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59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

周代古国。

②上国:

国都。

③詈:

骂。

④郁:

阻滞。

⑤莳:

栽种。

⑥信:

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

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

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译】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

【参考答案】

1.①因为②靠近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作动,命名

2.①孔子说:

“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4.结构上:

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

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

“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孟孙曰:

“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

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

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译】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

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确实,的确②给予③哪里④过了,停留

2.①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

②(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②心有憾()

③母卒三年()④方悟母之善举()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译】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译】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答】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就②怨言③死④才

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

(则、于烛下、竟、如是)

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

(为善、乃、本、缓急)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

“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

戒⑥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陈谏(jiàn)议:

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

②诘:

质问。

③贾人:

商人。

④贵臣:

朝廷中的重臣。

⑤直:

通“值”,价值,这里指钱。

⑥戒:

通“诫”,告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蹄啮伤人多矣()②因诘仆()

③谏议遽招子()④而偿其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

【译】

②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

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答】

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①蹄:

名词活用为动词,踢。

②因:

于是。

③遽:

马上,赶快。

④偿:

偿还,退还。

2.①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关键词“为”“售”)

②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

(关键词“制”“蓄”)

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

“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卖给商人这种做法。

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

1.AD(名词作状语)

2.①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

②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

3.

(1)取精铁

(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

4.

(1)累锻而斤两不减;

(2)其色清明;

(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4)与常铁迥异。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蹊:

踩,践踏。

②恬:

心神安适。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听已,辄默记()④门人事冕如事性()

2.翻译句子。

①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译】

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与精神?

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

【答】

【参考答案】

1.①偷偷地②同“何”为什么③总是(常常);就④对待;侍奉

2.①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

(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

(关键词“异”“录”)

3.痴。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辄默记;③暮归,忘其牛;④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⑤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

《虎丘记》(节选)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①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②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④而和者,才三四辈。

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⑤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注释】①分曹:

分组 ②妍媸(chī):

美丑③瓦釜:

比喻粗俗的歌调。

釜:

锅 ④属:

跟随着 ⑤竹肉:

指管乐与歌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声若聚蚊()②寂然停声()

③比至夜深()④竹肉相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译】

②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译】

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答】

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

属于什么描写?

【答】

【参考答案】

1.①若:

好像②然:

……的样子③比:

等到④发:

发出

2.①月亮西斜,树影散乱。

②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3.从“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

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

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

“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

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

“吾之子,敏而且恃②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艾子曰: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

“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③取来。

”其父愀然④改容曰:

“子之愚甚也!

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

“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①世务:

事务。

②恃:

依靠,这里指具有。

③布囊:

布袋。

④愀然:

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家累千金()②敏而且恃多能()

③父遂呼其子()④愀然改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

【答】

4.试着写一句和“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①积累②聪敏③于是④神情、面色

2.①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

②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

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从而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做概括。

4.“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

启示:

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

读书之法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

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后可以有得尔()②众说纷错()

③心到最急()④心既到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

②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译】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答】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心得②纷乱错杂③关键④已经,……之后

2.①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②古人说: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

(1)比喻论证。

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

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

(2)对比论证。

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

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引用论证:

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

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

(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

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

(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汴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

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

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

何,为什么。

④理:

加工雕琢玉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厉王使玉人相之()②王以和为诳()

③厉王薨()④使人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译】

②此吾所以悲也。

【译】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答】

4.本文和《马说》都论述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但是两文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①鉴别②欺骗③死,去世④……的原因

2.①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

(介词结构后置)

②这是我悲伤的原因。

(判断句)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于:

锲而不舍,有毅力有恒心,信念坚定不动摇。

4.本文结尾玉璞终遇文王而成为宝玉,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马说》借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

获麟解

之为灵,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

传说中的兽名。

似鹿而大,牛尾。

马蹄,有一角②昭:

明白。

③鬣(liè):

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之为灵()②其为形也不类()

③则谓之不祥也亦宜()④以德不以形()

2.翻译句子。

①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译】

②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译】

3.联系原文说说为什么“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答】

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

“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

”《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

【答】

【参考答案】

1.①灵异的兽②类似③应该;理所当然④因为

2.①(麒麟)不养在家里,在天下也不常见。

(关键词“畜”“恒”)

②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

(关键词“果”“为”)

3.麒麟不养在家里,不常见,一般人不能辨识麒麟。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桓公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

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

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

不难:

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遂得道()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③不难师于老马、老蚁()④不亦过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

3.管仲等人“遂得道”,是利用了老马的智慧,这个成语是什么?

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什么?

【答】

4.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管仲和隰朋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点?

【答】

【参考答案】

1.①于是,就②凭借③学习、请教④过错

2.①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于是就找到了回去的路。

②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也是错误吗?

3.老马识途。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管仲和隰朋两人虽然都是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但当他们遇到问题,碰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并且他们两人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做事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灵活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学习。

满井游记(节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①,至满井②。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④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⑤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注释】①东直:

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

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②满井:

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③鹄:

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④靧面:

靧(huì),洗脸。

⑤鬣:

音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⑥蹇:

骑驴。

⑦呷:

音xiā,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波色乍明()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③浅鬣寸许()④泉而茗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译】

3.满井初春景色有何特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

【答】

4.请结合课文原句说说《满井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①刚刚,开始②被③左右,大约④煮茶

2.①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丽的衣服骑驴的人,也是时常有的。

②我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而已。

3.满井初春特点:

生机勃勃。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①春水:

满井初春冰雪消融,水光清澈明亮,如镜面新开,以此表现满井春色的生机勃勃。

②春山:

满井山顶的冬雪被太阳消融,焕然一新,如梳妆打扮过的女子,以此可见满井初春的生机勃勃。

③春天的植物和动物:

写柳树抽芽,柳条在风中招展,又写麦苗初长,才一寸左右,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鸟儿和游鱼也悠闲自得的晒着太阳,充满喜气,可见春光融融。

④游人:

虽然才是初春时节,郊外游人渐渐多起来,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可见春天的生机。

4.①“若脱笼之鹄”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尘世的枷锁的心情,同时也可知作者到野外郊游的愉悦心情。

②“悠然自得”一词不仅写出了鸟鱼的悠闲,也表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

③“始知郊田之外为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光。

张自新传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②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③丧父,家计不能支。

母曰:

“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④,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

“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屹屹:

同“矻矻(kūkū)”,勤奋不懈的样子。

②方简:

方正诚实。

③灯檠(qíng):

灯架。

④髫龀(tiáochèn):

指童年时代。

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

龀,小孩子换牙齿。

⑤青紫:

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指代高官显爵。

⑥啸歌古人:

吟咏古人的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若素了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