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5219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docx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

【新教材】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2)-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

1.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5.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能力目标】

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通过认识无产阶级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弘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教学重点: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教学难点: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引入新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讲授新课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师讲授:

首先,我们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

探究与分享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结论一: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

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教师讲授:

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探究与分享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

结论二:

圣西门认为他的“实业制度”的实现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傅立叶把他的“和谐制度”理想的实现寄希望于富翁出资;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是建立在人们的良好道德的基础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验无法持续下去,也失败了。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

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失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越来越迫切了。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历史前提。

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教师讲授: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谁呢?

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探究与分享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结论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教师讲授: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共产党宣言》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共产党宣言》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论述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

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探究与分享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为纪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的文章中,热切地写道: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易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听唱《国际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论四:

这句话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体现了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理想。

《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1:

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课课练课后巩固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恩格斯指出:

“(原始社会)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

”这段话能够反映出在原始社会(  )

A.已经出现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B.城市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C.一切大事都由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D.氏族长和军事首领以世代承袭的方式交接

答案:

C

解析:

恩格斯的话体现出,在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还没有出现阶级,更没有出现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排除A项;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而城市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中心,被看作国家产生的象征,恩格斯的话体现不出国家的产生,排除B项;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的事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C项正确;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D项说法错误。

2.随着剩余产品的积累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各个氏族之间以及每个氏族范围内的各个家族之间,财产分化的现象也日趋加剧。

同时,由于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生产领域的扩大,增加了氏族公社、家族公社的每个成员的劳动量,吸收新的劳动力已成为必要的了。

于是,战争中捕获的俘虏不再被杀掉,而是变为奴隶,奴隶制度开始产生了。

这段材料说明(  )

①财产分化现象造成了激烈的阶级对抗 ②债务奴隶是最初的和最主要的奴隶来源 ③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④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财产分化带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剧,造成了氏族成员地位的不平等,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贫富分化是助推阶级产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①夸大了财富分化现象的作用,排除;战俘奴隶是最初的奴隶来源,②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随着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的出现,逐渐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3.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 ②原始社会的铁质农具是极其简陋的 ③原始人的手工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④原始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①符合题意;原始社会中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并未出现铁质农具,排除②;原始社会后期才出现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谈不上手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③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④符合题意。

4.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是否存在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现象

B.是否创造了文字制定了历法等条件

C.是否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

D.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

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5.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发展,为个体劳动和个人经营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原来以氏族公社或家族公社为单位的集体劳动,逐步由集中转为分散,即过渡到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

因而生产工具、牲畜、劳动产品等的所有权,也逐步缩小范围。

这种逐步缩小原始公社所有制的过程就是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形成的过程。

正如恩格斯所说: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产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

”根据材料的描述,下列推导正确的有(  )

①生产力的提高→分工的发展→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 ②社会大分工的推动→土地逐步归个体家庭私有→生产工具、牲畜个体家庭所有 ③生产力的提高→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集体劳动 ④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土地分配给个体家庭使用→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形成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社会分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逐步过渡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①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随着社会大分工,首先是生产工具、牲畜归个体家庭所有,最后才是土地逐步归家庭私有,②颠倒了顺序,排除;④的推导符合历史的演进,入选。

故选C项。

6.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地位低下,处境悲惨。

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是罗马奴隶制经济的本质特征。

因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相伴随。

公元前73年,意大利爆发了共和国后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斯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材料说明(  )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④奴隶主为了维护各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①正确;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基本矛盾,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说法错误;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③正确;奴隶主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④说法错误。

7.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

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将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

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

犁的发明(  )

①为提高耕地效率、开垦荒地和扩大耕地面积准备了条件 ②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 ③显著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是手工业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 ④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一项重要进步,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犁的发明,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一项重要进步,为提高耕地效率、开垦荒地和扩大耕地面积准备了条件,①正确;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犁耕技术,显著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是农业耕作史上的重大革命,②正确,排除③;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排除④。

8.古代埃及建造法老胡夫的陵墓大金字塔时,由10万人组成一班,每班服役3个月,共花了20年才建成。

显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奴隶制,集中众多的人力,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完成原始社会氏族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从材料我们能够推断出(  )

①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②奴隶从事最紧张、最繁重的劳动,是历史的倒退 ③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奴隶主阶级能够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完成巨大工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题目通过法老胡夫的陵墓即大金字塔的建造,说明奴隶社会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完成巨大工程,是历史的进步,④符合题意;这说明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其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③符合题意,排除②;材料并非强调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对立问题,排除①。

9.马克思说: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所说的“看不见的线”指的是(  )

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

C.雇佣工人和资本家订立的契约(合同)

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

A

解析:

一方面,工人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因此出卖劳动力是没有选择的谋生之路,而非自由交换;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在市场上出卖的时候,实质是把人异化成了作为商品的“物”,这显然是人的异化的极端表现。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看不见的线”指的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A项符合题意。

10.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篇写道: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登天堂,人们正在下地狱。

”这段睿智的话表明(  )

A.资本主义的调整能解决其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两极分化严重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没有生命力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错误,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项不符合题意,这段话描述了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表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材料中“最好的”“最坏的”“智慧的”“愚昧的”等内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两极分化严重,C项符合题意;D项表述错误,资本主义制度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11.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

国王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国王以下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是等级最低的封建主。

处于封建等级最底层的,是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他们背负着整个封建上层等级的重压。

材料说明(  )

A.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

C.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D.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的绳索

答案:

A

解析:

“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2.英国的“圈地”运动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17世纪末。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大片的农地归为己有,原本拥有田地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成为流浪汉,不得不漂泊在异乡之中。

英国空想家莫尔曾把圈地运动的历史评价为“羊吃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里这样写道:

“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

”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

①实际上是用温和手段将农民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②使土地集中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里 ③形成了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④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提供了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圈地运动”实际上是用暴力将农民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①错误;“圈地运动”把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家园赶走,使他们沦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人,②③符合题意;“圈地运动”直接带来的是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排除④。

二、非选择题

13.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年4月27日至5月1日,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人民网、新华网等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根据材料,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材料中父亲说“买不起煤”“煤太多卖不出去”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解析:

题目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材料中“买不起煤”“煤太多卖不出去”看似矛盾又顺理成章的问答,揭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现象背后的真相。

1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1799年在法国发生的一场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陷巴士底狱,标志着革命的开始,到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宣告革命高潮的结束,经过五年的激烈战斗,中间交织着内战与外战、进步与反动、革命恐怖与反革命恐怖等错综复杂的斗争。

在这次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一起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的一次革命。

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而且给欧洲、拉丁美洲以巨大的影响,“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谈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

解析:

题目考查了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带来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