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09037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docx

江西省九江市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

2020届中考江西省九江市四校联考质量检测卷

语文

 说明:

本卷共四大题,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驰骋(chéng)  褴褛  人迹罕至(hǎn)  震憾人心

B.妖娆(láo)  拮踞  揆情度理( kuí)  如火如茶

C.阴晦(huì)   作揖  弄巧成拙(zhuō)  美轮美奂

D.门楣(mèi)  骊歌  自怨自艾(ài)  披星带月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同学们自出心裁地装扮了教室,使教室非常漂亮。

B.这首词用语自然,意境清新,充分体现了作者矫揉造作的写作功力。

      

C.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杨利伟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D.宁静致远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种崇高的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昌赣高铁建成通车后,南昌到赣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B.游览者来到拙政园里,还有谁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C.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

D.从日记中,让人们察觉到斯科特等人是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的。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人们有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经验和信息,但提供实用信息并不是文学的主旨。

②人们不应该把小说当作生活的“实用指南”来阅读。

③任何将文学“功利化”“实用化”的行为,都是曲解、误导了文学本应具有的审美功能。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茄子有若干种烧法,并非要向读者介绍烹饪技术,而意在表现大户人家生活的精致、讲究和奢侈。

⑤实际上,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学体裁,所关注的都是人的精神、情感、心灵、人格,它没有义务“指导”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要努力构建和寻找的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A.③②①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③④②⑤①  D.②⑤①④③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你在校内遇见一个家长正在吸烟,这时,你走过去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喂,你不知道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吗?

B.“禁止在校园内吸烟!

”      

C.“您好,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无烟校园’活动,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吗?

D.“吸烟污染环境,损害健康,请你马上停止!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叙述了词人一天的经历:

午梦→梦醒→赏荷→泛舟西湖。

B.词人笔下的西湖,荷花盛开,香气盈湖,烟雾茫茫,风景优美。

C.上片后两句写在午梦中,词人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

D.“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迸溅;“聚作水银窝”是指雨珠最后聚集在了叶心。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对西湖之景的描写既引出了下片对池荷的描写,又能对其起到正衬的作用。

B.“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片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

C.词人写雨珠之晶莹剔透,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把它们比作珍珠和水银。

D.“跳”“散”“聚”这几个动词细腻而生动地写出了荷上雨的动态,形象可感,非常传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张释之谓今法如是

[宋]陆九渊

张廷尉当渭桥下惊乘舆马者以罚金① ,文帝怒,张廷尉争以为不可更重,是也。

然谓“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

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平也②,一倾,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则非也。

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

法固所与天下公共也,苟法有不善,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而独曰今法如是,可乎?

      

虞书日:

“宥过无大③。

”周书日:

“乃④有大罪,非终⑤,乃为眚灾⑥,适尔⑦,既道极厥辜⑧,时乃不可杀。

”县人闻跸⑨匿桥下久,谓乘舆已过而出,至于惊马,假今有败伤,亦所谓有大罪非终,乃为眚灾适尔,是固不可杀。

      

(选自《象山语录》

[注释]①此句是指汉代廷尉(掌管刑法的官吏)张汤(字释之)判处惊扰汉文帝车驾的一个平民罚金的故事。

②天下平也:

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

③宥过无大:

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

④乃:

有的人。

⑤非终:

偶犯。

⑥告(shěng)灾:

因过失而造成灾害。

⑦适尔:

偶尔。

⑧既道极厥辜:

可以按法律给予适当处罚。

⑨跸:

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B.苟/法有不善

C.今/既下廷尉D.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1)苟()

(2)匿()(3)()

1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 分)

(1)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独不可平乎?

11.作者为什么认为那个惊扰了圣驾的县民不可杀呢?

从选文看来,作者陆九渊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概述。

(3 分)

 

(三)古诗文积累。

(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每空1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能远谋。

(3)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6)钟子期曰:

“善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16题。

(17分)     

囚  鸟

秦羽墨

①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②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

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

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

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

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③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

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

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

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

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④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

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⑤“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

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

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

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

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

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⑥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

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

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

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

人!

      

⑦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⑧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

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

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⑨吃晚饭时 ,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

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

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

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

“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

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

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

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

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

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⑩________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

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

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

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

乌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⑪第二天我是被乌叫醒的。

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乌所占据。

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

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

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⑫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

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

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画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⑬它需要它的天空。

我,也需要。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

1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下列情境下“囚鸟”的行为,并揣摩它的心情。

(6 分)

情境

行为

心情

我”刚刚 发现它时

“我”吃完晚饭后

“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

14.第②段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3 分)

 

15.下面两个句子,你会选择哪一句放到第①段的横线处?

为什么?

(4分)

A.卧室、人、灯,加安静的鸟,这是完美油画的构成。

B.一间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16.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托物言情”的写法。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19题。

(13分)      

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

周乾

 2019年4月15日傍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尽管火势最终得到了控制,但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三分之二的屋顶遭到破坏,最具标志性的93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在大火中轰然倒塌。

尽管该建筑有可能在未来得到复建,但是其原真性和历史性已很难再次体现。

      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且同样大量使用木质建筑材料的明清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含建筑9000余间。

这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的古建筑不仅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其内外檐都绘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建筑防火极其重要。

尽管近600年来紫禁城曾经因为雷击、人为失火或纵火而发生过火灾,但是历代帝王极其重视防火,建筑工匠在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的防火措施,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群至今基本完好。

      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却在历史上遭受过数次火灾。

清康熙十八年(1679)腊月初三,6名烧火的太监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御膳房用火不慎,诱发大火。

大火从御膳房直接向南蹿,跨过乾清门广场,然后拐了个弯,从保和殿蔓延到太和殿,使得太和殿被烧毁。

16年后,太和殿开始复建。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别的建筑的火势蔓延到太和殿的情况,建造者梁九将太和殿原有的两端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

这样一来,别的建筑发生火灾时,就很难波及太和殿。

太和殿两端的卡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防火墙。

      紫禁城中另一种防火墙较为常见,即用于硬山屋顶的后檐墙。

这种屋顶类型的建筑在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地位非常低,为太监、宫女的值守用房。

在雍正时期之前,其前后檐均开设门窗,以便采光及通风。

然而这些建筑内常常生火照明、做饭、取暖,时常引发火灾,雍正五年(1727),雍正下令所有这种用房的后檐墙一律不得开设门窗,以利于防火。

这种规定在紫禁城实施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建筑后檐墙的一种施工工艺,称为封护(后)檐。

      紫禁城外有方方正正的筒子河(护城河),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

紫禁城内亦有河流,称为内金水河。

尽管内金水河围绕紫禁城四周布置,但其形状弯弯曲曲,尽量接近部分宫殿建筑,这也属于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措施。

其目的有二。

一是切断火源的蔓延路径,如文渊阁前的内金:

水河。

文渊阁是乾隆皇帝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的场所,是防火重地。

为彻底切断可能存在的火势蔓延,乾隆下令将文渊阁建在内金水河的北侧,使得南侧建筑一旦着火,火势受阻于内金:

水河不会蔓延。

二是利用水源来扑火。

紫禁城内建筑众多,而仅有的70多口井不能满足所有建筑的灭火水源需求。

因此,内金水河的布局呈弯弯曲曲状,尽量靠近部分重要的宫殿建筑,以利于及时提取河水进行灭火。

      紫禁城里还有铜质或铁质的水缸231口,分布在多个宫殿建筑前。

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

因此,它们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

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农历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

      为阻挡火源,紫禁城部分宫殿的木质屋架部分还被石材取代。

如乾清宫东侧的基化门与龙光门之间、乾清宫西侧的端则门与凤彩门之间,其建筑后檐墙上的梁、柱、枋、斗拱、椽子和望板等木质构件全部由石料雕刻而成,上面亦有彩画,远观建筑表面与其他木质建筑无异。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9年第14期)

17.文章是怎样引人对“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的介绍的?

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3分)

 

18.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8分)

(1)实际上,紫禁城的防火形势非常严峻,就其建筑本身来说,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从全文看来,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主要有三条思路:

第一,通过建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利用内金水河、水井、水缸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9.请分析文中加点部分“另一种”“一是”“二是”“还有”“还”的表达效果。

(2 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0.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话朋友”座谈会上,要求以名著中的人物为例谈交友观。

下面名著人物的朋友,你最想结交哪一个?

请你结合名著内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发言稿。

(6分)      

《朝花夕拾》:

少年迅哥儿的朋友少年闰土

《水浒传》:

林冲的朋友鲁智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的朋友朱赫来

 

(二)写作(50分)

21.请你以《那句深情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叙述你在疫情期间听到的那句深情的话。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项“驰骋”中的“骋”应读“chěng”,“震憾人心”中的“憾”应为 “撼”。

B项“妖娆”中的“娆”应读“ráo”,“拮踞”中的“踞”应为“据”。

D项“自怨自艾"中的“艾”应读“yì”,"披星带月”中的“带”应为“戴”。

2.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与用法。

B项“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3.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

A项是常见的病句类型,“缩短”“降低”“减少”等词语不能与倍数相搭配,应改为“缩短了一半”。

B项所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应改为“没有一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D项缺少主语,应去掉“让”。

4.D [解析]本题考查组句成段。

通读整个语段,可发现,这是一个关于小说阅读的议论性文段。

 ②为中心句,⑤紧接着进一步说明,①承接⑤中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④举例子证明①的观点,③进一步总结。

5.C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句子的选用,实则考查的是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类题目,要注意 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等。

本题说话的对象是家长,即长辈,故A项“喂”这样的称呼和质问的语气都不合适;B项“禁止”这样的用词过于生硬;D项带有责令的意味,也不恰当。

6.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A项中,“泛舟西湖”是词人的梦中之事,并不是词人实际的活动。

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赏析。

全词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故C项错误。

8.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节奏的划分。

D项的正确停顿应为:

为廷尉者/岂可不请之天子而修之。

9. 

(1)苟(如果) 

(2)匿(躲藏) (3)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

“苟”与《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无相忘”中的“苟”意思一样。

“匿”可结合,上下文及现代汉语词语“藏匿”推测出意思。

“固”与“人固有一死”中的“固”意思一样。

10. 

(1)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2)廷尉固然是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难道天子就不可以作为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1)句中要注意关键词“是”“更”“信”,

(2)句中要注意关键词“固”“平”。

11.因为他属于偶犯,且是因为过失,而不是故意,所以不可杀。

从选文看来,陆九渊是一个公正严明,见解独到、深刻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概括。

第一问可从“县人闻跸匿桥下久,谓乘舆已过而出”可看出县民不是故意的。

第二问从陆九渊对张廷尉的评价可看出,他是一个公正严明,见解独到、深刻的人。

     

 [参考译文]张廷尉判处在渭桥下惊扰汉文帝车驾的平民罚金,汉文帝发怒,张廷尉力争,认为不应该加重处罚,这是对的。

然而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所有人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当时,皇上派人立刻杀了他就罢了。

如今既然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一有偏差,那么天下执法的人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则是错的。

廷尉固然是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难道天子就不可以作为天下执法公正的带头人吗?

法律固然是天子与天下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如果法律有不完善的地方,当廷尉的难道不可以向天子请示修订吗?

如今只说当今的法律是这样的,可以吗?

       

虞书说:

“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

”周书说:

“有的人有大罪,但是偶犯,是因过失而造成灾害,偶尔这样,可以按法律给予适当处罚,可以不用杀了。

”县人听到皇帝出行就藏在桥下很久,以为皇上的车驾已经过去了才出来,才导致惊了皇上的车驾,假使有受伤,也是偶犯大罪,因过失犯错,这本来就不该杀。

      

12. 

(1)悠然见南山 

(2)肉食者鄙 (3)波涛如怒 

(4)随君直到夜郎西 (5)可怜身上衣正单 (6)峨峨兮若泰山

(7)人有悲欢离合 (8)浅草才 能没马蹄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积累。

(1)出自陶渊明《饮酒》;

(2)出自《曹刿论战》;(3)出自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出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出自白居易《卖炭翁》;(6)出自《伯牙绝弦》;(7)出自苏轼《水调歌头》;(8)出自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 

情境

行为

心情

我”刚刚 发现它时

不停寻找出口,不断撞击玻璃

恐惧、急迫

“我”吃完晚饭后

立在椅子上,然后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

习惯了“我”的存在

“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

马上飞了出去,离开了房子

急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答此类整体感知的题目,要通读全文,带着问题找到相关段落细读(即定点阅读),从中提取或概括要点回答。

“我”刚刚发现它时在第4段,“我”吃完晚饭后在第9段,“我”第二天打开窗子后在第11段。

仔细阅读这3段,便可得出答案。

14.这一段描写,体现了各种自然景象各得其所安然自得,找到了自己最佳位置的特点;同时为下文鸟儿误入“我”的房间并且急迫想离开回归自然做了铺垫,更反衬出了此时“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答到大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景物描写要么预示、烘托人物心理,要么做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要么衬托人物形象,要么给文章营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

结合“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以及下文小鸟的闯人,便可得出答案。

      

15.选B。

该句连用五个数词“一”,可以强调此时气氛的安静和鸟、“我”的孤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

就本题来说,解题时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看哪个句子在体现环境氛围和人物心情上更为恰当。

16.本文借这只“囚鸟”来体现作者当时的处境,这只囚鸟误入房间,与“我”一人身处粮站,并且遭遇 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打击的处境相类似;同时,这只“囚鸟”四处寻找出路,渴望回归的感情,与“我”渴望走出孤独、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感情也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既考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又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要分析作者托什么物来体现自己的什么感情,具体来说,就是这只“囚鸟”与“我”有哪些相同之处,作者借它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17.文章是通过叙述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事来引入对“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的介绍的。

以最新的、广受瞩目的事件引入,可以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用巴黎圣母院与紫禁城作比较,可以突出防火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首先要概括开头的主要内容,即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然后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与下文的说明对象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