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931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docx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

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

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每个人对待音乐的态度又都不相同。

很少有人真正从内心深处,从情感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所蕴含的无穷的魅力。

通过聆听音乐、分析音乐,通过对音乐美的品评,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

珍视音乐的存在,让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它就能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音乐的身后是一扇通向美的大门,只要我们懂得一点常识,懂得了对音乐的一份尊重,我们就能够用心去打开这扇大门,走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一、感受音乐

(播放音乐)

我的题目是“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

我们刚才所听到的这一段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如果全名的话,叫《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就是一颗苦难的心灵,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而且是对自身这种生命本体的那种痛苦的挣扎。

这叫做严肃音乐。

我们平时所涉猎的,听个歌,尤其是现在当前比较热闹的一个事,唱红歌,也是音乐。

这个音乐叫做通俗音乐。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两个概念。

表现重大题材,表现对人类历史、人类命运和整个自然天体哲学命题的关注的音乐叫做严肃音乐,除此之外都叫做通俗音乐。

往往一说通俗音乐,就说《老鼠爱大米》就是通俗音乐,不是这么一回事。

通俗音乐,是人们自然生活,没有什么深刻地思考的小题材的音乐,就叫做通俗音乐。

构成音乐的物质跟别的艺术物质不一样。

构成绘画作品的媒介材料是什么?

色彩、结构、线条。

构成音乐的媒介物质,首先一定是音响。

我们感知音响,靠的器官是耳朵,所以音乐要用耳朵听。

音乐如同任何艺术一样,它不是空穴来风,表达情感的音乐要用心灵去“悟”,同时,要用真情去“感”。

这就叫感受音乐。

挪威一个作曲家名字叫爱德华·格里格。

他写的一个戏剧配乐,叫《培尔金特组曲第一曲》。

非专业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很少会有人知道。

(播放音乐)

我们从听觉当中,至少能够知道里面有这么两个概念:

第一,它的音乐是慢慢起来的,先是很弱,到最后就越来越强,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画画,第一先勾个线,然后再染个色,最后再修改一下,最后提款盖章,呈现的是整幅的画面。

我们在感受音乐的时候,打一个比方,大家都读过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往往交代几件事: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个事件里面有起因、有发展、有结果;小说往往有一条主线,或者有的高手还设一条伏线、一条主要线索、一条隐线。

音乐也是一样的。

音乐的主题动机,就是指高明的作曲家往往会死死地抓住它不放松的东西,运用各种手段去发展的东西,就叫主题动机。

(播放音乐)

《天方夜谭》,也叫《一千零一夜》。

里面讲有一个国王,他总是认为女人都是不忠的,所以,他娶一个杀一个。

这个时候,有一个宰相的女儿叫舍赫拉查塔,自愿为妃。

她站在甲板上的那段音乐,非常光明,像大海的波澜撞在甲板上,像水珠浪花撞在甲板上,“咣咣……”。

海风吹着浪涛,拍在甲板上,音乐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就像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纱巾挂在耳朵上的姑娘站在甲板上迎着风。

风吹着她的裙角在飘荡,她的内心忐忑不安,眼神是犹豫的。

 这两段音乐是大家都不经常听的,我解释了一下音乐所描绘的形象,我们是应该这样感受音乐的。

二、认识音乐

1.音乐的基础

音乐,首先是音响的艺术。

既然它是音响的艺术,就要靠耳朵听,就是听觉的艺术。

这两者是它的基础。

2.音乐的特点

我们都学过哲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过来具有能动作用。

这些音乐本身所构成的东西,从美学上面有一个理论,如同任何艺术一样,它要从生活当中来,它要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然后再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创造。

所以说它有形象、有情感、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所以,音乐是形象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也是审美的艺术。

音响不是胡乱凑起来的,它是组织有序的一些音响。

这种组织有序,如果学过一些音乐基础的话,就知道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

它是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才能成为一条旋律的。

所以说音乐是组织有序的音响,而且它是在时间当中的一种运动。

音乐响过之后,它不可能再重复,再重复已经不是这个音乐了。

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一句话,人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

所以说它是时间的艺术,过了以后不可再重复,而且是一种运动,音响的运动。

通过这种运动,它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最终是要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音乐就是这样的一门艺术。

3.音乐能够塑造形象

对音乐来说,我们有一个关键词,叫做“形象”。

有人会说,音乐怎么能够塑造形象?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照相,就是摄影艺术,它塑造形象是非常直观的;绘画塑造形象也是很直观的;雕塑也是直观的;甚至文学、戏剧它塑造艺术形象也是直观的;因为它靠文字在传达形象。

而音乐只能靠音响去塑造形象。

如果把音乐比作一座建筑的话,巴洛克时期有一句话叫“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构成,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所听到的,首先是它的旋律,叫横向的旋律。

除旋律之外还有纵向的,是和声。

和声一条在走,就好比大厦的立柱。

横向和纵向构筑了一个艺术形象的大厦,所以把音乐比作流动的建筑,而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很美。

4.音乐能够抒发情感,触动心灵

音乐的横向旋律走向,它有高、有低、有起、有伏。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起伏,它不出现这个音响,单从谱子上来看也能给人的心灵,给人的形象带来一种震动。

为什么?

有人做过试验,在20世纪南方,美国有一个心理学派叫“格式塔派”说,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异质同构”的作用,就是两种不同的材料都会反映同样的事情。

唐诗有一句“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古代,不像现在交通便利、通讯便利,人到天南海北,一个电话就可以打过去。

过去不一样,从南方到北方,条件好一点的快马加鞭,飞马传书,半年时间可以送一封信回来,别的就没有了。

在外面到底结果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只能听天由命,默默祈祷。

夫婿出去过了一年以后,诗中这个女人看见杨柳又吐露出新枝,从内心产生了一丝离愁,想起他的夫婿已经走了一年了。

从视觉上看杨柳吐绿了,产生了心理的这种思念,“格式塔派”学派就研究,看见杨柳随风摆动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丝淡淡忧伤的感情。

这就是“异质同构”。

音乐的旋律也是这样,如果说往上走,大开阔的那种东西往上走,一般地会表现一些积极向上的情绪。

俄国的一个生物学家叫巴甫洛夫,他给狗喂食的时候,第一次喂食打铃,第二次喂食打铃,第三次喂食打铃,到最后,不喂食,只要一打铃这个狗就会流口水。

这叫“条件反射”。

音乐也一样。

当人听到某一样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只要是他熟悉的,他一定会产生某种形象,会想起某件事,想起某个人。

电影《狮子王》的配乐,给出这个题目,似乎就能够联系上一个不可一世的,不慌不忙得很庄严的那种感觉,傲视一切雄风的感觉。

狮子不是用画画出来,而是用声音在表现。

音乐有了形象,它就能塑造情感。

过去有一个伟大的导师说过一句话: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只要唱起国际歌的音调就会找到自己的朋友。

因为音乐能塑造形象,所以它能表达感情,它能把人类的命运和心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所以说音乐是能够抒发情感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琴师,叫师旷。

据说,有一次晋平公让他弹一首曲子,而且规定了要弹一首悲伤一点的。

于是,师旷就焚香洗手,把琴往那儿一摆,弹了一首曲子叫“清徵”。

我们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都知道,中国五行叫金、木、水、火、土,五音叫宫、商、角、徵、羽。

徵这个音乐就相当于dao、lai、mi、sao、la的sao。

清徵是什么?

就是把这个sao降低了,降低了半个音。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数学家,他曾说说音乐是天体之乐,就是一切自然规律所赋予的数字化的东西。

本身你规定这么高是和谐的,是自然的,那么给它降低了,就是那块没有了,残缺的美,这种美学冲突是非常厉害的。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所谓悲剧的力量在于,当着人的面把最美的东西一点一点撕碎了给别人看,就是自然的东西它少了一块,叫“清徵”,所以人听起来内心那种情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在弹这首曲子的时候,第一段没有弹完就看见16只仙鹤立在王宫门外,弹完一段之后,这16只仙鹤就展翅,弹完以后仙鹤就悲鸣。

师旷的音乐都能引来仙鹤。

有一个成语叫“风声鹤唳”,鹤叫起来是非常揪心的,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

音乐它在传达情感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得到一种心里的共鸣,与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所描绘的情感一起喜怒哀乐。

中国《史记》里面有几句话,叫“治世之音和,乱世之音哀”。

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天天都在唱歌,而且唱的都是太平之音、治世之音。

还有一句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乱世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出非常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它是哀乐,乱世之音“哀”。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一个人唱歌唱到“融神”处,让人毛骨悚然,六月都感到寒,这都是描写音乐能够给人情感的事例。

还有一句话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歌唱家,叫韩娥。

听到她唱一首歌,那种崇拜不是一般的崇拜。

甚至有人听到她唱歌以后,愿意为她的歌声去死,她的歌声感染力到如此程度。

有一次,按照现在说法,演出完了在路上住到一个旅店里面,被店主给奸污了。

她悲伤不已,就在那里哭着唱了一首歌,走了以后,这个声音一直都在在。

后来,这个村里面的人受不了了,就把这个店主给杀了,惩罚了这个店主,又把韩娥找回来,重金请她回来,在那个旅店当着他们的面再唱一首,就是把余音给带走了,这个典故叫“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只是一个关于音乐的传说。

但是,听音乐给人内心情感所引起的震动,足以表明这震动是深远的。

大家如果说要有爱音乐的爱好,不管你学过音乐分析理论没有,咱们去琢磨曲子的时候,每一次听相同音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恩格斯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道理,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每时每刻听《命运交响曲》都会有不同的心情。

最少有两种心情:

第一,当你得意的时候听《命运交响曲》,会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感觉,而且认为自己是命运,我战胜了命运,就像贝多芬说的,我紧紧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是一种。

当你失意的时候听《命运交响曲》,它会催你上进,由不得你去继续消沉。

这就是经典音乐主题的高度。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能够紧紧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它提炼、将它升华、将它概括成一个反映人类命运,关注人类终极命运的经典主题。

《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就是永远是以光明战胜黑暗,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理念。

这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哲学思维。

所以,后人称他为“乐圣”。

贝多芬的名字一直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历久弥新。

还有一个描写心情、描写情感的乐曲,《二泉映月》。

中日建交以后,世界十大指挥家之一,小泽征尔,这个人名气非常大,确实是一个音乐魔鬼,他来到中国举行音乐会,拉出这个曲子的时候,他号啕大哭。

那个时候上海民族乐团的闵慧芬老师说,这是一曲需要人类跪下来聆听的音乐。

这个曲子,它为什么需要人类跪下来聆听?

第一个音出来的时候就给人感觉到紧紧的好像有一只手在拽着你的肠子往外捋。

揣着肠子往外捋是什么感觉呢?

就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它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音调。

但是它的结尾又是非常光明的,有一种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和憧憬。

小泽征尔说,仅仅是一种在诉苦,一种哀悼,那种音乐没有任何意思,或者仅仅在唱赞歌也没有任何意思。

现在斥巨资去拍MTV,搞大晚会,一场晚会花上几千万,就是唱个歌。

为什么没有好音乐作品留下来?

就是因为纯粹在唱赞歌,没有一首作品能够真正的关注民生。

老百姓的疾苦别人是知道,但是老百姓的疾苦,有几个人能从心里知道?

有哪一首歌词、有哪一句旋律、或者有哪一个人闭着眼睛用耳朵去听,能听到一种关怀,听到了一种温暖?

没有!

这种作品永远不可能真正走入人们心里,这跟这个时代,跟这个传媒时代没有任何关系。

在过去只有广播的时候,我们记住了那么多歌,而现在媒体、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什么都有,为什么这么狂轰乱炸也炸不出一首好歌出来?

音乐这种东西,它除了对苦难的倾诉之外,还有对光明的向往。

倾诉到了极致,向往非常激进。

所以说《二泉映月》是一个盲艺人留给我们的绝唱。

三、欣赏音乐

1.欣赏音乐的步骤

欣赏音乐应该有什么步骤?

首先,一定要“听”音乐。

这是听觉欣赏,是最初级的一种欣赏。

客观音响一旦放出来以后,你就会整体感知,首先是你觉得好听还是不好听,这是第一步。

听完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地往深处走,叫感受音乐。

先是听,感受,这叫情感的欣赏阶段。

这个时候听到音乐以后,你就会产生一些联想。

它为什么好听?

它好听在哪里?

我听这段音乐让我想起什么?

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理智欣赏阶段,这需要一定的专业音乐知识,也需要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总体把握和审美评价。

它为什么好听?

如何好听?

它让我获得了什么?

我得到了什么?

这是一种美学的欣赏阶段。

2.《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

今天要讲的音乐欣赏,我从理论上提纲挈领的把它提炼出几个概念给大家讲了一下。

说这么多,我们还是从一首具体的作品去“解剖麻雀”。

怎么去听音乐?

我想来想去,选了很多,但是太生疏的可能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给解剖一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用音乐讲述的千古爱情绝唱。

我们国家民间有四大传说,都跟爱情有关。

第一,孟姜女哭长城;第二,牛郎织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第三,许仙与白蛇,一人一妖;第四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音乐作品。

何占豪和陈刚是编曲。

当时他们是上海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

1958年,我们国家那个时候是“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也就是说这个理念它应用到了艺术创作领域,一个礼拜的时间写出一个弦乐四重奏,然后参加国际比赛。

这两个人都是拉小提琴的,会作曲、会拉小提琴。

弦乐四重奏是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或者说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的。

当时第一小提琴手,也就是协奏曲的首演,叫俞丽拿。

这个曲子写出来以后,在国际上获奖了。

1959年的时候,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孟波提议,要把它改编成一个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年献礼的一个作品。

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传说。

这个经典作品的流传也跟她背后的故事有关系。

故事原发地在浙江,全国各地都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戏曲,有豫剧、有山东的吕剧、有河北的评剧、还有安徽的黄梅戏、都改编过。

最成功的就是浙江的越剧。

越剧改编以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要拍成一部彩色电影,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然后又参加世界电影比赛,那是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大奖的越剧电影。

我小时候也看过这个电影,现在还记忆犹新。

电影的音乐主题就是从戏曲音乐里面摘出来的。

交响音乐一般来说,它的音乐主题不是一大段,一般都是一点点,这叫音乐动机。

这部音乐就抓住了这个故事的三个非常非常关键的地方,一个是相爱,一个是抗婚,一个是化蝶。

我们欣赏交响乐,就像我刚才打的比喻,一个故事要交代它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叫做“程式”。

在音乐里面,主题的程式告诉你这个是什么事,事件交了以后会怎么样?

人们就会关注这个事它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在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音乐叫做“展开’,也叫音乐主题的发展。

展开过程会不断有一些矛盾斗争,这个人物跟那个人物,这个事件跟那个事件的交织冲突。

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始终在牵着你。

过去明清时期更绝,作者写到关键时候“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那就是不断地吸引人。

最后分解的结果是,矛盾运动一定会解决,要么甲战胜了乙,要么乙战胜了甲。

正面战胜了反面,是皆大欢喜,反面战胜了正面,会有一种悲剧的效果。

人们看完小说会拍案大怒,世界如此不公,会有这种说法。

音乐也和文学作品一样。

在“程式”展开以后,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最后有一个解决音乐矛盾的办法,叫“再现”。

在最后的部分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前面交代的东西在我们身边响起。

这就是欣赏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的主题非常重要,就是文学作品当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或者主要事件的情节、线索。

主题有个主部、有个副部、主要部分和副部分。

主部就叫做主要线索,副部就是小说的另一条暗线。

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它会不断地交织,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这里一下,那里一下,不断地去发展冲突。

我们在这个作品里面也是一样的。

在三个部分,“程式”、“展开”、“再现”之外,它可能前面有一个铺垫,比如说写景,或者写人的内心世界,音乐里面有个引子,到最后还会有个尾声,小说里面也是,文学作品里面也是,会提出一个问题,提出读者问题,引起读者思考,这个尾声会慢慢地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音乐的结构与文学作品的结构相同的地方。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描绘一幅风和日丽的风景画,几只蝴蝶在万花丛中扑翅嬉戏。

(播放音乐)

我们想象一下,首先肯定能看到像鸟的东西,春风、百花、溪水、有很多形象在里面,每个乐器都代表一个形象。

在这个形象里面,故事就用倒叙的手法把你带回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梁祝相爱,从相识、同窗、到相爱,主题就展示了。

相爱,首先是从整体的一个预示,非常纯净的那种。

他们相识相爱,这是从总体上一种预示,我们再倒叙一下,交代一下故事情节,先是同窗,然后两个人气味相投,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这个时候他们就结为异姓兄弟,这里有一个非常优美的主题,“草桥结拜”。

怎么去描绘这个形象呢?

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

小提琴表示祝英台,高音嘛,大提琴是低音,表示梁山伯,然后一问一答,心灵的这种交融,非常优美。

(播放音乐)

草桥结拜以后,再次呼应一下两个人情感,这个时候用越剧的“群奏”,非常壮观,深化了梁祝同窗的深情厚谊。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把美好情感的主题进行了很好的陈述。

情感主题陈述以后,光说这个还不足以完整表达梁祝这么一个丰满的爱情故事,所以说它还有一个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像小说的另外一条线一样。

这个副部主题就表述了很多的故事,一个是他同窗共读的时候的嬉戏,同学之间讨论的嬉戏等等,还有同学之间的分别,最后怎么引出这个爱情故事出来,在中间就过渡到连接的地方了。

(播放音乐)

这个连接过渡到副部的时候,它用了一个“回弦曲式”,来来回回,来来回回,峰回路转的感觉,预示着这个故事很复杂。

我们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

副部是很欢快的。

这是整个乐曲里面唯一一段比较欢快的音乐,别的要么是很优美的、要么是很悲伤的、要么是很残酷的。

“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这个时候他们同窗三载已经完了,长亭相送的时候,祝英台几次暗示她是个女的,梁山伯是个榆木疙瘩,他总是不明白。

祝英台就和他说,我家里有个九妹,长得跟我一样,你什么时候去提亲去。

我们听对答的时候,大提琴总是很直白,而小提琴总是那么欲言又止、欲言又止的感觉。

(播放音乐)

这段音乐应该说是非常著名的,很揪心,听着感觉很美,这种美是一种凄美。

他俩分手后,梁山伯去提亲,发现九妹就是英台,于是两个人就私订终身。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插曲,这就是鲁迅说的,把美的东西慢慢地撕碎了。

开始已经撕碎一点点。

撕碎一点点,当着你的面,祝英台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马家。

他们的爱情,这个时候这么优美的,这么深情的,这么纯洁的情感,突然闯进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闯进了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非常阴暗,非常阴森的,悲剧开始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英台抗婚,经过几次的斗争都不行。

音乐反映的阴暗出来了,代表封建势力的。

(播放音乐)

非常狂躁,非常狂躁。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他用很多乐曲在表示压迫的力量,一只小提琴始终在挣扎,一个人怎么能够抗争得了那么强大的封建势力?

所以悲剧已经是注定了的。

(播放音乐)

刚刚扯着嗓子,又“咣”给压下去。

越压迫越反抗,越反抗越压迫。

到最后,这是一个极度的高潮。

这就是一种制度,一种礼制,怎么办呢?

作曲家还是很人性化的,给他安排了一个什么呢?

安排了“楼台相会”。

这段音乐也是非常著名的。

这之后,梁山伯回去以后就一命呜呼了。

祝英台于是去嫁人,嫁人路过梁山伯坟墓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有人告诉祝英台,梁山伯就埋在这里,她就一定坚持下轿去祭拜梁山伯,在哭到极处的时候,一声炸雷把坟墓炸开,她纵身一跃,成就了一个悲剧。

这用的是一个戏曲的手法,到了极限的时候,用生命的抗争,这个是最具有震撼力的。

这一段是最辉煌的音乐,也是最悲壮的音乐。

按道理说,故事到此应该可以戛然而止了,应该就结束了。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比较核心的观念叫做“和”,都讲究“圆”,都讲究完美,我们怎么忍心让它这样结束呢?

两个人都死了,我们会想象,给他营造出另外一个仙境,让他们下辈子做情人吧。

西方的作曲家肯定到此就结束了,不会再往下去发展,让你去哭吧,让你心灵去颤抖吧,这是很有震撼力的。

我们国家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给它设定了一个仙境,“再现”。

这个仙境出来了,跟前面引子所描绘的大同小异,但是这个非常缥缈,虚无缥缈的,云里雾里。

作曲家描绘出了一个仙境,两个蝴蝶慢慢从坟堆里慢慢升起来,“哗”上去了,飞两下,“扑啦”两下翅膀飞到天上去了。

(播放音乐)

回到鸟语花香这种境界以后,又重奏爱情主题,就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纯真爱情的那种怀念与赞颂,故事从交代到故事的发展,到最后人们的怀想,整个音乐逻辑过程就描述了这么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寄托了作曲家美好的心灵寄托。

这个曲子我们很熟悉,我给它分解了这么几个故事,这就是这个音乐基本的精神。

以后在生活当中,如果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去完整听一下这个作品,很好听。

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但是我们每个人对待音乐的态度又都不相同,对待这个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待我们身边非常美好的音乐,很少有人真正从内心深处,从情感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所蕴含的无穷的魅力。

只要我们珍视音乐的存在,让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它就能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我们一定要知道,在音乐的身后是一扇通向美的大门,只要我们懂得一点常识,懂得了对音乐的一份尊重,我们就能够用心去打开这扇大门,走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通过聆听音乐,通过分析音乐,通过对音乐美的品评,可以净化我们的精神世界,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

同志们,但愿我今天的抛砖引玉能够为你提供一把钥匙,去打开这扇音乐的大门!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