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8603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

李建军 宜春学院;课题编号:

11508YB173)

目  录

1立项依据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现状 4

1.3研究意义 6

1.4研究目的 7

2研究概况 8

2.1研究队伍 8

2.2研究进程 9

2.3研究方法 10

2.4研究成果 12

3研究内容 13

3.1“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点调查与分析 13

3.2“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点的成因分析 17

3.3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取向、新途径 20

4研究思考 23

1立项依据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4月开始申报,2008年10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正式批准立项,编号08YB173。

  应该说,课题得以立项,一方面得益于课题相关管理部门和评审专家们对课题的鼓励、认可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源自于课题组对课题涉及内容持存的关注和探索,从选题、设计到完成,课题组同仁始终将本课题的研究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密切关联,和高等教育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的一般规律契合起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使课题研究不凌空蹈虚,坚持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之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1.1研究背景

  不论我们认同与否,“90后”这个词已经伴随着这一代人身上的“火星文”等“另类”行为漫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2008奥运年里,我国的高校已经迎来了“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

对于如何称呼这些出生于90年代的青少年群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如“新新人类”、“卡通一代”、“读图一代”、“垮掉的一代”、“抱大的一代”、“草根族”、“月光族”、“啃老族”等等,其中以“90后”的称谓影响甚大。

但不管怎么称呼,历史已经把他们推上了时代的前锋。

  正如历史一再向我们所昭示的:

每个时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总是备受关注。

这群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共和国新人,经历了他们长辈所未曾有过的经历。

他们成长的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大变革的十年。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激烈转型、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思想观念的空前解放、价值观念的多元变化构成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图景。

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洪流、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也正好构造了90年代生人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历史境遇。

正是这种宏观的、每个人都置身于其中而无法选择的社会环境,给“90后”青少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标志”。

  按照安东尼?

吉登斯所说,全球化是一种“现代性的后果”。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变迁的时代,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变迁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全面性和持久性。

因而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因传统和现代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左右摇摆不定,力图寻找一个合适的坐标点。

身当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文化、教育途径必然成为维护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即指出,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课题组将“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籍此欲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经由对“90后”大学生特点的分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的提出,围绕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一宏旨,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有创建性的建议,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有较强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

1.2研究现状

  按照学界的一般观点,9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群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增强,但个体中心主义明显,组织集体观念淡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依赖性强,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等。

因此,当“90后”人群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时,势必对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

也因此,在“90后”人群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的今天,为未雨绸缪计,如何在新形势下采取必要且必须的对策和思路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目前学界的总体研究来看,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所在,相关成果也不少。

如李颖的《“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消费导刊》2008年06期)、林良盛的《“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等。

但遗憾的是,许多论者似乎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话题,还来不及组织更多的精力去做更多的科学分析和实际调查,所论也较泛泛。

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的是互联网对90后的影响及其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文学、语言方面的特点,如陈慧棋、林新聪的《透视“90后”火星文字现象》、董长弟的《解读“90后”网民“火星文”现象》等等。

  即此可以说,对“90后”的研究还处于萌芽之中。

在我们看来,上述所举研究成果尽管在其各自探讨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局部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仍存在如下主要不足:

一是对“90后”大学生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已有成果又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所得结论似是而非,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二是缺乏系统性研究,即把“90后”大学生特点与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连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相关性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对“90后”大学生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将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2)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询将成为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高校教育的主体来看,由于“90后”的到来并将成为核心,对它的研究也是势在必然的。

而从目前来看,对此普遍的漠视或无视显然与教育的时代化需求不相适应。

在建构和谐社会这一事关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将朝着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3)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然将从教学层面延伸到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

在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中,课程体系、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与技巧等教学层面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也有不少文章注意到了大众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说明研究者早就关注到生活、文化、社会变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等层面均亟待深入。

1.3研究意义

  现实已经向我们清楚地表明:

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确实已经壮大,并逐渐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主要对象。

毋庸置疑,他们的未来即是中国的未来。

而通过怎样的视角来认识与把握他们,并采取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在某种意义上关系着新世纪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

因此,关于这一代人的特质思考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就目前学术界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来看,基本尚出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从文化还是道德等视角来分析和探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论文均不多见,相关论著更是空白。

虽然也有部分论文对此有所涉及,但往往也只是针对当下青年文化的某一形态的影响来研究的,如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等,而关于“90后”特质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研究仍凤毛麟角。

本课题就是针对这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而进行的尝试性思考。

  

(2)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

  对于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这一代人来说,到目前为止,他们之中最大的已经18岁,而最小的还不满10岁。

他们中年龄较大的有的已经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更多的正在大学学习,即将走向社会。

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因此,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以什么样的道德思维、道德观念与道德价值将他们引导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价值层面,将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建构,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我们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当下文化情境影响下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实然状况,从而为政府、高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建构起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对策策略提供分析的依据;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顺利实现“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当代中国和谐社会要求下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1.4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核心研究目的是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以及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我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所意欲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一宏旨,试图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出一系列关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具体建议,为其提供具有较强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

2研究概况

2.1研究队伍

  本课题计划由李建军主持,胡毓智、周惠琴、周 霞、刘建平、黄定华、黄志刚、高建青、陈志杰等8位同志参加完成。

后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胡毓智同志因为个人事务繁忙原因无法继续参与课题研究,在认真考虑后,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最终吸收黄海燕同志参与了课题的主要研究。

  从课题的研究队伍来看,调整后的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平均年龄为36岁,年富力强。

并且,课题组成员均为有着多年高校教学与研究经验的优秀教学工作者,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

课题组共有副教授8人,讲师1人。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硕士4人。

研究梯队搭配合理,研究能力强。

  课题负责人李建军现为副教授,博士学位。

自1996年起从事高校教学工作。

从教至今,课题主持人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的指导思想,迄今出版专著1部——《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兼论“延安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在研及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项、省级课题6项(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省教改课题2项,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级等各级课题20余项,曾获宜春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主持本课题之前,课题负责人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文核心期刊)和《江西教育科研》(中文核心期刊)的多篇文章直接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所主持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等课题也与本课题息息相关,为申报和完成本课题做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题组其他成员在学校均为各自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骨干。

成员中的80%主持过1个省级科研项目,均发表过学术论文10篇以上;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人/次,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人/次。

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水平较高,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本课题于2008年底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通过课题组成员共同协商,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对课题组每位成员在课题完成中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予以了调整和明确,具体分工如下:

  李建军,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规划与具体实施,撰写课题相关材料,发表教改论文。

  黄海燕和周惠琴主要协助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研究,参与撰写课题部分材料并指导、监督课题实施过程。

  周霞和刘建平主要承担课题组的联络、协调工作,承担课题研究的问卷收发、统计和分析等工作。

  黄定华、黄志刚、高建青和陈志杰主要承担课题需要的各种资料的检索、汇集、整理和打印等工作。

2.2研究进程

  本课题从2008年底申请立项到2010年底研究完成,前后历时两年多。

研究过程始终遵循“方案设计与论证(计划)→问卷调查和分析(行动)→理论研讨和论证(总结)→成果提炼和形成(反思)”这一思路进行,循环论证。

在这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资料收集及进一步论证阶段。

时间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间。

课题负责人将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会议商讨。

主要内容为:

(1)课题组相关成员的研究分工和各自的研究任务。

(2)目前国内外关于“90后”大学生研究成果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整理、分析,拟定研究报告和研究概况。

(3)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第二阶段:

课题相关问卷调查及其分析阶段。

时间为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期间。

在召集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拟定调查问卷,涉及“90后”大学生的民族观、伦理观、婚恋观、人生观、事业观、社会观、组织观及其人际交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

在调查问卷收集完毕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其进行认真地统计分析,概括出“90后”大学生的基本特性。

此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调查和研究。

  第三阶段:

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撰写、发表阶段。

时间为2010年4月至10月期间。

在此期间,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不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按照各自的研究分工着手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如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工作。

  第四阶段:

课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结题阶段。

时间为2010年11月至12月期间。

课题组成员将各自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由课题负责人和另几位课题研究主要成员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材料,并初步拟定后续研究计划和课题。

2.3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秉着高度负责、科学认真的研究态度,以精细周密的研究计划和研究行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周期两年多的研究,圆满完成此项课题。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课题组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下研究方式进行:

  其一、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法。

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人群中,“90后”无疑是一个非常新颖而特殊的人群。

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基本可参照的研究数据和文献缺乏。

因此,只有深入当下90后大学生人群中作细致而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和科学分析,才能对这一人群的社会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操守等特质有明晰的了解,并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其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当下文化对“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最终目的是为在实践工作中如何促进与提升这一群体的道德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因此,在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时,本课题将始终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

  其三、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在通过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下的“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历史考察中,注重其道德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性,进而探寻出当代社会情境在影响“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期找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思路和途径。

  其四、个案分析与类群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面对数量繁多的“90后”大学生人群,全面研究是不现实的,必然要对其作出研究取舍。

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个案与类群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惟此才能将个性和共性相结合,推导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一方面,对某些我们认为极具说明价值的个案,进行详细地实证和演绎分析势属必要。

而对那些看似和本课题相关内容的省略或舍弃,并不影响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无论是就“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是基于这一群体特点而采取的思政工作途径来说,我们均有必要采取归纳分类的研究方法,寻找出其中共通兼容的某些规律。

  其五、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在分析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时,有必要遵循客观、辩证的研究思路,即不能光凭主观经验对其进行一厢情愿地评价和判断,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也就是要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六、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遵循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求对流行文化影响“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采取普遍联系的思路,深刻认识流行文化与“9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影响他们道德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并对其进行认真分析,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4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历时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得以圆满完成,并初步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3篇(其中1篇将发表):

  黄海燕、李建军:

《关于“90后”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9期。

  李建军、黄海燕:

《“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略》,《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周惠琴:

《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论略》,将发表于《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形成调查报告1份:

《“90后”大学生特点调查问卷及其思考》。

  (3)形成本研究报告一份: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报告》。

3研究内容

  按照本课题申请书所设计的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缕述如下:

3.1“90后”大学生的群体性特点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为此专门打印并发放了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涵盖宜春学院和宜春市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本专科高校,涉及2007、2008、2009等三个年级,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对外汉语、体育教育等4个专业,共207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07份。

另外,为扩大调查范围,确保调查的广泛性和有效性,课题组还通过“问卷星”等网络渠道开展了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涵盖“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消费观、婚恋观等多个向度,并就“90后”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等进行了一定调查。

以下便是我们从调查中的所获的主要结果: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们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唯“钱”,他们更倾向于以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在如何衡量成功这一问题上,47.1%的学生选择了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8.6%的学生选择了对社会和国家有较大贡献,5.9%的学生认为应该以所占有财富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来衡量成功。

另有29.4%的学生认为只求过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

还有8%的学生认为无拘无束是成功的象征。

>“90后”大学生的学习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进入大学的目的上,他们大都渴望能学好专业,实现理想,找份好工作或是借以改变家庭的经济面貌。

但是与此相矛盾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多有逃课的现象:

77.8%的学生承认自己偶尔逃课,2.9%的学生承认自己经常逃课,只有19.3%的学生说自己从不逃课。

主观意识上的“想学”和客观行为上的“逃学”成为了一种极有趣味的悖谬。

除了课堂,他们业余花在学习和阅读上时间也很少。

以双休日为例,平时这两天学生花在阅读(包括看书、写作业在内)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28.3%的学生只花了1-2小时或2-4小时。

而时间越往上走,人数越少:

花费4-6小时的仅占18.5%,花费6小时以上的仅占9.3%。

有12.2%的学生选择了1小时不到,3.4%的学生选择了1分钟不到。

这种主观意识上的“想学”和客观行为上的“逃学”、“厌学”,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90后”大学生的人际观

  67.6%的学生选择了当自己和同学发生矛盾时懂得“首先反省自己”。

48.3%的学生选择了“无论对错,主动找机会跟对方缓和关系”。

当问及“时间已经很晚了,而您手头上还有一些工作必须尽快完成,这个时候您会怎么样”时,12.3%选择了“不管别人,继续做自己的事”。

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和同学们商量一下,获得他们的理解,尽快完成工作”或者“照顾其他同学的情绪,尽量第二天早起完成”。

但当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时,当代大学生则展现出较为强烈的自我兴趣指向。

27.5%的学生认为“不论什么性质的活动我都会参加”,而67.1%的学生则认为要“视活动的具体内容而定,感兴趣就参加”,还有极少学生选择了“无论什么活动都不会参加”。

>“90后”大学生的诚信观

  舞弊似乎是校园中永远无法杜绝的行为。

调查的结果也确实令我们担忧。

我们担忧的绝不仅止于这种行为在学生中的泛滥,更在于学生在面对这一不诚信行为时的定性。

32.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大惊小怪,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舞弊,睁只眼闭只眼是最好的”。

甚至有14.5%的学生选择了“舞弊是一种技巧,能掌握没什么不好,还可私下分享经验,我就这么做过”。

于是我们发现,教育者们苦口婆心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诚信考试在当代大学生这里基本上是失败的。

同时,课题组还通过设置如何申请贫困补助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诚信指数。

59.8%的学生表示会对家境如实反映,22.1%的学生表示会稍微渲染,18.1%的学生表示会大肆渲染。

这样的调查结果同样让我们吃惊。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

  他们的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家庭。

在“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您的影响程度如何?

”这一问题上,只有9.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影响。

在生活费如何使用这一问题上,5.9%和6.9%的学生选择了“随便花,反正花完了,家里还会寄来”和“别人花,我也花,每个月都超支”。

同时,我们还发现,除日常餐饮和生活必要的开支外,学生每个月的开销主要花在了服饰消费和休闲娱乐上,花在学习方面的则相对较少。

>“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从统计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观念较为理性,这体现在他们偏向于以“能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标准来选择工作,也不太介意工作区域,哪怕是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考虑。

54%的学生认为在毕业时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工作,有11.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家人或其他人能够帮助解决更好,也有16.2%的学生认为自己会通过考研或继续深造来暂时回避找工作的压力,还有16.2%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数据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找工作问题上勇于肯定自我,敢于挑战自我的个性。

>“90后”大学生的性爱观

  面对如何看待高校男女学生同居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的同学持“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的看法。

仅有16.5%的学生认为“应该禁止”。

从性别上看。

女生持后一种看法的比例更高。

  最近几年,高校女大学生的卖淫问题,通过媒体报道已逐步进入公众视线。

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

我们的调查显示,43.1%的人认为“这是道德沦丧,坚决反对”,而其余的人要么认为“这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要么表示“尽管无法认同,但是可以理解”,还有6.9%的学生认为,“如果是迫于生活窘迫就可以接受”。

但据我们的暗中调查发现,卖淫现象绝不仅出现在女大学生中,也同样存在于男学生群落。

在这些卖淫的女生和男生中,有一些并非由于经济困窘,而更多地在于卖淫成为了他们一种挣钱的捷径甚至炫耀的资本。

在我们的电话个案访谈中,甚至有学生表露出“放着年轻的身体不用,是一种最大的资源浪费”以及“把爱情当作性爱的前提,这是一种非常老土的性爱观”的看法。

我们认为,当下大学生的性爱观念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

  尽管当代大学生在性爱观上表现出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开放”、“自由”、“随性”的态势,但在自身的婚恋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又保持着更为审慎、不重物质更重精神的倾向。

50.3%的学生认为如果谈恋爱的话,最关注的是双方是否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