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668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 2.docx

《简明教育学》测试题2

一、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B)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赞可夫   D夸美纽斯

2首先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的教育家是(C  )。

A布鲁纳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3.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

A.上课   B.教学  C.智育  D.考试

4.学校工作应以( D)为主。

A.上课   B.后勤工作  C.行政工作 D.教学工作 E.提高升学率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过程,这是我国教学论专家(C)在其他代表作《教学论稿》中提出的观点。

A.李秉德  B、吴文侃  C、王策三  D、滕大春

6.苏联著名教育家(  D)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斯宾塞   D、赞科夫

7.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A  )在1980年提出的。

A.巴班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   D.戈里

8.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  B )。

A.最优化原则   B.反馈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民主性原则

9.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原则是( B )。

A、教学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下列直观手段中,( D )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   B.多媒体教学   C.模象   D.实物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出自( A)。

A.学记   B.大学   C.孟子   D.礼记

12.教学的基本因素包括(  C )。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答: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①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②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③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知识不等于智力。

“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和死记硬背,造成“高分低能”、“书呆子”。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教学就是教育。

(×)

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谈业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与教育:

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巩固性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展、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可以方便知识的理解加以巩固,但方法多种多样,不一定按照这种方法来教育。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

学习是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会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就是智力因素。

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人的意向活动也会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这就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而非智力因素,则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目标、抱负、信念、性格、世界观等方面。

智力因素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非智力因素则是独立运行,并且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

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1、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而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或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原则:

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3、教学过程:

指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4、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包括技能和各种认识能力)

2、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答:

直接经验是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经验的积累。

3、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信赖于他们的智力的发展。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发展性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5、什么是启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五、论述题

1、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答: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

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应试教育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提示:

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

当前这种“应试教育”只能解决考试内容相关的能力强化问题,而非提高学生智力的素质教育。

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成果,使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

它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死死地抓住学生,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教师目标取向的片面性,导至了教育的畸形发展,高分低能成了它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为何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七、实例分析

1.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

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答:

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生教学应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

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2.请分析下述案例违反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一位小学老师在讲“天花板”这个词时,向学生作了如下提问:

问:

“你头上是什么”?

7

答:

“是头发”。

问:

“头发上面呢”?

答:

“帽子”。

这时老师有些急了,厉声问道:

“帽子上面是什么?

这个自以为答得不错的学生看到老师动怒,又惊又怕地伸手摸一摸帽顶,摸到个小洞,便答到:

“老鼠咬的洞。

”惹得哄堂大笑。

答:

此材料主要讨论启发诱导原则的相关问题。

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

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启发诱导的确重要,但一定要得法,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材料中的尴尬局面。

启发诱导应该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做到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3.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答:

直观性原则。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某小学一年级教师帮助儿童形成动物、植物的初级概念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

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学生:

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教师:

对吗?

蚯蚓不会叫唤,可是它也是动物啊!

学生:

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

鱼可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它们不是动物吗?

学生:

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教师:

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是不是动物?

学生:

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动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

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

答:

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民主教学。

5.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

奥地利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教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

瓦格纳是维也纳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她班上有位学生被校方认为属于“智力迟钝”,孤僻寡言,功课常不及格。

瓦格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绘画,就经常和他探讨绘画的问题,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大赛,该生与瓦格纳从此有了共同语言,终于向老师倾吐了他积郁已久的心思。

他从小父母离异,心里极度自卑,感到别人都在嘲笑他。

找到症结后,瓦格纳便对症下药,让他当上了绘画小组的组长,这位学生因此信心大增,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不但赢得了国际中学生绘画比赛的银牌,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上来了。

答: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⒉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

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第八章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D)。

A、教师教的方法   B、学生学的方法

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的形式   D、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3.现代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的( A )。

A、情感性、双边性、发展性  B、双边性、教育性、情感性

C、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D、教育性、情感性、发展性

4、(A)教学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5.(  B)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但对太复杂、太简单的内容及资料性的内容不宜采用。

A、实验法   B、发现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6.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A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制

7.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A  )。

A、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B、作业、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C、参观、讲座、辅导、上课   D、讲座、辅导、上课、课外活动

8.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B  ),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A.写教案 B.课后辅导 C.制作课件  D.熟悉学生

9.课时备课的结果是( D )。

A.上课  B.熟悉教材   C.布置作业  D.编写教案

10.教学策略具有目的性和(  A)。

A.主体性、调控性 B.知识性、调控性  C.调控性、趣味性 D.主体性、高效性

11.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分教学行为和( C )两大类。

A.主教行为 B.助教行为 C.管理行为  D.对话行为

12.在备课的所有资源中,(  B)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源。

A.学生  B.教材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1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  )。

A.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C.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   D.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发现法

13.我国的考试制度主要由( A)两个部分组成。

A.考查、考试  B.期中考试、学期考试   C.书面测验、闭卷考试  D口试、笔试

1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A)。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二、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讲授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班级上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术课(技能课),检查

三、判断分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答:

错,因为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答:

错,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的进行,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的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是错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答:

错,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俩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知识越多,思想道德水平越高。

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

答:

对,考查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性的小规模的检查与评定,考试是指对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考试和考查是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的俩个组成部分。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答:

对,"教学有法"既指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也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教无定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四、简答题

1.上课的常规要求都有哪些?

答:

1、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品。

2、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务处制订的课表和作息时间。

3、教师授课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要求达到: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讲练结合,注重实效。

4、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5、课堂例题应具有典型性、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要达到示范引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6、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做到合理、科学、规范、工整。

书写不得潦草,板面不得杂乱。

7、要用足用好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计,加强实验教学。

8、教师上课一律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精练、生动9、教师在上课时要认真进行组织教学,严格课堂纪律,既要管教又要管导,既教书又育人。

10、要注重检查教学效果,力争当堂过关、课课过关、单元过关,要通过各种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抓差补缺。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类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视觉形象作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

它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运用直观演示类方法,首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