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2920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docx

浅谈苏南地区的融资

 

题目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2)

一.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况···························

(2)

二.企业融资难题简析·······························(4)

结论················································(8)

参考文献············································(9)

 

 

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摘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一极。

尤以其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对中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位于苏南地区的宜兴市更是苏南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

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发展比较早,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乡镇的工业园区、郊区的创新科技园区、以及国家审核批准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萎靡,受此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压力大,融资环境又是极端恶劣,其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缺陷也有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掣肘。

【关键词】苏南中小型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在宜兴县域经济中的占比达74.2%(截止至2014年4月,所指占比为GDP占比)。

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其地位举足轻重。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其对宜兴市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方税务增收有着重要贡献。

一.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的资料统计分析,2013年底,全市共有经营工业和服务业活动的企业单位23201个,同比2008年(宜兴市在2008年统一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下同)增加企业9847个,增长了73.7%以上;从事有关产业经营的企业25276个,增加10750个,增长74.0%;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9991个。

从企业数量来分析,2013年底,宜兴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总量为20262个,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6%。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

工业1108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53.4%;批发业3485个,占16.8%;零售业1837个,占8.8%。

从从业人员方面分析,中小型企业共有在册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和的60.5%。

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

工业22.7万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和的42.1%;建筑业2.9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和的5.4%;批发业2.6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总和的4.8%。

经统计,全市中小型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已达到2937.49亿元,占全市所有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和的52.6%。

其中:

工业企业的资产2032.90亿元,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和的36.4%,位居第一;租赁业和商贸服务业企业的资产达244.18亿元,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和的4.4%,位居第二;批发业企业的资产达219.21亿元,占3.9%,位居第三。

11月中旬,新华社和上海市浦发银行共同在上海市举办了一项名为“新华——浦发长三角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报告”的发布会。

从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苏南地区中小型企业经营情况比前一年均有所好转,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14.50左右,属“相对景气”的范畴,苏南中小型企业经济指数有了大量提升,经济运营情况得到好转,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从分项来看,有些指标不容乐观,成本高和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是制约苏南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最大“瓶颈”。

2012年中小型企业运营情况的客观景气指数在93.59左右。

然而通过对苏南地区中小型企业各个分项指标的数字来分析,不管是企业的生产景气指数和盈利景气指数,还是企业的订货景气指数、投资景气指数以及雇佣景气指数全部都高于正常的景气临界值100这个数字。

其中:

融资景气指数为72.32、成本景气指数为66.14,两者都属于“较为不景气”的范畴;投资景气指数也比较低,为111.32,属于“相对景气”的范畴;盈利景气指数为137.88、订货景气指数为131.90、雇佣景气指数为120.81,三者指数都比较高,均属于“较为景气”的范畴;而生产景气指数最高,达到了161.12,属“较强景气”的范畴;通过对以上各个分类指数分析,说明从2013年以来,苏南地区中小型企业的运营情况呈上什趋势,逐渐趋于好转,发展势头良好。

但该地区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融资难,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但是,预计2013年和2014年苏南地区中小型企业的主观景气有望回升,预期可达到114.5左右,这说明该地区中小型企业在2014年总体运行情况持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通过对长三角一带中小型企业的调查显示,2013年对该地区中小型企业总体运行情况保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占调查样本总量的55.67%,特别是2014的“乐观”值上升了将近5个百分点,达到了60.96%。

其中:

订货景气指数为170.9,和生产景气指数为163.24,均属于“较强景气”的范畴,与2012年的订货景气指数73.41相比,翻了一番多,这说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前景都十分看好。

从雇佣景气指数,投资景气指数和盈利景气指数三个指标分析,三者都属于“较为景气”的范畴,雇佣和投资景气指数上升十分明显,这说明该地区中小微企业无论是雇佣人数和投资盈利能力上都有所好转,尤其是雇佣景气指数上升了将近30点,由以前的“微景气”逐渐转变为“较为景气”。

但是,通过融资景气指数和成本景气指数来分析,两者都比较低,与上年相比,上升幅度不大,都在20点左右,融资景气指数为83.12,属于“相对不景气”的范畴,成本景气指数为76.71,属于“较为不景气”的范畴。

这说明该地区中小微企业对解决成本高和融资困难的问题仍然保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这也是该地区中小型企业要面临和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企业融资难题简析

虽然中小企业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作用非常明显,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的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型企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负债率较高。

如果一个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或短缺,那么会给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的影响。

小微企业不能和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相提并论,它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在起步阶段投入的资金不足。

一个企业注册成立时的初始资金投入,主要取决于投资人的资本能力和所计划的发展规模。

总体来讲,中小企型业主要适合从事一些大企业的辅助配套生产以及服务业等对生产规模要求较低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其初始资金投入量比较小。

对我国而言,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大多为地方的国有企业或有些城镇的集体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各种合作形式的中小型企业,其所有制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多,既有集体形式的、联营形式的、私营企业形式的企业,也有有限责任企业、股份制公司和股份合作公司,另外还有港澳台商来内地投资兴办的企业、一部分国外投资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等等。

地方财政的分散性、乡镇财政的局限性以及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原始资金投入的不足,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来客商投资的企业的性质等一系列结构特征,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投资创建之初的原始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常说的资本金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在以后的负债率比较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2.财务制度不健全。

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从而未能总结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所以与一些大型企业对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都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资金使用计划不够严密、资金周转周期长、效率低下;二是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比较混乱、债权债务随意性比较强;三是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更不能与大企业在内部资金调度方面的能力相提并论;四是不注重和吸收外源方面的投资,也不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品的研发也,投入有盲目性,只是一味的将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上;五是只重视企业的利润,但忽视了企业的在现金流量方面的管理,现金使用比较随意,有些企业的消费较高从而导致积累资金不足。

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中小型企业融资的难度。

3.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适应力不强,支持力较小,地区之间的分布也不太平衡。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末,江苏全省规模以上法人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的共有5,454个,仅占企业总量的13.35%。

在全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的企业就占了一半左右,而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仅为10.31%。

在所有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中,苏南地区占63.15%、、苏中地区占25.01%、苏北地区占11.84%,这说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地区。

设备装备情况是反映一个企业工程化的重要指标。

浙江省在2004年对省内所有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进行了一项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占的57.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30.6%,有11.6%的企业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从上述数据来看,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在全国独占鳌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文化程度来看,国内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对2004年27.3万家中小型企业作为样本做了全面评估,对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素质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时间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发表了题为《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员的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仅为11.89年,基本上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而且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比重占到了所有企业人员总数的3/4以上,其中初中毕业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比重为31.61%,但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较小,其中大专学历为14.84%,本科学历为8.15%,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比重不到1%。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较低。

这些现象得产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自身发展阶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他们不需要更高的劳动技能和素质,但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基本素质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受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融资渠道处于“两极分化”。

长期以来,国内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银行是一些中小企型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严格的市场定位,出于对资产质量以及风险收益等因素的考虑,多数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支持都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尤其受到宏观政策调控、贷款规模压缩等方面的影响会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这样导致的后果必然是现有商业银行会选择一些实力雄厚、信用度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金融支持,信贷业务也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即使有些商业银行会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也会出现“一边热、一边冷”的“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产品销路广、效益好、信用度高的中小型企业,各家商业银行会竞相争夺,各出奇招,有的银行会实行客户经理制、“黄金客户”(VIP)制度,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大开绿灯,上门贷款,有的还不惜降低贷款利率来相互竞争。

但是这些企业反而资金比较充足,对贷款的需求量不大,有的企业甚至于不需要银行部门的贷款。

但对一些刚起步、发展前景看好而目前发展现状的不是太好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由于一定的缺乏识别能力,信贷支持率却不高,这些企业融资较难。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对贷款责任人出现的责任的处罚很重,但奖励激励的机制却不完善。

一笔贷款由于各种原因收不回来,即使责任与信贷员无关,但是却会收到责任追究,甚至终身受牵连。

而信贷员的工资大家都差不多,与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回收关系不大。

即便有少量的奖金,但与自身承担的与责任相比,显然不成正比。

所以,在别人看来本来特别吃香的信贷工作,现在反而有些人却不愿意主动去做,大家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恐贷、惧贷现象。

有些银行的信贷员放弃业务工作,转而从事办公室、后勤等一些责任和风险不大的工作。

有些银行在贷款中抵押条件过高,贷款程序复杂,而且受审批权限的影响贷款时间长,同时利率高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上述现象都导致有些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或宁愿不贷款,致使企业融资难。

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中小型企业大多呈现出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严重不足的一些特点,对银行所要求的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抵押物作为贷款抵押的难度较大,只有少量中小企业拥有较大规模的厂房和先进设备,有的企业生产场地甚至是租赁的,也没其他有效的资产作为贷款抵押。

  

(2)作为贷款抵押物的折扣率较高。

目前,作为贷款抵押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已经达到了70%,机器设备达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

  (3)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

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5.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的有关法律和政策亟待加强。

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为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提供一些相对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和政策还不够完善。

首先,专门的信用法规尚未出台。

只有《合同法》、《担保法》、《民法通则》、《刑法》这几部法律法规与信用有关,但还没有专门的规范约束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在建立比较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

其次,虽然我国在2003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的在融资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然而,该法律对于融资方面的规定比较有限,仅仅提出了20个条文,大多都是框架性的规定,并且尚未出台一些配套的实施措施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另外,对于民间融资而言,这20几条条纹和规定也比较抽象,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型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出台一些与之相配套的信用担保、金融、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6.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中小型企业进入门槛高。

虽然,我国在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国家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政策上极大的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的门槛。

《深圳市证券交易所中小型企业板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中小型企业公司如果想要上市要,不仅要符合主板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和发行上市条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能符合这一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很少,大部分不能越过这个门槛。

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中一般有“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而大中型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强,资金力量雄厚,在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方面较快,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的时间短,很容易达到上述条件。

按照目前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规定,企业法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能低于3千万元,股票在发行以后公司的股本总额不能少于5千万元。

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大多都处于创业期,资本投入不足,生产规模较小,不能满足主板市场的上述上市条件。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不能少于5人,股票面值1,000元以上人民币股东持有的人数不少于1,000人,这又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从业人员比较少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家族式经营的私营企业)。

 

7.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与担保需求矛盾突出。

根据调查,我国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少,实力不足、业务量少、主营业务亏损、而且有些担保机构本身自身信用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担保能力。

根据调查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注册资本在1千万元以下的担保公司和机构有1,756家,占担保机构总数的47.24%;注册资本在1千万元至1亿元的有1,776家,占担保机构总数的47.78%。

这也说明,有95%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下。

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成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受注册资本不易变现的制约,担保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担保公司的信用度,商业银行不愿用其担保,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调节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

8.担保体系构成不健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担保体系的构成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仅有政策性中小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缺少正真适用中小企业发展的互助性担保机构以及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品种单一,担保困难;甚至有的地方省一级再担保机构也没有成立,更缺少了一道担保风险防线;各地担保机构相互之间还没有形成业务合作、降低风险的合作机制,担保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结论:

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虽然政府及各级金融机构已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困于融资渠道单一,并不能切实地解决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从表面上看是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发展不成熟,缺乏自护发展能力所导致的。

实质却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空缺和落后。

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必须先从己身出发,改善财务管理,提升诚信信誉,以增强银行的贷款信心。

同时银行也应该采取措施改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融资平台和渠道。

政府方面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体制,强化促进这些融资方式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形成坚强后盾做出示范带头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年3月25日

2.金丽红,辛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与制度创新,上海金融,2006年4月第四版

3.肖远企,为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融资环境,中国金融,2011年第十八版

4.周小川,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融资的关系,中国金融,2009年第16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