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3958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生物免疫与健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说出人体免疫的概念,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举例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并认同其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难点:

①概念的理解(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②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三、教学策略

利用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指导读书自学,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培养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四、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课件,收集现代医学领域与免疫有关的信息及影音资料。

学生:

课前调查自己的“预防接种证”,了解出生以来自己都接种过哪些疫苗、打过哪些预防针及其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各种现象:

打预防针、食物过敏、器官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器官、风湿性关节炎等。

学生说出自己对以上现象的大致了解。

设疑:

每年冬天期末考试前,班里感冒的同学特别多,同处一样的环境,有的同学被传染,有的同学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猜测。

教师提出问题:

你理解什么是免疫?

学生提出对免疫概念的假设。

教学活动阶段一:

学生自学课本P105,P106前三段,与生俱来的免疫力,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2.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3.这两道防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解释生活小常识:

皮肤被蚊虫叮咬后,伤口涂抹唾液可以消炎止痒。

5.为什么皮肤被铁钉扎破后容易感染?

为什么感染后的皮肤有时也会自己痊愈?

小组讨论

课件展示表皮细胞、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1、第一道防线

组成:

皮肤和黏膜等

功能:

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2、第二道防线

组成: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

功能: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总结前两道防线的共同点,引出非特异性免疫的定义。

是不是所有的免疫力都是生来就有的呢?

导入下一阶段学习。

教学活动阶段二:

学生读课本P106,107前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腮腺炎病毒和抗原之间是什么关系?

2.抗体是如何产生的?

3.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4.腮腺炎病毒再次侵袭时,体内存留的抗体能清除它们吗?

5.腮腺炎病毒能否清除天花病毒或其他病毒?

为什么?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自制教具展示抗原抗体作用机理。

师生共同总结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

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功能: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总结提问:

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道防线与第一、二道防线的差异,导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比较两者的产生和功能,设计并填写“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点的比较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形成时间

防御的病原体

作用特点

观看免疫的功能动画,总结免疫的定义、免疫的功能

1.防御感染

2.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进行资料交流、探索,从中自己总结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

并会利用它解释一些医学现象及生活问题。

刚才我们知道了抗体是在抗原侵入以后产生的,即身体生病后才产生抗体,有没有办法,让人不生病,还能产生抗体呢?

设疑:

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教学活动阶段三:

学生学习计划免疫,阅读P107/108,思考以下问题:

1.预防接种有什么好处?

2.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还是抗体?

3.艾滋病疫苗在我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如果研究成功,注射艾滋病疫苗可以使人体获得对艾滋病的抵抗力。

试分析,所接种疫苗相当于______,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是______性免疫。

 

 

学生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回忆接种过的各种疫苗。

课后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阶段三

练习巩固

课外知识拓展:

1、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免疫知识的最新发展

3、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

课外兴趣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

题目:

自拟,如:

“病毒(病菌)历险记”、“健康保卫战”、“看不见的硝烟”等等

要求:

以自己的某一次生病为例,想象病毒(病菌)如何艰难的突破你身体的三道防线,让你患病。

你身体的组织细胞又是如何顽强抗击,联合作战,誓死保卫,让身体康复。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知识方面:

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生物学知识,对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及生命活动的调节已经充分掌握。

本节内容将要学习的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将以前面知识为基础。

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熟悉打疫苗,但是对于计划免疫的意义、原理不够了解。

学生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面已经形成本小组的风格。

学生归纳、比较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能力开始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态度端正,知识扎实。

一学期的共同学习中已经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知识,准备自己的预防接种本。

本部分教学内容生僻艰深,学生不容易理解,涉及到了人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针对这一情况,从学生生病的实际经验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中,第一道防线比较形象具体,学生可以直接体会接受,并且把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放到一起学习。

第三道防线原理比较复杂,属于特异性免疫。

学生对免疫功能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免疫能抵御病原体,抵抗疾病的层次上。

所以,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的图片、幽默的漫画、形象化打比方的语言结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对于免疫的意义和计划免疫,学生现实生活中都有所感知,通过图片再认识和总结学习。

 

 

 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朴实的课,她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王老师能准确把握好重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她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认识人体的三道防线,从而引出免疫的类型、概念与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王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做的非常到位,小组分工明确,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整个小组都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王老师还关注学生的表达,她层次分明,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练习题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本节课在图片资料准备上较精心,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并采用了许多有效的、直观的教学资源,比如图片、动画、模型,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课的特色之处在于重难点的突破:

因为抗原抗体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王老师通过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动画等多种方法,图文结合,并配有幽默的漫画,加上教师生动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理解相应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讲的过多,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免疫与健康》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

本节内容包括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和计划免疫三部分内容。

这些知识在应用价值方面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知识方面则涉及到了人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内容。

因此把知识目标定为:

举例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说出人体免疫的概念,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举例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并认同其作用。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图片、幽默的漫画、形象化打比方等方法,结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把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从理性到感性认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为本节课隶属“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把情感目标定为: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把教学重点定为:

①理解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难点为:

①概念的理解(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②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基础训练(全体同学都做)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皮肤的结构,位于最外面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入侵,人体的这种功能属于人体的第几道防线的作用()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D.第一、二道防线

2.下列各项物质或结构中,属于抗原的是()

①输入到A型血患者体内的B型血细胞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

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病菌、病毒,但一般不会患病。

这主要依赖于()

A.皮肤的屏障作用B.免疫器官的免疫作用

C.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4.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B.抗体是一种蛋白质

C.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D.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5.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是()

A.抗原→淋巴细胞→抗体B.抗原→胸腺→抗体

C.抗原→脾脏→抗体D.抗原→淋巴结→抗体

6.皮肤能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下列选项中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某人注射青霉素出现过敏现象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D.接种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7.下列现象与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A.花粉过敏B.胃肠蠕动C.扁桃体发炎D.泪液的杀菌作用

8.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预防接种的是()

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B.为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C.为肝炎患者注射免疫球蛋白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

9.2011年我国免费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乙肝疫苗,从而有效的预防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接种的乙肝疫苗属于抗原

C.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D.接种乙肝疫苗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10.给婴幼儿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预防脊髓灰质炎,下列有关该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人体来说是抗原B.能直接杀死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C.对人体来说是抗体D.直接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人体的三道防线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图__________属于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其主要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图中__________属于第二道防线。

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__________免疫,这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属于_________免疫。

能力提升(1号、2号同学必做,3号自愿,4号不做)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是()

A.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病菌B.泪液中的溶菌酶溶解细菌

C.患过麻疹病的人不会第二次患麻疹D.胃壁分泌的胃酸有杀菌作用

2.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其作用机理是()

A.卡介苗能激活人体的吞噬细胞,将结核杆菌吞噬

B.卡介苗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结核杆菌的抗体

C.卡介苗能够促进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增强抵抗力

D.卡介苗进入人体后能直接消灭侵入人体内的结核杆菌

3.某些地方出现了“问题疫苗”事件,有人因注射了“问题疫苗”而感染了严重的疾病。

你认为注射疫苗的免疫类型和疫苗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体B.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C.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4.卫生部规定在每年12月4日,四周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这是因为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后,能在体内产生()

A.抗体B.抗原C.病毒D.溶菌酶

5.(拓展探究)如图是免疫产生的实验证明示意图,A为对照组,B为实验组。

据图回答:

(1)B组实验的结果说明鼠产生了抵抗肺炎球菌的________。

鼠产生的这种免疫类型是________免疫。

(2)将另外一种致病菌注入经过B处理的鼠体内,鼠是否能存活?

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接种卡介苗,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_____组的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基础训练部分:

一选择题:

1A2A3C4C5A6B7B8C9A10A

11、

(1)皮肤黏膜A、B    阻挡并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C、D   溶解和吞噬病原体

(3)非特异性它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特异性

能力提升部分:

1、C  2、B  3、C  4、A

5、

(1)抗体特异性

(2)不能抗体具有专一性,对另一种致病菌不起作用

(3)Bb

课后反思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内容,本节内容中“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和“计划免疫”部分内容,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小组讨论、图片动画展示等方法,来学习知识,效果比较好。

关于“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作用机理复杂,我采取直观的教学资源,比如图片、动画、模型,来辅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又加上学生提前预习,对本部分知识掌握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

①讲的过多,教师霸占了课堂,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小组内交流的时间少,组内互助,组间竞争没有体现。

②课堂缺乏对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尤其是对小组的评价。

③由于对课堂时间安排的错误判断,课堂练习题没来得及在课堂上做,只是象征性的做了三个练习题,对知识的巩固提高没有明显的针对性。

④第一次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听自己讲课,发现自己在基本功方面还有缺陷,比如,用词不规范,不严谨,语速过快,吐字不够清晰等问题,在以后的课堂上要加以纠正。

本节课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第十个一级主题“健康的生活”中“传染病和免疫”部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本节课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是:

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首先分析这节课的知识目标。

免疫无论在哪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

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有3个:

1描述人体免疫的含义;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涉及的概念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有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人工免疫、自然免疫等等,而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记忆上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运用用直观教学,借助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形象生动的说明在人体的三道防线的功能,激发学生情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学生在理解抗原、抗体概念是一个重点,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这两种知识点不太容易理解,我先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新知,然后利用自制的模型模拟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再用文字图示其作用机理,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进一步明确抗原抗体的作用机理,用了四种方式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因为本节课隶属“健康的生活”这一主题,健康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希望,所以健康的问题人人都关心。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的适应和道德健康。

课标中也指出健康是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

所以在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实施方面,我采取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方面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