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5089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明教育学大纲Word格式.docx

第八章

教学实践

6

第九章

学校德育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十一章

教师教育研究

第十二章

基础教育改革

机动、复习、考试

9

合计

54

以上共计四十五学时。

按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公共教育学授课时数为五十四学时,余九学时为见习、教师技能训练、复习考试时间。

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一,讲清概念、原理,指出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二,联系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经验,联系当前中学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实际,分析教育实践问题。

第三,重视见习环节,如观摩教学、拟定教案、试讲,观看教学电影,CAI教学等。

第四,注意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作业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的种类有:

整理笔记,预习教科书,阅读参考书,结合预习提问,做复习思考题,结合见习拟写教案和班主任工作计划,进行专题调查,组织专题讨论会等。

第五,注重教师技能训练。

结合理论学习,安排了教师技能训练系列活动,加深学生教师职业体验,不断提高学生教师素养。

教育学的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

第二部分正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学纲目

第一节对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二)近代教育的特点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产生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独立形态阶段的教育学

(二)多样化阶段的教育学

(三)理论深化阶段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2.教学要求

本部分作为教育科学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能够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要素、形态,能够比较几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认识;

认识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等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每个阶段教育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中的重要分支;

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等问题。

3.问题思考

(1)什么是教育?

你对教育有何认识?

在你看来应当如何理解和表述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3)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

(4)现代教育阶段的主要特征?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教育学历史发展中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4.参考文献

(1)孟宪承: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2)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叶澜主编: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南京师大教育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成有信主编:

《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6)郑金洲:

《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从教育作用的性质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四)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五)教育的生态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通过教学,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及类型,能够掌握教育对人类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能够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问题思考

(1)如何认识教育的功能?

(2)如何对教育功能进行分类?

怎样认识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4)如何理解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5)教育对文化发展有哪些作用?

(6)教育在改善人口素质方面有什么作用?

(7)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主编.《教育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杨淑芹.《教育学教程》,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守恒、查啸虎、周兴国主编.《教育学新论》,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傅维利著:

《教育功能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傅道春主编:

《教育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学纲目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二)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三)时代的影响

(四)未来社会的教育理想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中国古代教育目的

二、中国近代教育目的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

五、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通过教学,理解教育目的的含义,理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分析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能够联系实际认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1)为什么旧中国的教育的目的往往很难实现?

(2)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哪种理论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

(3)你是如何理解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五育”之间,学校真的能做到“平衡”吗?

(5)“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能够实现吗?

为什么?

(1)黄济、王策三主编:

《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陈桂生著:

《教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3)郑金洲:

《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4)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5)王坤庆:

《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6)扈中平:

《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7)夏正江: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构成的要素

三、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外现代学制的建立与变革

通过教学,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构成要求以及制定的依据;

了解我国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国外现代学制的建立与变革的趋势。

(1)什么是学制?

确定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3)国外学制的类型有哪些?

(4)谈谈你对我国现行教育学制的认识?

(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趋势?

(4)全国十二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上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5)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育纲目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与价值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长期性和间接性。

(二)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1.专业地位;

2.经济地位;

3.政治地位;

4.职业声望

(二)教师的权利

(三)教师的义务

三、教师职业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二)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三)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四)教师要由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

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一是本体性知识;

二是条件性知识;

三是实践性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五)身心素质

五、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紧迫性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概述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

3.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二)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少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

2.少年期学生的教育

(三)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1.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征

2.青年初期学生的教育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在角色上是相互依存的

(二)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表现为一种平等互尊的关系

(四)教师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合作关系

(五)教师与学生在心理情感关系上表现为互容互信的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2.爱护尊重学生

3.提高与学生沟通、交往的技巧

通过教学,正确理解教师的内涵、角色,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认识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启发意义,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

认识学生的内涵及传统学生观的弊病;

认识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思考建设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谈谈你对教师劳动特点的认识。

(2)应该怎样看待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劳动价值?

(3)我国的教师和学生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

(4)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5)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应该如何定位?

(6)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7)谈谈你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李镇西著.《爱心与教育:

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4)叶澜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海口出版公司,2003年版

(6)于漪等编撰.《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9)窦桂梅等编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孙云晓主编.《向孩子学习》,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11)屠美如著《向瑞吉欧学习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毛蓓蕾著.《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涵义

(一)课程的词源探究

(二)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三)课程意义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需要

(二)知识发展水平

(三)学生发展

三、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一)进步主义的课程论

(二)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三)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四)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五)后现代课程理论

(六)生态学课程理论

(七)全球化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文本形式的课程

(二)实践形式的课程

(三)课程的现代表现形式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四)必修课与选修课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三节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及类型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校本课程及开发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三)如何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课程、课程资源的概念;

了解影响课程的因素、类型;

课程的表现形式以及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本章重点是:

课程的概念、课程资源开发;

难点是:

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等。

(1)什么是课程?

(2)谈谈你对课程表现形式的认识。

(3)课程有哪些类型,你怎么理解?

(4)理解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关系与作用。

(5)试述现代主要课程理论。

(6)什么是课程资源开发?

如何开发?

(7)如何开发和设计校本课程?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3)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

(5)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7)钟启全.《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1版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1999年8月

(9)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1月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四、教学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人文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原则

七、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小班化教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任务,认识教学的本质,通过掌握教学过程的概念、特征,初步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掌握各个教学原则的内容与要求,初步了解各自在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代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意义、任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是本章的重点;

理解与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及教学原则精神是本章的难点。

(1)什么是教学?

它有哪些任务?

(2)什么是教学目标?

简述教学目标的特点与功能。

(3)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怎样的?

谈谈你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4)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掌握这些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5)什么是教学原则?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6)为什么班级上课今天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有何优缺点?

应做哪些改进?

(7)什么是小班化教学?

其特点和优势有哪些?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下册)》,北京: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吴文侃.《比较教学论》,北京:

第八章教学实践

第一节教学实务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二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涵义和作用

二、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三、当代新教学方法简介

第四节课堂教学疾病及诊治策略

一、教学疾病的类型

二、常见教学疾病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常见教学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策略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疾病等概念;

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使学生充分认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的实践意义;

掌握教学设计的步骤、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是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将有关教学活动的可操性的内容与环节:

如某个教学方法的贯彻运用,如何备课、上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使学生有亲自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同时针对常见教学疾病的具体表现,如何去预防和诊治。

(1)教师教学实务包括哪些内容?

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举例说明。

(2)教师备课应做好哪些工作?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分析一堂课的结构并进行评价。

(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等于注入式吗?

(5)为什么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

(6)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7)试举例说明教学疾病的类型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消极影响?

(8)如何预防和诊治教学疾病?

(1)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袁振国.《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何克抗、郑用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九章学校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

第二节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

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三、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四、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他律到自律转化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四、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

五、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协调一致的原则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二、德育的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目标,理解学生品德结构的形成,理解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道德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