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830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剖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寓意顺口溜

点击数:

158 次 录入时间:

2013/9/2411:

08:

00 编辑:

zhangwei19910302  [宣传赚点]

  作者:

佚名

  诗词鉴赏题在高考语文卷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

考试大纲对诗词鉴赏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并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题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2、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2014年高考作文二轮复习十三法

点击数:

313 次 录入时间:

2013/12/615:

35:

00 编辑:

zhangwei19910302  [宣传赚点]

  作者:

佚名

  高考语文作文因其分值大,号称“天下第一题”,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当然这是就语文学科而言,但是也说明了作文的价值和地位。

高三阶段,很多老师重视作文的分数,事实上在作文训练中并没有真正投入更多精力,或者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或者没有明确的训练思路、方法,或者停留于只让学生多写,而讲评很少,有的甚至认为学生写作水平已经定型,只求运气眷顾。

  高三阶段作文训练更应该注重讲评,可以执行这样的思路:

大、小作文相结合,命题、材料相结合;多做速看重视讲评,反复修改打造精品;着重训练基础模式,激励学生发挥特征;扎扎实实训练审题,投机取巧打造亮点;后期训练讲求实际,重点研究考场特点;分析把握评分细则,仔细揣摩阅卷习惯。

  这些工作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十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题角度准确一点

  牢记一个基本原则:

绝不相信第一感觉。

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考生必须清楚:

考场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要求考生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限制条件进行写作。

凡超出规定的范围和限制,都视为跑题。

所谓“审清题意”,就是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做到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划定的范围和限制进行写作。

如果哪一项理解错了或过了,都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局。

因此需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

  需提醒两点:

一是不懂材料,胡乱引申。

就是不能很好地审视材料,在没有完全读懂的情况下,匆忙写作,结果造成跑题。

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就是在审题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写作方向,看到其中一点就下笔写作,结果造成命题失误。

  二、立意高远深刻一点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犹帅也”。

这个“意”立得如何,决定看文章的质量。

古人云“意在笔先”。

写考场作文,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想一下文章让写什么,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考虑别人会写什么,准备写些什么,从而描写一个什么道理或使人受到什么教育、感染和启发。

言他人之所未言,写他人之所未写,能使人耳目一新。

也就是说立意要高远深刻一点。

  立意的几个盲点:

一是一直书写,没有意旨。

只求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却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

盲目写作,信马由缰,全篇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

二是牵强附会,胡乱上纲。

不管写什么文章,到最后都是几句口号性语言。

三是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有的学生一篇文章中有多个中心,说理不统一。

  三、选择材料精心一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没有材料不成,但是认为“捡到篮子都是菜”也不行。

选材要精心一点。

首先是真实性。

即所列举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必须是真实的,即使虚构的材料也不能脱离真实的基础;其次是准确性。

就是要有客观依据,不能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三是典型性。

即所列材料要精当,能以一当十,是有普遍意义,能提示及物的本质规律,给人以教育、启示或使人得到美的体验;四是新颖性。

就是使用的材料是新鲜的,别人不常用,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考生要想在考场上做到文思泉涌,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材料。

一是从课本中寻找材料,做到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二是从生活中采集材料,有生活就有分数;三是从练习中积累材料。

把新鲜的材料迁移到作文中;四是从报刊中寻找材料。

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现代思维、现代情感,做到与时共进。

  四、构思行文新巧一点

  高考作文的“构思新巧”,是指作文在思维上想像奇特又合情合理,夸张、渲染、虚拟联想到位而不过头、反弹琵琶而能自圆其说;在结构技巧上,注意运用曲折之法,如巧设悬念、抑扬顿挫、铺垫映衬、巧合意外等方法;在文章体式上,避开热滥,独辟蹊径,如采用一些诗歌、戏剧、写信等边缘文体。

     五、论据引述活泼一点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果真能点亮一个论据的精髓,甚至决定一篇文章的高下。

写作时,可以进行神态描绘。

即抓住人物的特征,由外貌神情的描绘去体现人物内心的精神风貌;可以进行原音再现。

即能再现人物说话时的慷慨激昂或温柔婉约,又能巧妙地把引用的名言作为论据;可以环境渲染。

即通过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突出人物的心情、心态及思想品质;也可以情景再现。

即全面细致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景,以达到感人目的。

  六、论据分析有力一点

  写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

但很多学生,只会摆事实,即写成“观点+例子”的模样,不会讲道理,即不能围绕一个证点条分缕析地说理,深入透彻论证。

高考作文要想取得可观的分数,考生必须在论据的引述上精到一点,分析论据上有力一点。

  如何使论据的分析深刻有力呢?

可以因果分析,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

透过现象,挖掘隐藏背后的本质。

可以假设分析,先假设一种情况,然后据此推出结果,从而阐明观点,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阐述。

可以辨证分析,就是先肯定问题,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应的另一重要方面,使论据分析得更加严密全面。

也可以就事说理。

如果就事说事,不能拨开云雾,透视本真的容颜,或者浅尝辄止,不具体,不深刻。

而就事说理,针对事件或人物;抓住要害,深入分析,借以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事理。

  七、内容充实厚重一点

  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之一,有的考生由于视野狭窄,阅历不深,作文时难以找到典型、新鲜的材料,因而文章显得空洞、单薄;相反,有的考生平时博览群书,注重识记积累,因而在考场上能够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化人为己,增添文章的厚实感,令阅卷老师深为叹服。

  要使自己写的议论文“有文化底蕴”,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文中恰当地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名家经典言论、公认的原理、公理、格言、成语、俗语、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有人说,“语文课海,名句是星,一引一闪烁,一引一璀璨”。

的确如此,纵观近几年的考场议论文佳作,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地引用名言妙语,让语言的海洋波光闪烁,让文章的天空群星璀璨,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的确,文中引用添厚实。

  八、语言写作有味一点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要让自己的语言有味一点,可以大大提高作文的品位。

  首先要写出韵律味。

音乐味。

其次,要写出包孕味。

即指作品中的有内涵、有情趣、耐人寻味,可以是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可以是平常生活场景中的有意味的瞬间。

第三,要写出哲理味。

哲理是思维的灵光闪现,文章有了哲理,也就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高考作文尤其要写出文化味。

可以把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写作材料,轻巧地给文章看上一层文化的色调。

让作品焕发出古色古秀的文化品味。

可以采摘诗文名句,用学识渲染出作品的文化风味。

也可以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意象、文化介质等,在文字间升腾起不俗的文化情韵。

文化味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品位。

  九、题目拟制靓丽一点

  俗语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作文也要靠题目装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对读者来说,题目是“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

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它可以使读者在一瞥之间顿生好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不仅如此,题目拟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画龙点睛,化平淡为神奇。

  拟题要努力做到六个字:

准确、鲜明、凝练。

准确,就是要准确理解材料提供话题的含义,准确提示话题的中心,做到“一语中的”。

鲜明,就是叫人一看眼睛就发亮,有吸引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凝练,就是要言简意赅,含义丰富,又耐人寻味。

  十、开头设立引人一点

  人常说: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文也是如此。

设立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以使全篇文章生辉,同时也还有“先入为主”的功效,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开头是整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设立开头一要顾及全篇;二要注意文章风格;三要尽量避俗就新;四要辨明文休。

  开头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头重脚轻,开头冗长。

开头部分写得太多,而后半部分内容偏少,从而导致头重脚轻;二是东拉西扯,入题较慢。

开头部分引进过长,东拉西扯,说了半天,还说不到主题上,穿靴戴帽影响别人的阅读欲。

  十一、结尾精辟有力一点

  古人云:

“结尾如撞钟”。

文章的结尾是全篇内容的升华之处,也是意境的深遂之处。

如果说开头有先发制人的功效,那么结尾更有后发制人的威力。

结尾写得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放异彩。

考场作文,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结”得住,断得下,能够点明意思、升华主题,呼应前文,强化形象。

  结尾要克服几个毛病:

一是有头无尾,结构残缺。

由于写作速度太慢,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篇,以致造成有头无尾,结构不完整。

二是虎头蛇尾,收束无力。

有的开头如大河之水,洋洋洒洒,但到结尾却无话可说,草草几句煞尾。

三是过分张扬,与文不符。

有的学生也知道结尾的重要。

于是不管什么文章,都借用一些优美的结尾句,结果造成结尾与正方内容和风格不符。

  十二、卷面干净整洁一点

  俗语说:

“文如其人”。

卷面是文章的外表,是文章形式的视觉形象。

高考作文犹如一件艺术品,包装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文章被认可的程度。

因此,高考作文必须讲究卷面上的处理。

文学书写要正确、美观。

卷面犹如人面,不可蓬头垢面,字体更不可狂放不羁,龙飞凤舞,故作潇洒。

  网上阅卷给参加高考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因此,学生要重视将字练好。

平时尽可能多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字一定要写大一些。

并且尽可能写楷书,漂亮的行书也很好。

但关键是,书写要认真,字迹不能潦草。

不要有横设竖,有撇没捺,不要胡乱涂。

  十三、文章撼人大气一点

  考场作文平庸的一个症结是缺乏震撼读者心灵的大气。

究其具体原因就是有意矫情。

胡编乱造,希图以虚假赚取人的认可,失去真实性;或制造悲情,希图以悲剧撩拨同情心,或美化自己,希图以“高大”吸引他人眼球,失去客观性。

  高考优秀作文需要有立意的大气。

就是不能限于材料、要求或自己的狭小天地,要从中跳出来,眼观世界,写古今中外、政文史哲。

二则需有句式的大气。

指来用干练有力的肯定句、富有气势的排比句、节奏铿锵的长断句、参差错落的整散句等。

三则需有语言的大气。

就是语言要有道理,有意蕴。

含蓄有效的语言中可以透露出一种大气,以揭示现象之后的本质。

(来源:

冠华作文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之备考知识清单

点击数:

321 次 录入时间:

2013/8/1315:

04:

00 编辑:

zhangwei19910302  [宣传赚点]

  作者:

佚名

  一、考点解析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二、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

  1、形象:

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5、品味关键词句: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

(1)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两句写景:

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

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三、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考生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

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1、古体诗:

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2、今体诗:

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