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03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赏析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的表达效果及通感的运用。

2.品味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提高对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49中的“走近作者”“背景解读”“文学常识”部分)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自华佩弦秋实毛泽东清华

2.完成P50中的“基础积累”部分。

(同桌互批后订正)

3.预习课文并思考:

(1)这篇散文的“文眼”(“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统领全文或体现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是什么?

请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阅读第4段,概括“月色荷塘”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

(1)《荷塘月色》开篇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

正因为“不宁静”才在月亮“升高了”的夜晚独自出门去荷塘,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看景,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

而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2)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修辞手法:

①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②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手法:

①动静结合:

静(田田的荷叶、叶间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动(颤动的荷波)。

②远近结合:

远(田田的叶子),近(零星的白花、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

★课中导学

1.阅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

(1)请简要鉴赏“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句中“浮”字的妙处。

(4分)

“浮”字写出了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2)除了“浮”字以外,作者还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

有什么好处?

“泻”字,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洗”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特点;“笼”字,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比喻什么?

“小睡”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

“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月辉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彼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第5段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修辞,“如鬼一般”“像是画在荷叶上”,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形象感。

还运用了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把景写活了。

同时,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增强了意境美。

2.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

(参考答案见《导与练必修二》P50“文本研读”第3题的答案)

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看似与主旨无关,其实作者正是借此表达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暗寓“今不如昔”,针砭当时的社会现实。

★学习反思

★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霎时(shà)刹那(shà)脉络(mài)脉脉含情(mò)

B.颤栗(zhàn)颤抖(chàn)煤屑(xiǎo)不屑一顾(xiè)

C.靓丽(liàng)倩影(qiàn)点缀(zhuì)气息惙然(chuò)

D.衣裙(qún)敛裾(qún)潺媛(yuán)妖童媛女(yuàn)

C(A、刹那chà,B、煤屑xiè,D、敛裾j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驳幽僻梵婀玲没精打彩

B.风姿弥望煤屑路蓊蓊郁郁

C.渺芒鷁首峭楞楞迷迷糊糊

D.颤栗朦胧弄莲子虚无缥渺

B(A、没精打采,C、渺茫,D、虚无缥缈)

3.下列句子的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叶子低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______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______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④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______的。

A、标致照悄悄朦胧B、风致泻轻轻淡淡

C、标致照轻轻淡淡D、风致泻悄悄朦胧

B

4.下列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B项是通感,其他是比喻。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帘儿轻轻被风掠起,朋友的谈吐举止,尤其是那悠悠深邃的眸子荡着涟漪,或脉脉含情,或活泼愉快,随着潮汐般的月光一起倾泻进来。

B.以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将《荷塘月色》的这一段以及梁武帝的《采莲赋》统统删去,真可谓买椟还珠了。

C.教材的“预习提示”强调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牛鼻”的。

D.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倒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D(A、脉脉含情:

形容用眼神或行动默然地表达情意。

B、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C、牛鼻:

比喻要害。

D、颠倒:

义为上下倒置,也指对一切事物的错倒。

用在此处不恰当,应改为“颠覆”:

就是把以前的制度、观念、思想等东西彻底地改变过来。

二、课内精读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为何用“画”而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而“印”不能写出这种美,也不能表达这种“情”。

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请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

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

8.这段文字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简要分析。

(1)以流水作比,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

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状。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

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4)以树影写月色:

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

和谐的旋律。

9.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拓展迁移】阅读并思考

不看芙蓉去看荷张金刚

荷是夏的精灵。

因其亭亭玉立之身姿、圣洁高雅之气质,获得荷花、莲花、菡萏、芙蓉、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六月花神等雅称。

观荷,碧水之上,绿叶之间,嫩荷灿然绽放;嗅荷,水塘上下,四野之内,荷香悠然弥漫;品荷,出于泥沼,清洁示人,荷韵傲然远播。

故而,荷花入诗,自成佳句。

荷塘清清,荷花灼灼,荷叶田田,一派美景怎可错过?

赏荷、采莲、泛舟、浣纱,当为绝妙消受。

唐代诗人郑谷《莲叶》中如此描摹: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舟行荷塘、风摇荷叶、荷塘浣纱、鸳鸯戏莲。

通篇无莲,却又句句在莲。

清新逸秀、诗情画意,给人无尽美感。

汉乐府之《江南》如此咏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人、塘中鱼,皆在莲叶间轻灵穿梭,欣然戏乐。

且采且歌,堪属天籁。

娇羞的荷花,窈窕挺立,优雅可人。

似这般美艳,堪比心中佳人。

寄情于荷,寓人于诗,人荷共美,意趣无穷。

且看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中之佳人:

“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样绿,荷花、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

孰为荷叶,孰为罗裙?

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歌声何处,人儿何在?

如此浑然一体、美丽飘忽,疑是梦中情人入诗行,无限倾慕寓荷莲。

宋代杜衍《莲花》中“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极言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明代沈野《采莲曲》中“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极述女子娇艳,胜过水中芙蓉。

“荷”“合”同音,“莲”“怜”相谐。

和美、怜惜,朴素美好的爱情理想,借咏荷以隐讳表达,寄诗行而传诵古今。

南朝乐府《西州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三番情感,心事满怀、柔情郁结的思妇形象如在目前。

“莲子”谐“冷子”、“莲心”谐“怜心”,情思缠绵,实为经典。

唐代诗人孟郊的《怨诗》: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

此等痴心透骨,令人落泪,感怀称颂。

荷,扎根淤泥,渍泡水中,却清洁以出,娇嫩绽放。

不沾任何泥垢、清净高洁面世之君子形象。

令人称道,化入诗中。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称颂莲洁净、清香、高雅之品格,隐喻人清廉、高洁、正直之品行。

唐代李商隐《赠荷花》中“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描述荷花与荷叶有卷有舒、有开有合、同荣同衰。

借以歌颂不虚伪、任天真的人性美德。

更有宋代诗人苏辙的“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数语极言荷花高洁之品德。

诗中之荷,清雅淡香,情色飞扬。

徜徉于咏荷的经典诗章,感受荷之意境,感怀荷之情愫,感悟荷之品行,定会别有一番趣味,藉以澄澈心灵,体悟人生。

10.思考:

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古诗文,有什么作用?

①借古诗文来描写荷的特点。

②借古诗文来表达作者对荷的感悟。

③增加文化内涵和底蕴,增添文章文采和美感。

 

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

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

“好地方!

好地方!

”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海市蜃楼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这样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

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

——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

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漫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

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

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

“下河”的人十之八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

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

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

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

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

桥是拱形,中间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

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

平山堂在蜀冈上。

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

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终日。

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

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

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

大船专供宴游之用。

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

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

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

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

这也可算得“方舟”了。

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

“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

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

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

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

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

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

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

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

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

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

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

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错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

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

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11.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开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文章开头,先“扬”一笔,许多人称道扬州是个美丽的地方;然后“抑”一笔,“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继而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抑扬自如,曲折有致,突出了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怀念。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首段采用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一点重要的提示,解答时指出作者是怎样制造“波澜”的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