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8142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docx

劝学教案汇总八篇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播音器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分组自读。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

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

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

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

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

  “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

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变锋利,这说明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

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

物理变需要条件吗?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1、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那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

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

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

如:

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

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

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

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

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2、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

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

概括一下每层内容。

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作者指出:

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三、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

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接着讲了“为什么”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四、析特点、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句式特点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练基础而:

1表并列关系连词2表递进关系连词3表顺承关系连词4表转折关系连词5表修饰关系连词蟹六跪而二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六、联美文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

  七、总结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谓“学不可以已也”。

  勤学、思考、积累、专心是学有成效的法宝。

  劝学教案篇2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

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

有、暴、生、輮、知、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

  “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

  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

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

  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

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

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

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

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案篇31.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故事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角色扮演,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知识链接作品简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病死于江陵。

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句子所表示的语气,标注在括号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见吕蒙进步之大;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鲁肃爱才敬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吕蒙对于自己的进步相当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地表现出了吕蒙的颇为得意。

  通过学习,吕蒙由“______________”变得使人“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3.阅读《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两篇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公曰:

  “善哉。

  ①秉烛:

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摘抄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比较赏析: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下面的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

_____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及鲁肃过寻阳:

_____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_____劝学教案篇

  4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1课时。

  一、课文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

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

只。

  见往事耳:

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

  “蒙以军中多务辞,以:

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

何:

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

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

  “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

  “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

”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

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

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

  七、说话训练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

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1.

  《资冶通鉴》

  2.劝学:

辞~就议论:

非复吴下阿蒙何见事之晚劝学教案篇5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

  “之”

  “而”以及“绝”

  “劝”

  “日”

  “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稷下:

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

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

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

  兰陵令:

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

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

  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孙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2、给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结合练习,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五、研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

请举例。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

找观点提问: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追问:

开头说:

  “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再追问:

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补充问:

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第二步:

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

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追问:

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再追问:

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

  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一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③“受绳则直”

  “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