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89773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月考旧人教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基础题(24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禅(shàn)让宫阙(quē)解剖(pōu)粗鄙(bǐ)

B.暂(zàn)时辟(pì)路琐(suǒ)碎啮噬(shì)

C.杀掠(luě)舟楫(jí)显赫(hè)上溯(shuò)

D.涨(zhàng)价恬(tián)退轩冕(miǎn)卓(zhuó)著

2.2.下列各组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罪蘖编辑阴谋密计逸闻旧事

B.自诩寥落殒身不恤嬉笑怒骂

C.坍驰匪薄黯然销魂芸芸众生

D.落漠喋血赁屋授课忧患倍尝

3.填入下列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听说连一向__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②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__精神文明的高超。

③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因为历史需要__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

过才艺成果的传扬完成。

④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

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__,在古人心目

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A.执迷审察树立因缘

B.执迷审察竖立姻缘

C.直迷审查树立姻缘

D.直迷审查竖立因缘

4.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是绝不相容的;实际情况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秘。

A.一定且又反有B.几乎但却反有

C.几乎且却却有D.一定但又却有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上海“申博”成功,离上海“几步之遥”又风情万种的杭州,自然是游客们除上海

以外的首选。

B.经过3年多努力和发展,被天津老百姓拍手称快的“民心工程”——首批31所示范性高中建设已基本完成。

C.一样是古装的动作片,一样讲究宏大场面,一样追求豪华阵容,一样都是本国电影

有史以来的最大制作,一样都有炙手可热的章子怡,是“纯属巧合”,还是借鸡下蛋?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

这一石破天惊的创举,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又一次空前解放,出现了崭新局面。

6.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我说:

“没有。

B.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

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D.一般地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

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灯下漫笔》的出处《坟》即是鲁迅

先生的前期杂文,前期杂文还有《热风》等。

B.“二十四史”从《史记》《汉书》起,至《明史》结束,共24部正史,全部采用纪传体例编写,其中有通史,有断代史。

C.雨果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

界》《九三年》等。

D.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是宋朝的林逋,因为隐居在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以种

梅养鹤自娱,故得名。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60年盛典吸引了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等网站,纷纷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称赞和对新中国60岁生日的祝福。

B、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市人民政府摘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们首次跻身此项殊荣。

C、你不可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站在巷头鸡皮鹤发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D、在赛后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代表作,成为关乎选秀歌手成败的生死命题,没有一两首传唱度很高的好歌,歌手的人气终成镜花水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

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

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的内疚之中。

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盒子。

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

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

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

这使伯格非常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在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伯格等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

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

“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

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

9.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伯格信件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11.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

“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

“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

“业已饮,遑恤他!

”卒不赴。

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碑坏,符载以笺叩泽曰:

“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

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

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

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

(《旧唐书·孟浩然传》)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振:

赈济

B.年四十,乃游京师游:

旅游

C.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匿:

藏匿

D.君与韩公有期期:

约定

13.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尝于太学赋诗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维以实对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朕闻其人而未见也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D.欲荐诸朝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14.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份正确的一项是()

A.一座嗟伏,(浩然)无敢抗

B.会(韩朝宗)故人至,剧饮欢甚

C.张九龄为荆州,(浩然)辟置于府

D.“业已饮,遑恤他!

”(故人)卒不赴

1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浩然以诗而名,赋诗时,曾令所有在座的人惊叹,无人敢与其抵抗。

B.“不才明主弃”既有谦,又有敬,谦敬非常得当,“明主”此处指“玄宗”。

C.符载请求新到任的节度使,应克服困难,为孟浩然修补破损了的墓碑。

D.樊泽听从了符载的劝告,在凤林山南重新为孟浩然刻了墓碑。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第Ⅱ卷(105分)

四、(21分)

16.翻译文段中画线句子为现代汉语。

(5分)

(1)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译文:

(2)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

译文:

1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处。

(10分)

(1),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2)仰天大笑出门去,。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泪珠与珍珠》)

(4)真的猛士,,。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5)惨象,;流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沉默啊,沉默啊!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6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本诗颔联历来被认为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角度作简要说明.

 

(2)诗歌末尾句暗含“临渊羡鱼”的典故,请分析其在诗歌中运用的作用。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16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

“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

“春天来了!

”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

“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

”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

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

“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9.“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分)

20.“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分)

21.“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3分)

2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⑵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六.表达运用(8分)

23.根据文意,为下面语句排列正确顺序。

(4分)

①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

②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

③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

④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到批判。

⑤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工作的观念真正转变。

正确排序:

答案:

24.仿照横线前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基本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

(4分)

朋友是寂寞时天空中呈现的一道彩霞,,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以“命运与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个让人成功的理由,也有无数个让人失败的原因,在人生关键的几步,或许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心里。

 

参考答案

1.B(A项中的“阙”音为què,C项“掠”音为luè,“溯”音为sù;

D项“涨”音为zhǎng)

2.B(A项中的“蘖”应是“孽”,“密”应是“秘”;C项中的“驰”应是“弛”;D项中的“漠”应是“寞”,“倍”应是“备”)

3.A4.B

5.A(B“拍手称快”多用于仇恨得到消除;C“炙手可热”用于说权势很盛;D“石破天惊”用于说议论新奇惊人)

6.B(A项冒号改为逗号;C项“清”“静”后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把全部顿号改为逗号

7.C(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8.C(A、缺谓语,在“纷纷”后加“表达”;B、搭配不当,“摘取”与“荣誉称号”、“跻身”与“殊荣”不能搭配;D、前后不一致,一面“拥有代表作”对两面“成败”。

二,9.B

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

显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10.B

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

该项张冠李戴。

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

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

此项张冠李戴。

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

”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

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11.D

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

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

文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三、12.B(意为“游学”);

13.D(均是兼词;A项分别是介词“在”“到”;B项分别是“拿、用”“因为”;C项分别是“却”“并”)

14.C15.A(“无人敢与其抵抗”理解不正确)

四、16.

(1)你不曾经求过为官,我也未尝放弃你,为什么诬陷我(弃“不才”)?

(2)前任节度使想再修筑大点的墓,(但)全州的官员,听到风声后都很担心。

(注意

(1)中的“奈何”结构,

(2)中的“更”“搢绅”等词语)

17.

(1)疏影横斜水清浅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人至察则无徒

18.

(1)主要采用衬托的手法,用宽广的湖面衬托湖的浩瀚,用而下句“波撼”二字也衬托了湖的澎湃动荡。

(2)①选自《淮南子》的典故原句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但诗歌反其意而用,表明对张大人执政非常高兴,也十分钦佩,不过自己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意,从而向张大夫发出求谒的信号。

②典故又与全诗所写的洞庭湖相呼应,贴切自然。

五、19、吞咽的含义:

尽情的享受。

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盼之情。

20、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21、作者以为:

“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它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22、

(1)

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

(2)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痛苦。

六、23.④③②⑤①;24.反映出管理者目标的模糊、个性的失落、思维的慵懒;

24.是迷惘时为你照彻暗夜的一盏明灯,是失意时为你遮风挡雨的一把太阳伞。

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