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1036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重点:

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均田制。

2.难点:

理解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与租佃经营方式的关系,认识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教材整理1 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

(1)背景

①政治上:

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

②经济上:

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时间:

商周时期。

2.井田制的实质

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井田制的内容

(1)所有权上:

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

贵族占有,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

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井田制的瓦解

(1)开始瓦解

①时间:

春秋时期。

②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原因

a.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b.直接原因:

各国税制改革。

(2)正式废除

①时间:

战国时期。

②标志:

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深度点拨]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者共同构成了周王统治的制度基础。

(2)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到春秋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分封制也随之崩溃。

教材整理2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起源:

战国时期。

2.形式

所有制形式

特点

备注

君主私有

由宫廷掌管,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不承担

国家赋税

地主私有

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国家赋税的直接来源

自耕农私有

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发展

(1)宋初: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2)明清:

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1)危害

①经济上: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政治上: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措施: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如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8[课中思考题],思考: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 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首先,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从而使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其次,过度的土地兼并进而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误区警示] 均田制≠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均田制并不是把地主兼并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所均之田是把国家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是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死后还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对土地进行再分配。

教材整理3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2.历程

3.特点

(1)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2)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4.影响

(1)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2)伴随着不断斗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误区警示] 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领域的出现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宋代的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从而向佃农收取地租的一种剥削关系。

它与资本主义萌芽中的雇佣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佃农仍以个体手工劳动为主,并与地主是租佃关系;而雇工与雇主是雇佣关系。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并被废除,以私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确立。

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则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租佃关系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伴随土地兼并而出现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

探究点一 井田制的瓦解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根据“王土”“王臣”,分析“土”“臣”“王”的关系。

史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分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内涵。

史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

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

根据“争田”“杀叔鱼及雍子”分析问题。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制度:

井田制。

特点: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提示】 变化:

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

原因:

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史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提示】 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而史料三反映的是争夺土地的事情,这表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史论拓展】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

“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交纳,而且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改变了剥削方式。

通过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种田的人转变为农民,私田主人则成为封建地主,形成了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2)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的改革。

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日益减少。

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注意史料中“富者”与“贫者”的对比。

史料二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根据句号对史料分层,第一句说明了屯田的效果,第二句说明了其作用。

史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抓住史料信息“上自……下至……莫不志在良田”分析。

【史料应用】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社会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原因:

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2)根据史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从所有制形式上来说,曹操屯田属于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提示】 目的:

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

性质:

封建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

(3)史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观念:

热衷于买田置地。

原因:

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入土地兼并

解决

措施

①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均田制的实行

②规定官、民可以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即限田

③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

影响

①使两种矛盾突出:

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

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②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以维护统治

探究点三 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发展

史料

解读

史料一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抓关键信息句,根据“辄佃人种植”“赁田以耕”回答经营方式;根据“人稠地密,不易得田”分析原因。

史料二 (雇工与雇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素无主仆名分。

(雇工)无论有无文契年限,俱以凡人科断。

——《大清律例》

抓关键信息句“彼此平等”“无主仆名分”。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对这一经营方式出现原因的分析正确吗?

请你结合所学探究这一土地经营方式发展的原因。

【提示】 不完全正确。

土地私有和兼并;无地、少地农民出现;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 变化:

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身份地位提高。

意义: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农业的发展。

【史论拓展】 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

佃农

自耕农

产生

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特点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前途

明清时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在近代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6·佛山高一检测)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题模板】 

抓关键

理解初税亩的实质

排易误

战国时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不是对土地国有制的完善,故C项错误;井田制彻底消失是逐渐而长期的过程,不是以初税亩为标志,故D项错误

验结论

初税亩是指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是我国历史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016·西安高一检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周王   B.贵族

C.平民D.奴隶

【解析】 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诸侯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B项。

【答案】 B

2.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导学号:

72040006】

A.周王室衰弱,封建王权强化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D.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解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是实行土地私有,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土地由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变化。

【答案】 B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土地兼并

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

D.政府的“均田”

【解析】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答案】 B

4.(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72040007】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其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并分析能否达到其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1)问,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

(2)问,注意材料二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

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答案】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变化:

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行。

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学业分层测评

(二)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导学号:

72040008】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解析】 公田的产品全部属于奴隶主,而并非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答案】 B

2.《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  )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

B.井田制得到加强

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

D.土地私有合法化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

【答案】 D

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导学号:

72040009】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解析】 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答案】 D

4.(2016·福州高一检测)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私田制D.公田制

【解析】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从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到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

“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导学号:

72040010】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题干材料“田园山地,界至分明”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6.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解析】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政府手里无田可均,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土地兼并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盛行是土地兼并的影响,故排除A、B两项。

【答案】 C

[能力提升]

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

“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井田制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收入各得一半,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

【答案】 D

8.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导学号:

72040011】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材料里的“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即材料里的“行仁义”),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

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

(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

能解决问题吗?

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即可作答。

(2)问,材料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结合史实加以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所述情景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并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

不能解决问题。

原因:

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