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8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P4)

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P8)

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

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P13)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P13-15)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

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

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

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优点:

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

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

访谈  优点: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

费时。

问卷  优点:

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

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

优点:

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

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

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

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19-20世纪欧洲:

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3.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美国: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态度测量、游动效应、人际关系社会测量、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的影响。

7、了解几位著名社会心理学的事迹:

冯特、米德、勒温等。

8、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①理论方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践资料,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社会文化历史的社会制约性原理的揭示和说明

②实践方面为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具有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还着重人们的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与改变的规律,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

(P19)

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的任务?

(P19)

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的期待,规定了行为规范

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3、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

有哪些规律?

(P21-26)

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疼痛反应)、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出生顺序)、学校(知识、价值、规范)、同辈群体(心理认同感、交往)、职业背景(自我发展)、大众传播媒介

4、什么是教养方式?

有哪些类型(P23)

父母在抚育子女所采用时的教育、训练、哺育等一整套手段和方法

一是教养态度(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方面所持的知识、信念、情绪及行为倾向),二是教养行为(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时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宠爱型(溺爱娇纵型)、放任型(放任自流)、专制型(家长专制)、民主型(启发引导型)

5、家庭气氛因素包括哪些?

(P23)

父母的文化水平、精神状况、家庭婚姻状况

6、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

(P27)

政治社会化(核心):

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操)

道德社会化:

使人们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得到的行为的过程(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性别角色道德化:

社会对男女两性所持的态度、性格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期待。

7、性别角色的定义(P28)

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8、典型的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分别有哪些?

(P29)

男:

支配感、进取心、自主性、自信心、自我表现

女:

谦卑、急人所难、温顺依从

9、为什么说政治的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核心?

(P27)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基本的关系,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关系到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巩固和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10、基本社会化和再社会化(P29)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让个体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

再社会化,是个体在成年期后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化形式。

它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和基本形式,一是主动的在社会化或非强制性的在社会化,即个体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一是强制性的再社会化,即个体被强制的再社会化。

对罪犯的改造和教育是最典型的强制性在社会化。

11、社会化与人格形成的关系(P34-35)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个性与共性)

12、社会角色?

(P35)

个体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13、角色学习?

(P35)

通过角色扮演而进行的,在角色扮演中个体逐步地形成、培养角色观念和学习角色技能

14、角色扮演?

(P36)

角色的实现,通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期待:

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角色认知):

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角色行为):

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由于受到主客观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实际中角色实践与角色领悟可能不完全一致,而产生一些偏差,即“角色差距”。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缩短或消除其角色差距。

15、角色失调有哪些?

(P36)

紧张、不清、冲突、中断、失败

16、艾里克森的社会化的八个阶段说学(P31)

婴儿期(到18个月):

学习信任青春期(18岁):

个人同一性

童年期(4岁):

自主者青壮年期(30):

承担社会义务,获亲密感,避孤独

学前期(6岁):

性别认同,想象力中年期或壮年期(65):

创造力

学龄期(11岁):

勤奋,渴望赞赏老年期:

完善

17、同化和顺应(P33)

同化:

把环境因素加以过滤和改变而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顺应:

在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时,改变或调整原有的结构而去吸收、掌握新的经验

18、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阶段说学(P32)

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形式操作

19、关于道德判断发展的两阶段学说?

(P32)

根据行为的现实结果来判断是非,根据行为者的意图来判断行为的是非

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P33)

前习俗(服从与惩罚、天真的利己主义)、习俗(好孩子定向、遵守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后习俗(社会制度和良心定向、普遍原则定向)

21、逆反心理的定义(P37)

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2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P38-39)

青少年时期的逆向思维、自我意识的觉醒、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因素不良

第三章社会动机

1、动机的定义?

(P49)

直接引起、维持、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驱力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P49)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动机。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达到一种平衡,动机就会下降,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需要,为建立新的平衡,又会产生满足新需求的动机来达到新的平衡。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P50)

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由动机产生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增强或减弱动机,甚至使动机消失。

行为目标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

4、动机的特征?

(P51-52)

强度、清晰度、更替性、活动性、复杂性

5、动机的功能?

(P52-53)

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

6、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P53)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7、动机的分类?

(P54-55)

生理和社会、原始和习得、有意识和无意识、外在和内在(罗森塔尔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固定期望效应)

8、家庭与社会文化环境对成就动机影响的规律?

(P55-56)

第一,家长对儿童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儿童的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即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越严格,儿童的成就动机就越强。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他又提出,成就动机是由自律训练特别是伴随着训练和年龄增长的感性经验而养成的。

第二,一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中成就动机的气氛对个体的成就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国家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气氛,将有利于青少年成就动机的提高。

9、促进亲和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P56-57)

亲合动机规律: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同病相怜);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恐惧创造神);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较大。

10、促进权利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P57-58)

对无能的恐惧和社会控制的渴求

11、侵犯行为及其分类(P58)

1.广义的侵犯  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①亲社会侵犯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而实现的侵犯行为。

  ②反社会侵犯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特别是违反法律准则的侵犯行为。

  ③被认可的侵犯既不是社会所赞扬、所鼓励的,也不是社会所严厉斥责、严格禁止的。

2.狭义的侵犯  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行为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包括物质的伤害和精神性的伤害。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强度(轻中极)、目的性(工具、敌意)、对象(直接、转向)、方式(言语、动作)、原因(个人需要未被满足、已经形成的侵犯习惯、报复)

12、各种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习性学K.洛伦兹:

侵犯的动因是本能的,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假说侵犯始终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而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社会学习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的,这在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学习时尤为如此。

双亲是儿童早年最初的行为范式。

所以,在侵犯行为方面,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对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价值

从社会学、犯罪学和法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制裁、乡规民约等正式或非正式机制对侵犯行为加以外在控制;

从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通过社会教化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内在控制。

13、如何预防侵犯行为?

(P63-66)

第一,使人的侵犯性冲动以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合理宣泄;

第二,个人自己意识到侵犯的后果,从而自觉控制或转移侵犯冲动,通过培养移情能力来实现;

第三,培养个体成熟的个性;

第四,减少侵犯行为的环境,增加利他行为的环境。

宣泄(体育活动、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直接的侵犯行为)、移情能力的培养、

成熟个性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14、利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规律(P61-62)

一切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行为

利他者因素:

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心境。

被帮助者因素:

性别、魅力和人品、值得帮助的人、相似性。

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时间压力、社会文化因素

旁观者效应:

社会抑制、社会影响、多数的忽略、责任扩散

有内疚感的人比没有内疚感的人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

15、何谓移情能力?

如何培养?

(P64)

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理感受(角色扮演)

第四章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

(P69)

个体对自己心身状况的觉察、认识、对待;或个体对当前自身状态的确认

2、三种自我的形成发展关系?

(P69-70)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P70)

遗传、环境、教育

4、自我实现?

(P73-75)

在对环境积极适应的前提下,个体自身潜能的发挥。

对自己的正确判断提出远大而又能达到自我追求的目标,并付诸实践,获得成功,既充分发挥自我,又完善自我。

人格和需要满足。

5、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关系?

(P72)

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社会生活事件中形成的

6、自我实现的途径?

(课堂笔记)

心胸开阔,给生命一个理由

积极乐观看问题

多欣赏少抱怨,多行动

弹性空间,放松,忌生活僵化

认清正义真理,坚持到底

设立可行目标,全力以赴

坦诚相处,学会分享

心存感动,永怀感恩

7、什么是自我图式及自我关联效应

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示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东西的延伸。

/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对自己能力、效能的信念、和自我价值观等

8、自信心的内涵与特征?

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观念。

反应个体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的特征

程度的差异性、稳定性的波动性、内涵的社会文化性、过程的动力性

人格特征:

活泼、开朗、坦诚、虚心轻松、幽默、言行一致、勇敢、大度、果断

工作特点:

事业心强,勇于承担工作、工作主动,进取心强,开拓创新、坚忍不拔,执着追求,不畏困难

行为方式:

语言方式“我相信,我能,我打算。

”行为模式:

坚定、适中的声音,口齿清除、语言流畅,目光稳定注视而不具挑衅,表情坦诚,身体自然放松而有控制

10、提高自信的方法有哪些?

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

关注自己的优点

与自信的人多接触

自我心理暗示

实力自信的外部形象

不可谦虚过度

学会微笑

扬长避短

阅读名人传记

做好充分准备

给自己定恰当的目标

冒一次险

排除压力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保持健康

尽量依靠自己

正确对待失败

注重仪表

宣传自我

广交朋友

第五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的概念(P81)主体对社会现象的知觉

2、个人知觉(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P84)

3、影响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及其相关表述的中国成语。

(P90-93)

4、什么是外归因和内归因?

(P94)并带来何种心理效应?

(P96)

5、稳定与不稳定维度在评价归因时有何意义?

(P96)

稳定,积极性提高;不稳定,积极性降低

6、凯利认为归因使使用的三种基本信息是什么?

(P95)

区别性信息  是指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有差别的。

一致性信息  是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是否一致。

一贯性信息  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7、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角色或不符合社会角色时,人们对他的行为归因有什么区别?

一般人不愿意干的事,而某人却偏离社会规范干了此事,人们就会很有信心地推论说该行为反映了这个人的独特个性。

若合乎,就无法推论其品行。

8、人们对社会地位高低不同人的归因判断有何不同?

首先检查原有看法

9、当别人或事件与自己有无利害关系时归因有何不同?

(P.70)

10、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些?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

1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P97-99)

认知者因素:

哲学观点、原有经验、心理需要、价值观念、情感状态

认知对象:

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

认知情境:

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12、幸福夫妻归因方式的特点?

(P148)

强化对方式的归因(将对方良好的行为归结到对方内在因素,把对方不好的行为归结到情景中去)

第六章社会态度

1、态度的定义与内涵(P104)

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对象是社会存在,构成有一定的结构性,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作为态度的内心反应倾向是内在的

2、社会态度的特性?

(P105-106)

社会性、内隐性、统合性、主观经验性、媒介性、动力性、稳定性

3、态度的构成要素?

(P107)

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情感(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行为意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

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P109-P111)

社会环境:

选择性、持久性、多元性

家庭因素:

教育和抚养方式、人际关系、共同生活经历

同伴,团体:

吸引力、地位观察学习:

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而进行的学习

5、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P111-112)

模仿或服从、同化、内化

6、霍夫兰关于态度改变模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P117)

信息传递者:

特征身份、可信度(睡眠者效应)、人格魅力、相似特征、所属关系

信息传递过程:

信息的差异、情绪、组织特性(单一和全面、首因和近因)、信息传递渠道(私人交流和大众传媒)

信息接收者:

智力、自我认知、心理免疫(支持预防和接种预防)、原有态度、人格特点

信息情境因素:

预警、分心、重复

7、态度认知平衡理论的要点?

(P126-127)

人们的态度是符合他们认知结构总体的平衡状态的,强调人在认知中总是寻求一种平衡和意志的状态。

P-O-X\A-B-X

8、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P129)

期望值、安全性、关联性、重要性

9、社会态度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P130-132)

自我评定:

等距量表、总加量法、社会距离量表、语义差异量表、娱乐态度量表

自由反应法:

问卷法、投射饭(主观统觉测验、语句完成测验)

行为反应测量法:

空间距离测量法、生理反应测量法

第七章人际关系与交际

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P137)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主从、合作、竞争、主从-竞争、主从-合作、竞争-合作、无规则

2、人际反应特质(P138)

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人对别人的需要方式不同,因而使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有所不同

3、人际吸引(P142)

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向(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亲疏与远近距离)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规律如何?

(P142-146)

仪表(匹配现象、刻板效应)、能力、邻近(接近效应、曝光效应)、相似互补

容貌漂亮者易成功,说服和影响他人(晕轮效应、逸散效应)

罪行与容貌美丽有关的被告得到更重的惩罚

有非凡能力但也犯错误的人(犯错误效应)

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统一体而感知

两人特征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两个人就趋向于相互吸引

5、冲突的处理?

(P151)竞争、回避、顺应、妥协、合作

6、暗语(P153)

彼此约定的秘密话。

功能:

保密、组织、情感强化

7、身势的类型?

(P155)

象征、说明、情感、调整

9、自我展露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P147)

对对方信任,引发他人的自我展露,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维度:

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阶段

10、人际关系的意义?

(见笔记)

减轻寂寞、寻求刺激、满足需求、增进自我了解、生理、心理健康、减少偏差行为(虐童等)

11、研究冲突的意义(P149-150)

认识冲突是平常的事

认识冲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提高处理冲突的能力

13、合作的意义?

(P152)

社会作用:

社会生产,安全需要

14、非言语行为包括哪些?

(P154)

无声的动姿、无声的静姿、有声的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15、什么是PAC(人际交往分析理论)分析?

一个人的意识或自我由三部分构成:

父母意识(权威、优越感)、儿童意识(冲动变化)、成人意识(理智稳重)

16、测量人际关系有哪几种方法?

(P.237—240)

社会测量法、行为测量法、参照测量法、动机测量法、层次测量法、相关测量法、历史测量

17、在人际交往中目光的心理功能有哪些?

(P155)

认识手段,控制反馈,表达感情,确定关系

18、人际交往互动时的空间距离分为哪四个区?

距离分别是多少(P155)

亲密区(非常接近3-6英寸、接近8-12)、个人区(近12-20、中度20-36)社会区(中度4.4-5英尺、公开距离5.5-80)、公众区(房屋跨度近距离8-20、超过距离限度)

第八、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1、什么是团体和群体?

团体的分类(P161,见笔记)

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一群人,在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大、小、小小团体,现实和虚设团体,正式和非正式,社会和心理

2、正式团体与非正式团体?

(P162)

那些并非自愿组合在一起的人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文件等组成的团体。

自然形成的友谊团体

3、团体的特征?

(P162-163)

心里相互依赖,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作用;有共同兴趣和爱好;

有领导者,有威信,带领全体成员,以满足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

成员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角色,执行一定任务

意识到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存在,自己从属于这个团体

有一定组织结构,有共同团体规范,其规范是团体成员共同制定并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

4、团体的功能?

(P163)

组织、个人、社会助长、社会致弱

5、什么是从众现象(P169)

个体在团体的引导和压力下,其观念和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6、从众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P169)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是个体丢失个性和创造性

7、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P172-173)

团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权威性、气氛),个体(个性特征、性别、民族差异、地位)

8、顺从、反从众、独立、真从众、假不从众的区别?

(P171)

9、服从以及与从众的区别(p.141-142)

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和他人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8、影响服从的因素(P176)

道德水平和人格特性、情境因素、监督因素、权威人士的特征

10、请运用社会心理学思想分析社会上的某种团体或群体现象产生的原因。

11、团体的凝聚力?

(P183)及提高团体凝聚力的方法有哪些?

使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致、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

12、迎新维持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P184-185)

第十章社会压力

1、压力的概念?

(P191)

当人们察觉到对他们的要求超过(或有超过的危险)他们能对付的能力,因此威胁到他们的健康时所产生的一种状态

2、引起压力的原因?

(P192)

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的内容、生活事件的性质)

3、压力的双重属性?

(P193)

4、人对压力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