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889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docx

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

2018-2019好教育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仿真卷(B)解析附后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江苏省某城市不同时期功能区分布图,该城市常住人口总规模2005年达60.5万人,2014年增至近百万人。

读下图,回答1~3题。

1.从2005年到2014年,该城市住宅区的变化表现为()

①面积扩大、分布集中 ②在功能上出现分化 ③向西部和北部扩展 ④用地更加集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该城市工业区布局变化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在空间上更分散,避免污染源过于集中②沿公路分布,降低运输成本③接近原料产地④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该城市水域面积的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是()

①调节气温和湿度 ②减轻土地盐碱化 ③提高蓄洪和防洪能力 ④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4~5题。

4.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5.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铁路的修建可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例如,石家庄原本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由于京汉、石德、石太铁路线在这里相交,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800万。

据此回答6~7题。

6.按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石家庄属于()

A.小城市B.中等城市C.大城市D.特大城市

7.随着石家庄城市等级的提升,关于它的服务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多

C.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少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

据此完成8~9题。

8.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

9.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回答10~11题。

10.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12~13题。

12.1982-2007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13.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土地资源浪费严重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市人口过快增长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下图为中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信息能直接反映的城市化标志是()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绿地增加

D.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5.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读我国X省人口部分资料,完成17~18题。

16.目前该省人口增长模式为()

A.“低低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低”模式D.以上都不对

17.该省城镇和乡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医疗卫生条件B.人口迁移数量

C.环境污染程度D.人口生育政策

生育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育龄妇女实际生育子女的数量;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图为江西省某市抚养比和生育率示意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生育率。

据此完成18~19题。

18.曲线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A.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生育率、总抚养比

B.老年抚养比、生育率、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

C.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生育率、总抚养比

D.老年抚养比、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生育率

19.上海市在短期内可以降低抚养比的措施是()

A.提倡生育二孩,提高生育率

B.完善养老保障机制,提高医疗水平

C.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

D.放宽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

据此回答20~21题。

20.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交通发展D.气候因素

21.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

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读某城市2017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该城市2017年的人口容量为()

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

23.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24~25题。

24.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2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读我国某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A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2)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

 

27.下图是芜湖地区行政区划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芜湖某同学家长准备去汽车4S店购买一辆高档轿车,该4s店最可能位于图中的行政中心是。

(2)图示中等级相同的行政区有个。

反映了行政区划等级越高,数量越,服务范围越,服务功能越。

(3)无为和繁昌以为界。

(4)近些年来,芜湖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请说出芜湖城市化在土地上的表现。

 

28.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29.读“北京市常住人口调查数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北京市常住人口2005年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有()

①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北京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③外来人口大量迁入④每年新增大量大学生就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2)从北京市常住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上看,你认为北京市现在正面临着哪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你对缓解这些压力有什么良策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仿真卷

地理(B)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江苏省某城市不同时期功能区分布图,该城市常住人口总规模2005年达60.5万人,2014年增至近百万人。

读下图,回答1~3题。

1.从2005年到2014年,该城市住宅区的变化表现为()

①面积扩大、分布集中 ②在功能上出现分化 ③向西部和北部扩展 ④用地更加集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该城市工业区布局变化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在空间上更分散,避免污染源过于集中②沿公路分布,降低运输成本③接近原料产地④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该城市水域面积的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是()

①调节气温和湿度 ②减轻土地盐碱化 ③提高蓄洪和防洪能力 ④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从2005年到2014年,住宅区的变化表现为面积扩大、分布集中,①对。

在功能上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②对。

住宅区向西部和南部扩展,③错。

不能体现用地更加集约的特点,④错。

A对。

第2题,读图,图示工业区布局在空间上更集中,①错。

工业区沿公路分布,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②对。

不能体现接近原料产地的布局特点,③错。

区位于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工业区布局在盛行风向的垂直郊外,污染轻,④对。

C对。

第3题,读图,该城市水面面积扩大,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是利于调节气温和湿度,①对。

与减少土地盐碱化无关,②错。

可以提高蓄洪和防洪能力,③对。

湖泊水面以蓄水为主,不能降低水土流失面积,④错。

D对。

【答案】1.A2.C3.D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4~5题。

4.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

5.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解析】第4题,地面硬化面积增多,阻断了部分水分的蒸发。

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

植被覆盖率降低,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降水量增加,故本题选C。

第5题,由图可知,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新的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中,出现了绿化带、渗水道路和城市集雨管网。

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

绿化带起到了滞流作用,延长了径流集聚时间,下渗量增大,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故本题选B。

【答案】4.C5.B

铁路的修建可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例如,石家庄原本不过是一个小村庄,由于京汉、石德、石太铁路线在这里相交,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800万。

据此回答6~7题。

6.按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石家庄属于()

A.小城市B.中等城市C.大城市D.特大城市

7.随着石家庄城市等级的提升,关于它的服务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多

C.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服务种类越少

【解析】第6题,因为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所以按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石家庄属于特大城市。

正确答案选D。

第7题,关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叙述,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正确答案选C。

【答案】6.D7.C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

据此完成8~9题。

8.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

9.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D.持续下降

【解析】第8题,读图,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家人口政策,D对;经济快速发展,差距缩小,A错;自然灾害不会导致城市水平下降,B错;城市问题不会导致城市人口比重下降,C错。

第9题,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0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世界城市化水平,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C对。

【答案】8.D9.C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回答10~11题。

10.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第10题,辽宁省属于老工业区,其城市化起步早与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关;广东省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第11题,两省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劳动力成本、地价成本都在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有限,需向外转移,当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答案】10.B11.D

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12~13题。

12.1982-2007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13.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土地资源浪费严重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市人口过快增长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12题,从“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7年我国城市人口年增长率虽然有波动,但始终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始终在增加,故A错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反,故D错误,从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年增长率来看,城市化水平增速一直较快,故C错误,分析图中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平均增长幅度可以看出,城市面积总体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B正确,故选B。

第13题,分析图中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平均增长幅度可以看出,1982~2007年城市面积总体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因此在此期间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故选A。

【答案】12.B13.A

下图为中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信息能直接反映的城市化标志是()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绿地增加

D.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5.关于中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60%

B.城市化进程已推进到成熟阶段

C.逆城市化现象很普遍

D.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解析】第14题,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据图,该图反映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A正确,BCD均无法体现。

故选A。

第15题,据图可知,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35%左右,A错误;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期加速阶段,B错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误;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是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D正确。

故选D。

【答案】14.A15.D

读我国X省人口部分资料,完成17~18题。

16.目前该省人口增长模式为()

A.“低低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低”模式D.以上都不对

17.该省城镇和乡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医疗卫生条件B.人口迁移数量

C.环境污染程度D.人口生育政策

【解析】第16题,读图分析可知,目前该省的人口出生率为10‰,死亡率为5.5‰,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4.5‰,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故选A。

第17题,读图分析可知,乡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主要是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迁入城市,从而导致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加大,城市老龄人口的比重减小,故选B项。

【答案】16.A17.B

生育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育龄妇女实际生育子女的数量;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下图为江西省某市抚养比和生育率示意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生育率。

据此完成18~19题。

18.曲线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A.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生育率、总抚养比

B.老年抚养比、生育率、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

C.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生育率、总抚养比

D.老年抚养比、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生育率

19.上海市在短期内可以降低抚养比的措施是()

A.提倡生育二孩,提高生育率

B.完善养老保障机制,提高医疗水平

C.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

D.放宽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

【解析】第18题,江西省人口老龄化加剧,因而老年抚养比上升,儿童抚养比下降,但是受我国放宽“二孩”政策的影响,2010年以后的儿童抚养比应有所上升。

老年抚养比与儿童抚养比之和等于总抚养比,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应与儿童抚养比的变化趋势相接近,因而④是总抚养比,①是老年抚养比,③是儿童抚养比,②是生育率,B项正确。

第19题,对上海市来说,提高生育率,短期内能够提高抚养比;完善养老机制能够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但不能降低抚养比;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只会加大上海市的抚养比,同时这也与上海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不相符合;放宽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可以在短期内降低抚养比,D项正确。

【答案】18.B19.D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

江苏省流动人口总规模在2000—-2010年中增加了95.4%,而以长江为界的苏北和苏南流动人口格局不同,苏北地区流动人口持续向地级城区、县(市)级城市集聚,农村输出人口减少;苏南地区城镇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

据此回答20~21题。

20.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交通发展D.气候因素

21.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

①乡镇企业繁荣②交通通达性较好③农村环境优美宜居条件好④经济发达逆城市化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第20题,促使江苏流动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水平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B对。

江苏人口流动是自发性的,国家政策、交通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不是主要因素,A、C错。

与气候因素无关,D错。

第21题,与苏北相比,苏南地区农村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乡镇企业繁荣,需要的劳动力多,①对。

交通通达性较好,便于人口流动,②对。

流动人口主要目的是务工,不是居住,③错。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④错。

A对,B、C、D错。

【答案】20.B21.A

读某城市2017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22~23题。

22.该城市2017年的人口容量为()

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

23.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

【解析】第22题,读图,根据木桶效应理论,该城市2013年的人口容量是由短板决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到,城市的短板是劳动就业人口是97.3万人,所以C正确。

第23题,结合前面分析,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劳动就业,是木桶的短板,其他因素不是短板,所以D正确。

【答案】22.C23.D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

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24~25题。

24.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25.“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24题,根据材料“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这说明“城归”的出现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选B。

城市产业尚未达到饱和A错,乡村土地也没有大面积的撂荒,C错;城市生活成本确实比乡村高,该现象多年来一直存在,不是“城归”返乡创业现象的原因。

第25题,“城归”现象是指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因此其影响不是改善环境质量,但农民工返乡创业扩大了乡镇企业,回流了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是“城归”的影响,“城归”群体返乡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