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1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救护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保护颈椎,实施颈椎制动。

B:

呼吸及保持通气:

维持呼吸功能,充分给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机械通气。

C:

循环及控制出血:

补充周围循环血量,保持心脏泵功能,对活动性出血积极止血。

D:

审计系统障碍:

保护脊柱、脊髓,采用硬担架搬运,轴型翻身,防止躯干摆动和旋转。

颅脑损伤者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伴颅内出血者积极止血,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E:

暴漏及环境控制:

充分暴漏病人身体,全面检查以及发现除上述部位以外的其他脏器损伤。

暴露时应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保暖。

7简述中暑的发病机制。

(1)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产热和从环境中获得的热量不能与生理性散热达到平衡,致使体内热量积蓄,引起体温升高。

随着体内热量的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心功能减退,心排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升高,汗腺功能衰竭,可使体内热量进一步积蓄,体温骤增,甚至达到42°

以上。

临床上以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2)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是出汗。

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内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环境下,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

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的钠、钾丢失过多,引起肌肉痉挛和疼痛。

(3)热衰竭:

由于大量出汗,同是人体内对热环境不适应,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但不伴内脏血管收缩,以致循环血量减少,中枢供血不足,发生循环衰竭。

8简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

(1)组织缺氧:

人体吸入CO后,85%与血液中血红蛋白(Hb)迅速结合为碳氧血红蛋白(COHb)。

由于CO与血红蛋白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40~300倍,而COHb的解离速度又比氧合血红蛋白(HbO2)慢3600倍,因此COHb的存在还可抑制hbo2的解离,阻碍氧的释放与传递,从而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与全身组织器官损伤。

(2)阻碍细胞能量代谢:

部分CO的弥散进入细胞内并与细胞色素a3结合,破坏细胞色素氧化酶传递电子的功能,阻碍生物氧化过程和能量代谢,从而使能量(ATP)产生减少或停顿。

(3)直接毒性作用:

CO系细胞原浆性毒物,可对全身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

9简述急性呼吸衰竭病人进行氧疗的注意事项。

急性呼吸衰竭氧疗的指症为:

PaO2<

60mmHg(8.0kPa),SaO2<

90%。

应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来调整氧疗的氧流量和浓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原则上,I型呼吸衰竭应按需给氧,一般为35%--50%;

Ⅱ型呼吸衰竭应采用控制性给养,可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用1-3L∕min,浓度以25%-33%为宜。

在呼吸心搏骤停、肺炎症性实变、肺水肿和肺不张引起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肺内动静脉样分流所致的缺氧等情况下,均应及时给予60%以上的高浓度氧或纯氧吸入。

注意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吸纯氧一般不要超过6小时,吸>60%氧不超过24小时,以免氧中毒。

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

可采用鼻塞或面罩法。

氧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密切观察疗效;

吸入氧气应湿化,以免干燥氧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及气道粘液栓的形成;

输入氧气的面罩、导管、气管等应妥善固定,使病人舒适;

吸氧装置应定期消毒,专人使用,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向病人家属说明氧疗的重要性,嘱其不要擅自停止吸氧或变动氧流量。

对危重病人常规氧疗无效时,应尽早使用机械通气。

10简述急救护理学的重要作用。

(1)急救护理学拓展了护理学的研究范畴;

(2)急救护理体现了现代护理的水平;

(3)急救护理在急危重病人抢救中的作用;

(4)急诊护士与急危重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11简述急救医疗总体规划的内容及目的。

(1)总体规划内容包括:

①急救医疗单位及其可利用的人力和物资资源;

②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的装备标准,急诊医疗机构设置形式(急救中心、急诊科或急诊室);

③对医院急救能力的评价和分级,安排专科急诊的设置意见和发展规划;

④建立先进、可行、实用的社会急救通讯网络;

⑤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救灾计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等。

(2)总体规划涉及目标、资源、机构、人员、设备等方面以及财政预算拨款,其目的在于提高抗重大事故发生的急救能力,以防患于未然。

12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

(1)院前急救的任务:

①日常院前急救;

②灾害事故的院前急救;

③大型集会活动的救护待命;

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⑤救护知识的普及。

(2)院前急救的原则:

①先排险后施救;

②急救与呼救并重;

③先重伤后轻伤;

④先施救后运送;

⑤转送与救护相结合;

⑥院外和院内紧密衔接。

13简述同步电复律的并发症。

(1)QRS波感知不良。

可引起电流的不恰当释放而导致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发生,尤其是电流在T波的升支段释放。

如发生室颤,应立即用360J行非同步除颤。

(2)导电物质不足或过量导致的烧伤。

准确安置电极板和对其正确施压可减少上述危险。

多次电击会增加皮肤灼伤的危险。

(3)肺栓塞。

在慢性房颤病人中较为常见。

电复律前使用抗凝治疗可减少此危险。

(4)脑血管栓塞。

较少见,可发生于心房壁活动度减弱的病人。

(5)放电时如他人接触病人或床,可导致皮肤烧伤或室颤。

(6)部分病人可有肌肉的酸胀感。

(7)偶见一过性磷酸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AST)升高。

(8)复律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ST段抬高,临床意义未知。

14试论述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

(1)急救组织管理机构:

急救组织管理机构是制定国家、城市、地区、乡镇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指导方针、政策,制定发展急救医疗事业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的机构。

(2)急救医疗总体规划是指在急救组织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急救医疗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计划。

(3)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已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国家、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以及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救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也是急救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现代社会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标志。

(4)急救通讯系统即急救网络中枢,是急救工作的联络、协调、指挥、调度、传达中心,使医院急救和院前急救工作的环节能紧密结合,反应迅速,安排合理,运行无阻,保证现场病人准确无误地运送到医院,也保证医院在危重病人到达前就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快速投入抢救。

(5)急救专业培训和科普教育: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对所有涉及急救工作的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驾驶员等进行急救培训(包括生命急救技术,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6)区域急救体系:

实行区域急救的原则,其目的是保证伤病员能就近获得迅速、有效的救治,避免长途运送而耽误时机,也避免急诊病人过分集中于少数医院,造成该院急诊病人多而耽误抢救时机。

(7)院内急救是指充分发挥各级医院急诊科的作用,加强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提高急诊科的应急能力。

(8)急救医学科研和信息管理:

从事急救医学科研是不断提高急救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15试述同步电复律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适应证:

①终止有脉搏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异位节律。

病情稳定者经给氧和抗心律失常剂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同步电复律;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水平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表现的病情不稳定者,如心室率超过150次/分,应立即进行同步电复律。

②终止迷走神经手法与药物转律失败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药物复律失败的后备措施。

③终止房颤和房扑。

当房性节律伴快速心室率(>

100次/分),发作时间<

48小时,并有临床不适的主诉时可考虑同步电复律。

(2)禁忌证与注意事项:

①左房极度扩大或病程较长的房扑或房颤病人,不主张使用电复律;

房颤和房扑的发作时间超过48小时,应慎用电复律,应先排除心房内血栓或使用抗凝疗法后再考虑复律。

②病情稳定而地高辛处于中毒剂量范围的病人,禁忌选用同步电复律。

③甲状腺功能亢进为电复律的相对禁忌证,因其可增加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

④多形性室速(如尖端扭转型室速)时因机器较难识别R波而无法实施同步电复律可先试用药物疗法如硫酸镁,或去除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紧急时可直接使用非同步除颤。

⑤使用手动电极板时,必须施以足够的压力,以保证电极板与胸壁的良好接触。

⑥儿科病人电复律的起始剂量为O.5J/kg,随后的复律能量应加倍。

⑦1Okg以上儿童应使用成人电极板或电极片,以减少经胸阻抗。

⑧婴幼儿的电极板或电极之间的距离应至少有2.5~5cm。

⑨新生儿可给予侧面支撑,并采用前一后位电极放置法。

16试述休克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诊断要点为:

①病因和病史:

有创伤、失血、脱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药物过敏或麻醉药过量等病史。

②心率超过100次/min,脉搏细弱甚至不能触及。

③器官低灌注表现,如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2s、尿量少于0.5m1/(kg?

h)或少于30m1/h、神志改变。

④低血压:

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低于30mmHg。

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的30%。

⑤缺氧和酸中毒的表现。

休克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迅速识别,早期发现。

②在明确病因前尽早采取支持措施。

③确定休克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④处理并发症。

1.1简答题答案

1.1.简述急救护理学的重要作用。

1.2.简述急救医疗总体规划的内容及目的。

2.1.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

2.2.简述院前急救实施救护的措施。

(1)采用合理的救护体位。

(2)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窒息、发绀者,应迅速解开衣领,清除口咽部异物、血块和分泌物,有条件时给氧。

(4)维护循环系统功能。

(5)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6)对猝死、创伤、烧伤及骨折等病人进行现场救护。

(7)止血。

(8)包扎,可减轻伤者疼痛,减少出血,避免附加损伤及细菌污染。

(9)固定。

(10)对疑有脊椎损伤者,应立即予以制动,以免造成瘫痪。

3.1.简述急诊护士应掌握的急救技术和技能。

(1)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急诊分诊;

(2)急诊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3)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

(4)创伤病人的急救护理;

(5)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6)急诊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7)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8)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

3.2.简述分诊的等级。

(1)Ⅰ级:

病人无反应或已行气管插管;

呼吸骤停/窒息;

无脉搏;

(2)Ⅱ级:

高度危险状态;

新出现的意识混乱/嗜睡/定向力丧失;

严重的疼痛/痛苦;

病人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医疗资源帮助,或心率、呼吸或氧饱和度处于危险地带;

一旦确定为1级或Ⅱ级情况,病人将直接被带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参与抢救;

(3)Ⅲ级:

病人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医疗资源帮助,但生命体征未处于危险地带;

(4)Ⅳ级:

病人只需要一个医疗资源的帮助;

(5)Ⅴ级:

病人不需要医疗资源的帮助。

3.3.简述根据病情分诊时病人的分类。

(1)Ⅰ类病人由于遭遇重大事件而处于危及生命的状态,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需要立即复苏。

(2)Ⅱ类病人处于潜在危及生命的状态,生命体征处于临界状态,但有快速恶化的潜在危险,需要立即处理并持续地严密监护。

(3)Ⅲ类病人处于有潜在恶化的危险状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需要尽早治疗。

(4)Ⅳ类病人处于急性但稳定的状态,生命体征稳定,可等待一段时间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5)Ⅴ类病人的损害较小,情况稳定,可等待就诊而病情不会恶化,为来急诊科就诊的普通病人。

3.4.简述4种颜色分诊卡的应用。

(1)红色:

病人有生命危险,需立即处理。

适用于下列情况:

气道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严重烧伤、心脏问题、不可控制或严重的大出血、胸腹部开放性创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休克等。

(2)黄色:

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险,需尽早处理。

烧伤、复合伤或较大的骨折、脊椎损伤、不复杂的颅脑损伤等。

(3)绿色:

病人有较轻微的损伤,能行走。

次要部位的骨折和损伤、烧伤面积<

20%,没有呼吸和心理问题。

(4)黑色:

病人没有生命体征。

适用于已断气或明显不易存活的创伤。

3.5.简述急诊分诊的标准。

(1)Ⅰ类(危重症抢救)——需在病人到达后立即实施抢救。

(2)Ⅱ类(危急)——病人等待时间不超过15分钟。

(3)Ⅲ类(紧急)——病人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

(4)Ⅳ类(亚紧急)——病人等待时间不超过2小时为宜。

(5)Ⅴ类(非紧急)——病人等待时间不超过4小时为宜。

4.1.简述发热的病情估计。

(1)发热程度:

低热37.5~37.9℃,中等热38~38.9℃,高热39~40.9℃,超高热≥41℃。

(2)危急征象:

发热伴意识障碍、昏迷;

发热伴休克;

小儿高热惊厥;

严重的药物热等。

4.2.简述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1)热者冷降,冷者温降;

(2)冰水浸浴者每15分钟测肛温一次,体温降至38.5℃左右停止浸浴;

(3)浸浴时用力按摩颈部、四肢;

擦浴方法自上而下,由耳后、颈部开始,直至皮肤微红;

(4)不宜在短时间内降温过低,以防虚脱;

(5)伴皮肤感染或出血倾向者不宜皮肤擦浴;

(6)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3.简述咯血的机理。

(1)血管通透性增加;

(2)血管壁侵蚀、破裂;

(3)肺血管内压力增高;

(4)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5)机械性损伤。

4.4.简述严密观察有无窒息的表现。

(1)咯血突然中断,出现胸闷、精神紧张;

(2)烦躁不安,急需坐起呼吸;

(3)咽部作响,突然呼吸急促,牙关紧闭;

(4)喷射性大咯血过程突然中断,呼吸困难,或从口、鼻腔中喷射出少量血液或张口瞠目;

(5)呼吸骤停,面色青紫,躁动,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

4.5.简述咯血先兆的处理。

出现咯血征兆时,应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鼓励把血咯出,同时帮助病人采取患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脸侧向一边,轻拍背部以利于血块咯出,迅速清除位于气道和咽部的血块,及时进行吸引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给予氧气吸入,备好急救物品并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4.6.简述咯血的急救与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加强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

(3)止血。

(4)补液、输血。

(5)保持病室安静,小量咯血应静卧休息,中等量及大量咯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6)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4.7.简述抽搐发作形式的特点。

(1)全身强直性抽搐:

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搐:

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一侧肢体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清楚。

抽搐时间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搐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为惊厥持续状态。

(3)高热惊厥:

主要见于6个月至4岁的小儿,常在高热时发生抽搐。

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搐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早期,热退后一周做脑电图的结果显示正常。

4.8.简述呼吸困难的病情观察。

(1)呼吸困难严重程度:

轻度:

中、重度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呼吸困难。

中度:

轻度体力活动即可引起呼吸困难。

重度:

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缺氧状态;

吸气性呼吸困难,如喉头水肿、喉痉挛、气道异物;

哮喘持续状态;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引起的呼吸困难,如急性左心衰,颅脑疾患引起的呼吸改变,重症肌无力引起的呼吸肌麻痹;

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如有机磷、吗啡、代谢性酸中毒;

叹息样呼吸等。

4.9.简述胸痛的发病机制。

(1)各种刺激因子(缺氧、炎症、癌肿浸润、组织坏死以及物理、化学因子):

刺激胸部的感觉神经纤维产生痛觉冲动,并传至大脑皮质的痛觉中枢后引起胸痛。

(2)放射痛(牵涉痛):

非胸部内脏疾病引起的胸痛,是因为病变内脏与分布在体表的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区域的痛感。

4.10.简述腹痛的发病机制。

(1)内脏性腹痛:

由腹腔内空腔脏器的平滑肌过度紧张收缩,或腔内压力增高而被伸展、扩张所引起。

亦可因实质性脏器的包膜受到内在膨胀力或外在牵引而引起。

痛觉自内脏感觉神经末梢相关的脊神经传入中枢。

(2)躯体性腹痛:

由分布于腹部皮肤、腹壁肌层和腹膜壁层以及肠系膜根部的脊神经末梢受腹腔内、外病变或创伤等刺激而引起。

经胸6~腰1节段的各种脊神经传入中枢。

(3)感应性腹痛:

由腹腔脏器病变时,在相应神经节段的体表或深部感到的疼痛。

亦有表现在远隔部位的疼痛,即放射性痛。

4.11.如何鉴别呕血和咯血?

类别|咯血|呕血。

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癌,心脏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道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上腹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方式|咯出|呕出,可为喷射状。

血色|鲜红|棕黑,暗红。

血中混有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pH|碱性|酸性。

黑便|无|有。

出血后痰的性状|常有血痰数目|无痰。

5.1.简述入住ICU的指征。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经过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病人。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病人。

(3)在慢性脏器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测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先状态的病人。

(4)其他适合在ICU进行监护和治疗的病人。

5.2.简述ICU护理人员基本技能要求。

(1)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2)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

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病人抢救配合技术等。

(3)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

各系统疾病重症病人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病人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5.3.简述ICU设备及药品管理。

(1)制定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ICU医护人员都应熟悉和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了解其性能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2)建立各种药品分类与数量配备的标准和药品请领、使用与专人保管制度。

一切药品均需放置在即时可取之处,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3)仪器设备一律不外借或随意挪用,必须保持随时启用状态。

专人负责管理仪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查和维修。

每班均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清点和记录。

(4)应建立各种仪器设备的档案,说明书应挂在仪器旁或贴在仪器上。

(5)抢救器械和药品应做到专人负责,定位置、定数量、定品种,以保证应急使用。

5.4.简述危重病人入室快速评估与监护的内容。

(1)气道(airway,A);

(2)呼吸(breathig,B);

(3)循环(circu1ation,C);

(4)主诉(comp1aint,C);

(5)药物和化验检查(DrugsAndDiagnosticTest,D);

(6)仪器(equipment,E)。

5.5.简述危重病人全身体检与监护的内容。

(1)神经系统评估与监护: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评估。

(2)心血管系统评估与监护:

主要包括对中心循环和周围循环的评价,以判断病人的灌注是否良好。

(3)呼吸系统评估与监护:

通气和氧合情况是呼吸系统的主要评估内容。

(4)泌尿系统评估与监护:

尿液性质、尿量、血电解质检查、血尿素氮、肌苷等是评价泌尿系统功能的重要检验指标。

(5)消化系统评估与监护:

观察病人的营养状态,包括身高、体重、皮肤弹性、白蛋白、转铁蛋白等。

(6)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评估与监护:

危重病人的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评估常被忽视,而这些系统的异常往往伴随其他系统变化的出现,因此,在进行全身体检时,应同时评价病人的内分泌、血液和免疫系统功能。

(7)皮肤评估:

皮肤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在全身评估阶段,应仔细评估全身皮肤的完整性,及时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6.1.简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大动脉搏动消失,测不出血压;

(3)呼吸呈叹息样或断断续续(濒死呼吸),常发生在心脏骤停后的30秒内,随后即呼吸停止;

(4)心音消失;

(5)瞳孔散大;

(6)皮肤灰白、发绀。

6.2.简述除颤的注意事项。

除颤时,应保证操作者、其他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安全。

操作者勿站在有水的地板处。

为使除颤有效,应去除病人胸部的药物贴膜,剃除过多胸毛,擦干皮肤,并使用除颤专用导电糊。

应关闭临时起搏器,如有永久起搏器,除颤电极板应放于离开起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