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2408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凯里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

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在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

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

当然不是

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

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

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

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

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

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

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

这个诗境,是全诗的每一

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

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有了诗性,这首诗就会是结实的。

文字本身的结实是一个层面,更深厚的结实,是不管城头变幻大王旗,好诗都能像西部大漠的胡杨一样巍然挺立,经得起风霜雨雪和时空变幻。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利用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所以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D.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

则进一步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

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

   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创作,不管是感性的抒发还是智性的推动或是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天成的诗歌。

B.诗境关键的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的排列组合完成的;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诗性,能让一首诗变得结实。

文字本身的结实是一个层面,更深厚的结实,是诗的意境能够经得起风霜雨雪和时空变幻。

D.诗歌创作如同盲人摸象,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方铭

吴林伯先生一生追求,唯有学问二字。

教导门人弟子说,“为山不亏一篑,穷理止诸自足”,宜“以高度韧性自励”,“非议再多,坚定不移;处境再窘,坚定不移;工作再忙,坚定不移;困难再大,坚定不移;成绩再好,坚定不移”。

吴先生这样教导我们众弟子,而他更是身体力行。

吴先生治学,精益求精,坚韧不拔。

《文心雕龙义疏》是吴先生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代表著作,从撰写到成书前后40余年,成书以后,又不断更易。

吴先生在《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自序》中说:

“余齿在志学,便治《文心》,春秋非懈,但欲习其俪辞而已。

迨入本师马一浮先生之门,朝夕亲承音旨,始知五十之篇,允为论文之作。

于是请益问难,载历寒暑。

虽言叟闻陋见,未能知类通达,而简练揣摩,要亦粗识微言;重以古、今旧说,义多不惬,唯恐是非无正,使天下学者疑;故搦笔和墨,撰述《义疏》,历四十二年而定。

”《文心雕龙义疏》撰写的甘苦,正是吴先生一向坚持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良心。

吴先生恪守马一浮先生治学的一贯,强调从经学入手,而守专门之学。

吴先生在《论语发微·自序》中说:

“昔仲尼通治六经,自以熟知其故,并应机授教,语高而旨深;凡教育、政事、伦理、文学诸科,靡不毕具,包蕴可谓宏富矣。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因名之曰《论语》。

学者当先求之,庶几能明六经指归。

”吴先生自云二十余岁开始往来于川、湘、京、沪、齐、鲁间,即首钻《论语》,《论语发微》即为吴先生一生钻研《论语》的总结,该书对《论语》中前人时贤所未发掘之义理训诂给予训释,切实做到了不剿说、不雷同,唯是是非非而已。

吴先生受马一浮先生启发,而选定《文心雕龙》为自己终身专攻,《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又说:

“西京经生,特重于专,其治《毛诗》,则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专之至也。

陋儒记诵漫漶,博而不专,妄求遍物,而不知尧舜之所不能也。

”自吴先生选定《文心雕龙》作为研究对象,从此,紧紧围绕着《文心雕龙》这个题目,遍考先秦汉魏六朝载籍,无所不读,并深入研究,因而能深入理解《文心雕龙》这部有关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理论的伟大著作的精粹,而取得重大成绩。

吴先生崇尚《汉书·儒林传》所谓“朴学”传统,而谓“朴学”,即“实事求是”之学。

吴先生特别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中河间献王刘德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吴先生尝撰有《简论两汉之学风》一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未曾刊布,曾以书稿示我,命我诵习,我曾手抄一遍。

吴先生说,“不读书而能研究著述者,盖有之矣,余未之闻也”。

《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回忆马一浮先生教学生读书法,“则开具群籍,兼经、史、子、集,并以六合之内,亦是一部大书,不可不读。

不读破万卷,下笔难以入神”。

吴先生治学,强调学术创新的价值,并把创新和恪守师法结合起来。

先生多次提到熊十力先生和欧阳竟无大师的师生之争,熊十力先生是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但是著《新唯识论》,与老师的意见相左,但不影响熊十力先生对欧阳大师的尊师感情。

类似的例子,先生还举刘向、刘歆父子为例,刘向是今文学者,而刘歆则服膺古文学。

吴先生认为,这种区别,不是背叛,而是追求真理,推动学术进步。

吴先生在《马先生学行述闻并赞》中论述创新的重要时指出:

“夫鼎以去故,革以取新,革而应人,大亨以正,四时成而文明说,革之为义大矣哉。

吴先生对现实社会之权势人情,异常隔膜,但时事改易,人心叵测,吴先生一生坎坷,却仍始终不改志士气质,高尚其志。

吴先生生前家中厅堂之上,高悬马一浮先生画像,每至忌日,必作礼拜,数十年不辍,而对门人弟子,时时牵挂。

吴先生一生的行止,以及对先生和弟子的情怀,秉持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气概。

吴先生去世之后,近些年,人们逐渐注意到了吴先生的治学方法的价值和学术成就的影响,吴先生在九泉之下,或许可以欣慰了。

(选自方铭《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吴林伯,湖北宜都县人,1916年出生,1998年去世。

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后入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熊十力诸先生。

著有《文心雕龙义疏》、《周易正义》等十六部专著,约八百万言,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吴先生看来,治学应该“精益求精、坚忍不拔”,所以他选择了《文心雕龙》为一生研究对

象,并为此花费40余年的时间与心血。

B.在中国传统意识里,文人多偏执,文章标题中“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几个字先声夺人,表明吴

先生是个一生中仅追求学问而再无其他的人。

C.吴先生认为革故鼎新为大义,所以为了追求真理,只要能够推动学术进步,师生之间是可以尽

随自己有所分歧、有所争执的。

D.本文最后一段说吴先生异常不通晓权势人情,又说他“礼拜马一浮先生”以及“时时牵挂学生”,

其实是并不矛盾的,这正是吴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在一心治学的道路中也不忘秉持中国传

统士人的气概。

5.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吴先生自己的话,请给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分)

6.文中最后说人们在吴先生逝世后,逐渐认识到他治学方法的影响。

请问他的治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举世无双的珍品

【德】威塞尔

(1)“这颗钻石精美绝伦,是本店最贵重的宝石。

”珠宝商本德尔向顾客介绍着。

(2)“你喜欢不喜欢这颗钻石,亲爱的?

”那位男顾客温情脉脉地问站在他身旁的少妇。

(3)衣着华丽的少妇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还问我喜欢不喜欢!

这么精美的钻石,我还从来没见过呢……”

(4)“这颗钻石多少钱?

”男顾客问。

(5)本德尔的心都有点颤抖了,“这颗钻石的价格肯定不会低哟。

”本德尔的口气是试探性的。

(6)“那当然口罗。

”男顾客不屑地说,“到底多少钱?

(7)本德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说出这个数目似的:

“十万。

(8)那位衣着华贵的女顾客“啊”了一声,大睁着一双美丽的眼睛瞧着她身边的男人,而男顾客仿佛没怎么犹豫就问道:

“我可以用支票付款吗?

”本德尔

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怎么?

”男顾客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您该不会以为我会把十万马克的现金带在身上吧?

”本德尔怔怔地望着面前的顾客,好半天才说:

“当然不是。

不过您是知道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必须对支票进行验证。

你们请到会客室稍等片刻!

”本德尔把这一对男女让进了会客室,男顾客拿出一张支票填好之后交给了他,本德尔只看了一眼支票上的签名就把它递给了一个女营业员。

签名是“卡尔·舒尔曼”。

(9)十分钟之后本德尔就放下心来了,支票完全正常。

他暗自在心里笑了——像这样的生意可不是每天都有啊。

这颗钻石确实价值千金,而且做工也极其考究,然而遗憾的是这颗钻石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美中不足,使钻石的身价一

落千丈。

好在这点瑕疵外行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宝石专家才能发现。

现在,本德尔不仅将它按正品价卖出去了,甚至还加了四万马克。

他知道,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

(10)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珠宝店里又走进了那个叫卡尔·舒尔曼的男人。

本德尔一眼就认出了他,顿时心跳加速,难道他发现了……

(11)卡尔·舒尔曼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本德尔:

“这是我们的新地址。

今天我来是为了一件事。

自从我妻子从您这儿买了那颗钻石后,整天话不离钻石。

这倒使我犯难了,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够让她更高兴的礼物了。

我想如果能再送她一颗一模一样的钻石,她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价钱我不在乎。

(12)“这恐怕是不可能的,”本德尔叹了口气说,“世界上是不会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钻石的。

(13)“那就太遗憾了。

”舒尔曼怅然若失,“那你们同行之间有没有往来,能不能跟他们联系联系?

(14)“有,有,先生,我们都有联系的。

”本德尔先生高兴得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15)“那太好了,如果您找到了请跟我电话联系。

(16)本德尔派人四处查访。

几个月过去了,被派出去的人当中终于有一个从缅甸打来了电话,说他在仰光发现了一颗符合要求的钻石。

本德尔先生对着话筒发了话:

“一定要弄到手,不管多少钱!

(17)当本德尔用三十五万马克将这颗钻石买到手之后,简直欣喜若狂,可是他总觉得与卖给舒尔曼的那颗有点相像,于是他又请来了原来那位珠宝鉴定专家。

(18)这位专家一看见宝石就禁不住叫了起来:

“咦,这颗钻石不是已经卖掉了吗?

(19)“您搞错了!

您讲的那颗早就卖掉了,这是另外一颗。

”专家仔细地察看了钻石后说:

“确切的鉴定结果过两天才能出来,不过我记得那颗钻石也是在这个位置有一点瑕疵——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肯定是同一颗钻石!

(20)本德尔先生的脸刷地一下全白了,他慌了神,一步跨到电话机旁拨了舒尔曼的电话号码。

话筒里传来了一位女性的声音:

“你好,这里是豪华大酒店……非常遗憾,舒尔曼先生和他的妻子两天前就走了,他们没有留下新地址……”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那就太遗憾了。

卡尔·舒尔曼看似在为不能再买到一颗相同的钻石而惋惜,其实是为了引诱本

德尔上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本德尔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是因为他沉浸在将有瑕疵的钻石卖给顾客的纠结里,表现了他内

心的善良。

C.作者通过贪财好利的珠宝商本德尔不讲诚信骗人最终被骗的故事,讽刺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婪者,

肯定了卡尔·舒尔曼的维权行为。

D.本德尔心跳加速的原因是他看到熟悉的买主舒尔·卡尔曼,担心骗局已被识破。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塑造了珠宝商本德尔与顾客卡尔舒尔曼这两个一反一正的人物形象。

情节

跌宕起伏,结局极富戏剧性。

8.卡尔·舒尔曼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9.本篇小说情节设置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鸠摩罗什,天竺人也。

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乃辞避出家。

龟兹王闻其名,请为国师。

王有妹才悟明敏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

罗什从师受经,日诵千偈,义亦自通。

博览五明诸论及阴阳星算,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罗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专以大乘为化,诸学者皆共师焉。

年二十,龟兹王迎之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学徒莫之能抗。

·

罗什母往天竺,留罗什住,谓之曰:

“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之东土,惟尔之力。

”什曰:

“必使大化流传,虽苦而无恨。

”西域诸国咸伏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坐侧。

时符坚亻替号关中,闻之,密有迎罗什之意。

乃遣骁骑将军吕光西伐龟兹,谓光曰:

“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光军未至,罗什谓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当有京力敌从日下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出兵距战,光遂破之,乃获罗什。

光见其年齿尚少,以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罗什距而不受,光曰:

“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所固

辞?

”乃饮以醇酒,同闭密室。

罗什被逼,遂妻之。

罗什之在凉州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姚硕德西伐,破吕

隆,乃迎罗什,待以国师之礼,仍使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

罗什多所暗诵,无不究其义旨,既览旧经多有纰缪,于是兴使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传受其旨,更出经论,凡三百余卷。

罗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恻怆可言。

”死于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

——《晋书•列传六十五》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有妹/才悟明敏/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

B.王有妹/才悟明敏/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

C.王有妹/才悟明敏/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

D.王有妹/才悟明敏/及见/炎心欲当之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

岁/母遂与俱出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龟兹国又称丘慈,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是古

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惟一的交汇之处。

B.五明指佛教的五门学科,分别是声明(即语言学)、工巧明(农业、工艺等,即日常生活中所需

要的技艺)、内明(即佛学)、医方明(即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因明(即逻辑学、哲学)。

C.僣号是指冒用帝王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由皇帝发起,一个皇

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D.驿:

古代供传递文书使用的马,也指骑马传递文书的人,后来引申为来往官员换马歇宿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鸠摩罗什的父亲罗炎聪颖贤德有气节,想避世出家,却被龟兹王请来出任国师,最后还娶妻生子。

B.因为母亲去天竺时的告诫罗什要将佛教的高深妙义传遍东土,所以罗什才致力于在中国讲经、翻译佛经。

C.鸠摩罗什不仅擅长佛法、阴阳算术,还心性率真,有很多修行者质疑他,但他悠然自得,并

不在意。

D.鸠摩罗什在凉州多年不被重用,直到姚硕德打败吕氏一族,罗什才得以实现理想在东土讲经

传教,修译佛经,总共300多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年二十,龟兹王迎之还国,广说诸经,四远学徒莫之能抗。

(5分)

(2)光曰:

“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所固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代指京城。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

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

的景象,用倒装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微霜初渡河”,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萧瑟的气氛。

B.“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这一句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不堪”和“况

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C.“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

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D.“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

这里用“行

乐处”三字实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旨意。

E.“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寒冬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15.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很好的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

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

“,。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

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勉励或沮丧的句子是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②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

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③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

④如果要雕刻,就需要专业的技术,就有难度,要见功夫,难度到了极致,价值才会扶摇直上。

⑤我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不管什么事我都要鼎力相助,绝不会

袖手旁观。

⑥生活对于祥林嫂来说,实在是祸不单行,多少不幸向她袭来,让她如何承受?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去世,是陕西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

他的代表作《白鹿原》深受各国读者

喜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在凯里一中成立的各种社团中,同学们尤其更喜爱“模拟联合国”“辩论社”等能够锻炼思维

和口才的社团。

一到招新时节,大家都踊跃报名参加。

C.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指出,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国情有很大差

别,所以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D.强台风“海马”携风雨侵袭广东汕尾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

一小

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其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

虽然

读大学选专业是考生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名称,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 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② 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

摒弃功利性 ③ 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 ④ 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往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⑥ 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