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150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案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纲展示:

(1)太平天国运动;

(2)辛亥革命。

热点提示: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评价;

(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通天血路

1.兴起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③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标志: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思考] 马克思写道: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

提示:

鸦片战争使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了中国社会原有的阶级矛盾;而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发展

(1)初建政权:

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2)定都天京:

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

(3)军事全盛: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北伐与西征并举。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资政新篇》(1859年)

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主要内容

土地: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财产: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学习西方,以法治国,民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不被农民阶级理解和接受

评价

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

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点拨]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本质区别

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各自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思考] 如果你是一位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你是赞同《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

为什么?

提示:

《天朝田亩制度》。

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

4.转折——天京变乱

(1)原因:

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进取心锐减,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1856年秋,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疑忌率军出走。

5.后期斗争

(1)重建核心:

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进行政治改革。

(2)稳定局势:

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3)天京陷落:

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经济上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团结统一的领导核心。

问题1:

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

……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兴宝藏。

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各体现了什么思想?

(2)从时代的要求看,这两种经济思想各具有什么鲜明的进步性?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说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中“兴车马之利……兴银行。

……兴器皿技艺。

……兴宝藏”说明《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尝试解答] 

(1)前者是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绝对平均主义;后者是鼓励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2)前者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后者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代表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问题2: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1)材料一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地位和作用的?

(2)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角度是什么?

请阐述理由。

[信息解读] 材料一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在政治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制度、经济构想、思想理论方面具有不成熟性,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失败。

[尝试解答] 

(1)材料一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材料二是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

理由:

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天京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归纳总结】

1.全面认识《天朝田亩制度》

(1)产生根源

①社会根源:

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斗争目标。

③阶级根源:

渴望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2)性质:

是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3)评价

①革命性:

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

②落后性:

把追求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因此,它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③空想性: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2.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②《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阻碍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却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因而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1.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后来他更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加封为“万岁”。

这体现出(  )

A.拜上帝教与中国皇帝制度相结合

B.太平天国定都后战局渐趋恶化

C.杨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

D.太平天国权力争夺借助宗教迷信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看出杨秀清借用天父的名义与洪秀全争权夺利,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

第1题属于说明类选择题,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予以界定的一种题型。

答题指向多用“说明了”“反

映了”“体现了”等限定词。

基本解题思路是:

首先明确题干所给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再根据该现象总结“说明(反映)了什么”,最后结合其背景、特征、目的、影响等进行思考。

2.《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视角看,其最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影响,注意题干从经济视角来看。

当时世界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提出这一主张,故A项错误;“公有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主张,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故D项正确。

3.“他的宗教热忱与爱国情怀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到来给太平天国后期较为沉闷的政局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意识……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平。

”这段材料中的“他”应是(  )

A.洪秀全      B.李秀成

C.洪仁玕D.陈玉成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领导人。

根据材料中“太平天国后期”“新的观念和意识”“探索近代化道路”等信息判断,符合题意的是提出《资政新篇》的洪仁玕,故选C项。

4.(2016·潍坊调研)“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

”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要建立人间天国但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最终回到了建立“天朝”的轨道上。

由此可知,A项正确。

 考点2辛亥革命——共和之梦

1.条件

(1)经济: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3)思想: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②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5)军事:

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思考]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对此,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

提示:

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其偶然性,但辛亥革命的发生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军事上,一系列武装起义。

2.爆发——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

四川保路运动。

(2)革命主力:

湖北新军。

(3)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4)结果:

占领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

(5)影响:

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3.高潮

(1)成立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

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②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评价: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4.结局

(1)1912年2月,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5.评价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社会风俗发生巨大改变,剪辫、不缠足运动发展。

(3)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思考] 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时说: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第三回“有意义的革命”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辛亥革命颠覆了专制政体,促使政治统治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问题1: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什么内容和特点?

[信息解读] 材料第一段信息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及用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材料第二段信息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尝试解答] 规定了主权在民,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赋予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在政府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问题2:

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应如何理解?

[信息解读] 材料一中“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说明中华民国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说明中华民国的民主进程迅速。

材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尝试解答] 

(1)特点:

借鉴性;进展快;曲折性;持久性。

(2)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

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

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真正救中国的道路。

【归纳总结】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在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1)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2)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①主权在民的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体现出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的尊重和实践。

③国务员对总统的牵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

2.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1)革命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现代化史观

①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②经济上:

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上:

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社会史观:

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4)文明史观: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1905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

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选B 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与材料中“1905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建立于1905年,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孙中山不是武昌起义的筹备者,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故D项错误。

2.《天朝的镜像:

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一书中描述:

“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者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特征。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一夜之间”“暴力反满”等可知辛亥革命的许多参加者并不是被革命理想所感化,而是受到口号的“蛊惑”,盲目地参与了革命,故答案为B。

3.(2016·廊坊质检)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过:

“《临时约法》由原有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了。

”这最能说明(  )

A.法国式的内阁制适应中国国情

B.南京临时政府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探索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D.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制约袁世凯采取的措施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

题干材料是从制度上强调了《临时约法》的制定历程及特点,即总统、总理双轨制,这一制度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而制定的,C项正确。

4.(2016·自贡模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制度困扰和变革焦虑。

此观点旨在强调(  )

①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 ②国人当时很难在共和制度里创造一个新的秩序 ③资产阶级并未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制度 ④革命并不一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性巨变,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时期。

①②③④均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D项符合题意。

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经济新政……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作答。

(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关系: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

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上,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示例:

主题:

辛亥风云。

解读:

革命时机:

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

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

革命扩展: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革命成果:

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革命由武装斗争走向和平渐进的道路。

—————————————[本讲课堂小结]————————————————

[术语必备]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的产物。

在反封建的同时,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具有落后性、空想性,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3.《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反映了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6.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7.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易误必明]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

辨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推动下激化的结果,所以说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产阶级。

(×)

辨析: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农民阶级。

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资政新篇》,这是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辨析: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4.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