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294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docx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课辽宋夏金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3、识读“辽、北宋、西夏形式图”、“南宋、金对峙形式图”。

4、设计“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建立的时间表”。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设计“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建立的时间表”,学会利用图表的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2、比较澶渊之盟与绍兴合议,客观认识澶渊之盟与绍兴合议的历史作用。

3.通过对岳飞等人物的评价,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夏金的和战历史,认识“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2、通过学习岳飞的历史事迹及其优秀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并立。

2、澶渊之盟和绍兴合议。

3、岳飞的抗金斗争。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绍兴合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辽和北宋的建立(学生阅读课本P42-43的内容,并总结以下内容)

1、契丹族的起源及辽的建立:

(1)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为主。

唐朝末年迅速崛起。

(2)916年,其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他就是辽太祖。

(3)936年耶律阿保机迫使后晋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从此,契丹得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同时还占有了幽州和云州两大军事重镇,实力大大增强。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

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自学指导

(二)辽宋夏的合战(学生观看幻灯片后讨论,教师点拨、提问、更正,最后总结如下)

1、辽宋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

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

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建立西夏国。

宋与西夏的和议:

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自学指导(三)金与南宋的对峙(学生观看幻灯片后总结如下)

1、金的建立: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2、金灭辽和北宋:

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

3、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后定都临安,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祖。

4、岳飞抗金:

(1)“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2)“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即:

对“岳飞”的评价: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他巩固了南宋的统治,保卫了汉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5、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主要内容有:

高宗向金称臣,金皇帝册立宋高宗为皇帝;宋每年向金交纳“岁币”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中间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以北归金,以南归宋。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

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小结:

“宋金议和、宋辽议和、宋夏议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课堂练习:

设计“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建立的时间表”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10世纪初

契丹族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1127年

汉族

赵构

临安

 

第2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与技能

1、知道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2、归纳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阅读,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阅读、归纳、比较的能力。

2、讨论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1、知道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2、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自学指导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学生仔细阅读课本P49-50页“南方农业的发展”部分,三分钟之后总结、归纳以下问题:

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南方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如下:

1、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2)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3)自然条件的优越。

2、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

秧马、牛转翻车。

   

(2)圩田面积进一步扩大。

(3)占城稻从两广推到了江淮地区。

水稻成为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

(4)茶叶、桑、麻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从岭南推广到江淮地区。

提示:

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已相当发达,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的80﹪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这实质上就意味着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已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自学指导

(二)兴盛的南方手工业

1、制瓷业:

图片展示宋代最著名的五大瓷窑及各窑瓷器特色,进而引出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有“瓷都”、“假玉器”之称。

人们常以“声如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的形容来赞誉其精美。

2、纺织业:

(1)丝织业:

名冠天下的蜀锦。

(投影展示图片)

(2)棉纺织业:

南宋棉毯。

(投影展示图片)

(3)造船业:

(投影展示图片)

自学指导(三)繁盛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学生阅读P52页的课文,总结归纳如下)

1、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宋代城市的发展。

(2)贸易场所的扩大。

(3)货币变化。

2、宋代海外贸易为什么会如此繁盛?

(图片展示,学生讨论、归纳)

最后以“知史鉴今”:

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最后总结如下: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总结“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的成就。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造船业发达,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

商业

商业都市

临安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

空前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广州、泉州、明州是大商港;并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第3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代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

2、掌握宋代繁荣的城市生活概况。

3、知道宋代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阅读,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概况及特点,培养搜集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图片,观察宋代城市的商业面貌和市井生活状况、风俗习惯等不同特点,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中国古老的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它对于我们今天乃至人类的文明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人们的衣食住行

教学难点

透过丰富、繁荣的城市文化生活的画面,走进宋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1、了解宋代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

2、掌握宋代繁荣的城市生活概况。

3、知道宋代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二、自学指导

(一)人们的衣食住行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55-57的内容,五分钟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宋朝服饰发展演变的特点有哪些?

2、宋朝南北方饮食差异有哪些?

(主食、肉食)

3、宋代各类居民的住房各有什么特点?

4、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

不同地位的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

展示各种图片,学生阅读课文并总结,教师归纳如下:

1、特点:

节俭→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陋习:

缠足。

2、主食:

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还吃馄饨。

肉食:

北方羊肉为多,南方猪肉多。

如:

东坡肉。

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3、地位决定住房:

农村百姓--茅屋;城市平民--瓦房;官僚贵族—园林建筑。

4、宋朝局限于农耕地区,缺少马匹。

因此,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也很普遍。

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自学指导

(二)城市文化生活

观看宋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下面的图片总结宋代人们的城市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

大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及其它体育活动图片,学生观看后总结,教师归纳:

1、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

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

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勾栏。

勾栏的演出十分丰富,有中外乐舞、评书、杂技、喜剧等。

2、城市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主要有武术、相扑和各种球类活动等。

自学指导(三)丰富的节日生活

宋代的节日有:

春节(元旦或元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展示王安石的《元日》

提问:

请找找诗中所反映的北宋过年的习俗,在你的家乡还保留这些过年的风俗吗?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课堂练习(配套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4课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

2、复述文天祥抗元的史实。

3、知道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的基本史实。

4、理解行省制度的设置、元朝民族融合的实质。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概况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培养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元朝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从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3、通过对文天祥抗元斗争事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对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的学习,加强对祖国统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

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德德玛的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1、了解铁木真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

2、复述文天祥抗元的史实。

3、知道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的基本史实。

4、理解行省制度的设置、元朝民族融合的实质。

三、自学指导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屏幕展示图片及说明,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1、蒙古的兴起:

蒙古族长期以来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

2、蒙古国的建立: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统一的蒙古国正式建立,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结束了。

小结: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在几十年里,蒙古铁骑向西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向南抵达印度,建立起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汗国。

自学指导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展示图片: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先后灭西夏、金,降伏畏兀儿、吐蕃,攻占大理。

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他就是元世祖。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元朝为什么把政治中心从和林转移到大都?

(2)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回答:

(1)有利于对全国的统治,统治中心南移也是民族融合的趋势决定的,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2)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文天祥抗元

元军南下进攻临安时,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他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始终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气节,最后被杀害。

展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让学生思考:

文天祥为什么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

3、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元世祖重视农业(学生阅读,归纳、总结)禁止改农田为牧场;招抚流民,鼓励垦荒;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

(2)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介绍马可·波罗及它的《马可•波罗行纪》。

4、元朝的行省制度(本课的难点)

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四、元朝的等级制度和民族融合(教师展示幻灯片后总结)

目的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南人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汉人

第三等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实质

民族

名称

等级

1、消极落后面:

人分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2、积极进步面:

1)形成民族大融合高潮: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2)元统治者自觉认同先进文明,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3、影响:

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课堂练习

1.元朝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

A中书省B行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

2.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C

A蒙古族B畏兀尔C回族D藏族

3下列哪一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B

A起兵反抗统治者的压迫B建立蒙古政权

C定国号为元D灭亡金朝

4、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进步性的表现: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5、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是(A)

A.元朝B.隋朝

C.唐朝D.宋朝

6、1206年,我国土地上并立的政权主要有(D)

A.北宋、辽。

夏、金

 B.南宋、辽、夏金

C.南宋、西夏、金元

D.南宋、西夏、金、蒙古

7、阅读下列材料: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请回答:

(1)这两句诗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况?

(2)元朝还有哪些内容反映了相同的情况?

回答:

(1)民族融合情况

(2)元朝时,又有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