身的道德规定就扩展到包容生态系统,在促进整个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

人地关系协调一定要有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和地域性,以动态的观点去度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

这便是我国学者对人地协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P37)

人地协调论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它对选择与确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制定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体系,形成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控调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①在生态规划中,正确合理的协调人类内部利益的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表面上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部门,不同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

②在生态规划中,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整个系统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即优化状态。

③在环境规划中,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不同类型地域上所表现的结构和矛盾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按地域类型来协调不同的人地关系,考虑到我国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开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研究可根据开发建设客观需要的迫切性,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地域进行典型调查研究,在典型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地关系类型区,然后分别研究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组合,为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P41)

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既兼顾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又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在空间上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时间上当代人和后代人具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这是在当代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负担着保证人类永续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的五个基本要素:

1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

2代际公平(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发展)。

3代内公平(社会公平)。

4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环境。

5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

(P45)

㈠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事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制度上进行规范,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依照人了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塞,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P47)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不管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必须深刻认识生态规律,掌握和运用生态系统规律去建设和保持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指导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

生态环境建设只有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才能使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生态环境能够建设项目具有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

①物物相关律;

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广泛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物生相克律(克生原理);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而流动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使整个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③能流物复律;

包括物质的无限循环原理和能量的定向转化原理。

没有物质,生态系统不能组建;没有能量,生态系统不能运转,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构成循环,而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循环。

④负载有额律(限制因素原理);

任何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都有一个限度,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吸纳(吸收、容纳)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的周期性外部冲击的能力,当生态系统所供养的生物超过它的生产能力时,它就会萎缩(退化)乃至最终解体。

⑤协调稳定律;

只有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也只有稳定才能持续。

⑥时空有宜律;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生态特征,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而同一区域生态系统也随时间发生变化。

⑦生态位原理;

一般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包括生物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个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生态位。

⑧整体效应原理;

由于系统各组之间相互作用(协调与制约)的结果,使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大于系统各组成功能之和。

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组成、数量、比例及时空分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它是系统的内在要素,而系统的功能是表现形式,系统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

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P53)

背景:

由于第三产业的内容的发展,生产企业与服务业的空间结合,或若干生产企业与一个或多个服务企业的空间结合,大大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果或集聚优势,集聚问题内容的扩大产生了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集聚效果导致城市的膨胀,致使区域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对单个企业进行区位分析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

内涵:

空间结构理论基本上沿用了区位论学者考察问题的方法。

即区域基础状况的假设-几何图解及简单的公式数学推导-模型的归纳-模型的检验及与实际情况相对照,对此做有效分析。

但是空间结构研究的目标和着眼点都不同与区位论。

它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研究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程度。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又可称之为总体区位理论。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

(P55)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

1以不同的社会经济“疏”(谓之结构“薄”)和“密”(谓之结构“厚”)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

一般指(一国之内)大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

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点—轴系统”模式

3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其理论推导的基础:

一是农业区位论,二是积聚效果理论,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

4以城镇型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是对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

5空间相互作用。

6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动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①空间结构理论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区域发展状态和方法。

②空间结构理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9.除了本章所论述的主要基础理论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章所论述的理论有:

人地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未涉及:

区位论

10.人地关系?

空间结构?

人地关系: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11.论述调整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措施。

(P56)

①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

这类大型,特大型项目,建于正在不断集聚的城市区域,还是处在分散化过程中的新区,都会吸引一部分企业,城市,公共设施集聚到所在地区,导向性很强。

在预定要开发的新区,布置一个乃至若干个大型项目,可带动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调整空间结构的目的。

②基础设施的导向:

为了推动新区的开发,按照预定的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先行建设若干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如铁路,港口,电站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改善工业,城市的布局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推动新区的开发,往往以基础建设设施为导向。

一旦新区主要基础设施(一般是道路,供水,通讯,能源)基本可适应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具体的发展则依靠公司及主管经济部门进行。

③政策导向:

指政府制定,实施若干有利于或鼓励新区开发的政策,借以吸引企业,公司前去投资。

这些政策涉及到土地批租及其价格,税收,进口贸易经营权,进出口配额运价律,关税政策,等等。

12.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P57)

①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实际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条件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