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1380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赏析版七年级上册.docx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课外xx背诵(赏析版)

整理:

xxxx

七年级上册

课外:

1《龟虽寿》xx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

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

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

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

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

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

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

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xx》xx(过:

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

准备,置办。

黍(shǔ):

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

环绕。

xx,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

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xx后禅院》xx

清晨入xx,初日照xx。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xx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选自《全唐诗》。

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

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破xx,即兴xx,在今xx常熟xxxx。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xx鸟性,潭影空人心”:

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xxxxxxxx有此寄》xx

xx落尽子规啼,(xx:

xx)

xx标过五溪。

(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qián)阳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

甚僻。

这里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xx: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郎:

唐代在今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自《李太白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左迁,降低且调动官职。

犹言下迁,古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诗歌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打下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

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

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5《夜雨寄xx》xx(寄xx:

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xx夜雨涨秋池。

(xx:

泛指xx之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再。

选自《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巴山,秋夜,大雨倾盆。

“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

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用丰

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巴山夜雨”,在本诗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却自然天成不漏痕迹。

6《xx》xx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xx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

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xx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选自《珠玉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

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

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xx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赚得,骗得)

正入xx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选自《诚斋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宋代诗人。

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xx》xx

xx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选自《漱玉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

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拓展: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另一首:

《xx》xx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雨疏:

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

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

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

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

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10《观书有感》其一xx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

(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

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它,指方塘。

那,通“哪”,怎么。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因为)

选自《朱子大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拓展:

《观书有感》其二xx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

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