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149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docx

历史客观题答题技巧

如何提高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

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

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

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意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明确选择题的基本构成

任何一道历史选择题都包括三个要素,即题干、题肢和正确答案。

题干就是题目的主干部分、设问部分,它限定了答题内容、确定了答题思路和隐含了答题信息,正确答案必须以此为依据。

题肢就是选择题的备选项,一般以A、B、C、D体现,四个选项中一般要把握三个层次,即此题肢本身是否正确,此题肢是否符合题意,此题肢是否最符合题意,第三个层次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

明确了这些我们解题才会有方向,为准确解答打好基础。

二、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

分析历史选择题的失分原因——对症下药。

做错选择题的“十一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经典例题】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问题是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    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

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

2.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这类选择题,高考中经常见到。

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经典例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此题多数学生选C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响认识不清。

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提高了办事效率。

正确选项D.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经典例题】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C.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解析:

只要了解了教材的表述“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在军队中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本题就知道选A。

考生易错选D。

4、历史常识缺失

【经典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解析:

此题教材没有现成的表述,考的是考生的基本素养,即作为一个文科生必须具备的历史常识。

秦始皇是他自己的称谓,唐太宗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是年号,故选B。

考生易错选C。

5、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

”这种军队组织形式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解析:

首先要读懂材料,考生要有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它指的是汉族地主团练武装,A与地主团练武装不符合,“将专兵”、“官兵不平等”,故B、D都不正确,应选C。

考生易错选A或B。

6.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经典例题】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解析:

此题三个时间1884年、1898年、1900年对应的时代特征是中法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了解了这些,就能把“民教冲突”和“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结合起来。

故选D。

考生易错选A

7.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经典例题】在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中,泉州属于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解析:

首先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泉州属于闽南三角洲。

所以,学历史时,要注意图文并茂,本题正确答案是C。

考生易错选B。

8.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19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欧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联系加强 B.封建制度衰落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新航路开辟

首先要注意题干所给时间“19世纪以后”然后分析此时西欧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革命,联系到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得出结论正确选项C。

9.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能力欠缺

【经典例题】从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

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从题干的“时代发展”角度,本题应选择D。

10.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经典例题】促使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是:

①马歇尔计划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包括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实行。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

本题应选B。

考生易错选D。

11.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经典例题】苏联最终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资本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D.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

主要原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一般情况指内部的、人为的因素。

以据此可排除C。

而A是根本原因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因素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故正确选项是B。

考生易错选A。

选择题常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某些问题想过了头,甚至出现笔误的情况,这都是我们容易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选择题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

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

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

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解析:

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

本题题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

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

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政府规定:

“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

  解析:

本题D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

它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正确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

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

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

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

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

正确答案是A。

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

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

由于历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近几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审题中不得不防。

【例4】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

命题者用“偷梁换柱法”,将“封建制度”偷换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增强试题的迷惑性和干扰性。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是“封建制度”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

正确答案是A。

5.拨开“因果混杂”,培养分析能力

在逻辑关系问题中,命题者常常设置因果关系倒置、时间先后顺序倒置等等,其中以因果关系倒置为多。

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三是确定答案后将选项代入题干看看是否成立,进一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

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背景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D项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项,颈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A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正确答案是B。

6.善辩“真伪信息”,发展迁移能力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

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并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6】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材料中“两个拳头(陕西和山东)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

为了减轻对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

正确答案是A。

7.反复读熟教材,落实教材。

很多同学做完题后大发感慨,历史花时间很多,也看了不少书,但就是做不出题目,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书不等于熟悉了教材,就像我们只吃了一碗饭一样,我吃了饭为什么还肚子饿呢?

因为你只吃了一碗饭,你还没吃饱啊。

所以千万不要有看了书就会做好,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落实教材。

那么怎样才能落实教材呢?

我认为有两种方法:

一是结构法,即抓住课文的主题,然后系统、细化落实教材内容,比如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题是“百家争鸣”的形成,按照结构,本课讲了三个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百家争鸣”的代表及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影响,然后逐步细化知识即可。

二是比照法,即同类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响因素,比如在人教版必修3中,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我们讲了它的背景,我们是从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思想四个方面讲述的,那么我们再学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时,我们就可以比照着从四个方面去学、去思考。

这样能够使我们知识掌握既系统又细化到位。

8.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

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

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

比如:

【例7】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中,在唯物主义哲学领域成就最突出的是(C)

A.李贽B.黄宗羲 C.王夫之 D.顾炎武

这次考了王夫之的特点,下次可能会考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中国的卢梭)、顾炎武(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甚至考察他们的思想主张。

所以平时做题后我们要通过做这道题而把握其他相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会高效,更能提高我们的选择题的正确性。

总之,只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全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渗透,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解答选择题的难关就不难攻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