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89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docx

中国古代史第十七单元第44讲

第44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年份·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规律

2018年

Ⅰ卷

中共对二战的不同认识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中国学者的著作为主,兼有外国学者的原著。

2.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内容,这一点与选修一改革、选修四人物评价有较大的不同。

3.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概括说明类、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4.从时期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5.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6.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以选修3教材中第二、三、四、五单元为主,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1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Ⅱ卷

联合国的产生

Ⅲ卷

二战时期英法对德经济封锁

2017年

Ⅰ卷

开罗会议中美政府首脑会晤

Ⅱ卷

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的提出

Ⅲ卷

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及其实质

2016年

Ⅰ卷

越南战争

Ⅱ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的反战活动

Ⅲ卷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

2015年

Ⅰ卷

二战戴高乐抗战与法国复兴

Ⅱ卷

苏联原子武器研制

2014年

Ⅰ卷

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Ⅱ卷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向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特点、

主要战场及其性质

(1)大致分两个阶段:

1939年到1942年为第一阶段,1942年到1945年为第二阶段。

①第一阶段的特点:

法西斯国家不断展开进攻,把战争推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力量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逐渐联合起来,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

②第二阶段的特点:

战争发生转折,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展,最终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2)主要战场:

中国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以及后来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等。

①各个战场的基本目标都是要打败残忍的侵略成性的法西斯国家,因此总体性质都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性质在战争中占主要地位。

②具体到各个战场又有所区别,中国战场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苏德战场具有卫国战争的性质,西欧战场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而北非战场却具有争夺殖民地的性质,太平洋战场具有争霸的性质。

1.命题点:

二战中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

(2018·课标全国Ⅲ,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首先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句:

“经济作战部”“经济协调委员会”“阻止战略物资流入”“海战”“切断经济供应线”。

然后从政治、经济、军事三种手段(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作用”根据以下关键信息概括:

“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进口额下降”“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考向二 雅尔塔体系下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原因

①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②直接原因:

在朝鲜,美国希望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

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所以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美国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局部战争出现的原因

①地区资源及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②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为争夺世界霸权,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③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②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2.命题点:

美国与两次局部战争(越南战争与海湾战争)

(2013·课标全国Ⅰ,47)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对越南战争的教训总结为:

军事力量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只有美国利益受到明显影响才动用武力;只有得到公众支持才发动战争。

海湾战争美国明显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武前,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非军事措施,如制裁等;海湾战争美国联合组建了多国部队,并得到联合国授权,还属于高科技战争,所以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注意从两次战争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考向三 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

(1)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①地位:

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出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一个缩影。

②作用

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舞台,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集会场所,是各会员国最重要的国际讲坛。

是缓和国际冲突的重要渠道,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是维护和平的一个基地。

推进了人权进步和世界非殖民化进程。

是推动发展的先驱,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改善人类处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制定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主要机构。

(2)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反映了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心声。

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其宗旨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②不同点

国联强调大会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因而前者在运行机制上有很大弊端,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与权威性。

国联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斥在外,而美国未参加;联合国则是美苏两个大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后者更具有普遍性和强制力。

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实质是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外衣”;而《联合国宪章》主张尊重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作用有限,并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而联合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联由于未能制止侵略而威望急剧下降,最终消亡;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3.命题点:

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创建

(2018·课标全国Ⅱ,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活动,主要是提出建议和签署文件。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原因”要联系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和对联合国建立的贡献来进行说明。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

二战后的6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

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常见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

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

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表明:

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局部战争出现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课时作业

1.(2018·滨州二模,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鲜战争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时间较长、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战争。

这场战争是限于朝鲜半岛,但参战国家很多,影响波及世界,实际上这是当时东西两大阵营的一次全面对抗,远远超出局部战争的范围。

周恩来就深刻指出: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上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朝鲜战场是局部性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参加朝鲜战争还使中国成为更成熟、更受人尊重的国家。

朝鲜战争给美国的决策者们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对后来美国在远东的行动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从此美国和中国再也没有卷入重大战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为何说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1)世界主要大国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果;朝鲜战争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加剧了世界冷战局势。

(2)影响: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保卫了新中国的独立与安全;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保障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影响了美苏对华政策的调整。

2.(2018·济宁高三期末,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

基本内容是:

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即“全体一致”原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之和平;会员国如违背盟约而从事战争,其他会员国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军事及政治制裁。

在联合国宪章中,集体安全规定的基本内容是:

安全理事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即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之行为之应付方法,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当事国实行制裁,如和平手段不足以恢复和平,安理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等等。

——据徐蓝《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联合国宪章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反映出二战后国际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指出在集体安全原则方面,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有何明显的不同。

答案 

(1)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更加珍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加突出;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强制性,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2)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国联盟约未对侵略正式规定具体的制裁措施,联合国明确规定了包括武力在内的制裁措施。

3.(2018·深圳高三二模,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富汗战争(1979~1989年)是发生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一场国际政治博弈。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战略的重要环节。

1978、1979年之交,随着苏、阿关系迅速恶化,苏联最终走上军事干涉阿富汗事务的道路。

为尽快稳定阿富汗局势,苏联一方面诉诸军事手段,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扶植亲苏政权。

由于阿富汗人的普遍反对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苏联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里根就任后,将阿富汗视为与苏联开展“低烈度战争”的重要试验场,不费一兵一卒,仅通过提供财政与军事援助,就将苏联成功拖在阿富汗。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重新审视阿富汗问题,并于1989年2月完成了撤军工作。

然而阿富汗国内各派别之间并未达成和解,随即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成为此后地缘政治中不稳定的因素。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局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及启示。

答案 

(1)原因: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阿富汗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苏、阿关系恶化导致战争爆发。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