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5721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docx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9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血浆中的水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

C.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途径之一

D.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解析:

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才能够完成。

血浆中的水除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外,还可以从消化道直接吸收而来。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维持了内环境中O2和CO2量的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会增大产热量,影响体温,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答案:

C

2.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传递神经冲动

C.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除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外,还可以作用于腺体细胞或肌肉细胞。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D

3.如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器可以接受相同的刺激

B.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亦可以导致a处的神经冲动

C.a、b两处的突触保证了神经冲动只能沿箭头所示方向传递

D.若因脑溢血使大脑失去功能,则图示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

解析:

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④时a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由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当大脑失去功能后,该反射仍能进行。

答案:

C

4.(全国卷)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析:

长时间未饮水的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其产生兴奋,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答案:

B

5.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功能,下列有关免疫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B、T淋巴细胞需经过抗原刺激才能够分化生成

B.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并能形成效应细胞

C.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在超敏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

解析:

B、T淋巴细胞的生成不需要经过抗原刺激;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只能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其自身不能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超敏反应是由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的系列反应,起主要作用的是浆细胞。

答案:

C

6.人体在某种条件改变时,内环境中一些物质的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图中的曲线可表示(  )

A.突触小体中线粒体受损引起的神经递质的变化

B.环境温度升高引起的肾上腺素的含量变化

C.血糖降低时胰岛素含量的变化

D.再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相关抗体含量的变化

解析:

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分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突触小体中线粒体受损,神经递质的含量会下降。

环境温度升高时,肾上腺素含量减少或不变,不会上升。

血糖降低时,胰岛素的含量减少。

再次感染病毒后,体内抗体含量增多。

答案:

D

7.(北京高考)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解析:

冬泳时,受寒冷刺激,机体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提高,产热增多。

答案:

D

8.(2018·海南高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解析:

甲状腺激素增加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

A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萘乙酸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效果相同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枝上端,插枝容易成活

C.细胞分裂素不仅能促进细胞分裂,而且能够促进组织分化

D.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只分布于成熟的果实中

解析:

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生理作用效果与生长素相似。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枝下端,插枝容易成活。

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广泛分布于植物体的多种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答案:

C

10.(福建高考)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选项

表示内容

A.

碳元素的流向

消费者

CO2库

生产者

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甲状腺

垂体

解析: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是:

,所以B项错误。

分解者的能量不能再流向生产者和消费者。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为:

答案:

A

11.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解析: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间的斗争和生物与环境间的斗争,生物间的斗争包括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种间斗争又包括竞争、捕食等。

答案:

D

12.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草地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解析: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不能表示种群密度。

捕食会抑制某一种群的过度繁殖,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

C

13.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

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解析:

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布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

答案:

C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解析: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答案:

B

15.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②能量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

③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应比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多

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⑤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就是要让能量都进入人体内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②④D.①④⑤

解析:

并不是所有位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都比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目多,如一棵大树上有很多虫子;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让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不可能全流入人体内。

答案:

C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 ②生物多样性的现实价值明显大于生态价值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NH3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大于现实价值;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但不同于光合作用的是,它们不是利用光能,而是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蜜蜂跳舞和孔雀开屏等都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

B

17.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因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

B.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的群落和丁相互作用构成生态系统

C.丁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b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解析: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丙是分解者,不构成捕食食物链,在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2。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丁是无机环境,因此,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表示生产者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过程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答案:

B

18.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中、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解析:

若图中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中、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衰退型种群;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则A、B、C与分解者共同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兼跨不同的营养级,即不同的营养级中可能出现同一种生物。

答案:

C

19.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沙尘暴能使人患哮喘、咳嗽、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解析:

A项正确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B正确;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了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D正确;生物与人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答案:

C

20.环境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

A.人类排放废物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

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步入手,第一步首先理解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的,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第二步根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只要排放的废物在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之内,就不会造成污染,同时,只要生态系统存在,这种净化能力就不会被阻断。

显然环境污染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并不是物质不循环,主要是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8分)图甲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图乙是图甲局部结构的放大图,图丙是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E中(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甲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则靶细胞是________。

(2)若图甲靶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信号”是________,甲状腺细胞接受信号的物质是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细胞3和细胞2间传递的结构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结构③的名称是________,②中的液体为___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上的“受体”与相应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的效应是___________。

(5)图乙中结构①的形成与什么细胞器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在生物体内刺激A处引起D释放乙酰胆碱,进入E会引起F产生电位变化,使肌肉收缩,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被E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肌肉又舒张。

现向任氏液E中加入一种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的药物,刺激A点,则肌肉收缩的时间比正常情况下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促进性腺生长发育、调节生殖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的激素,其靶细胞是性腺细胞;

(2)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直接调节作用的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3)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4)神经递质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5)图乙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高尔基体与其形成有关,线粒体提供能量;(6)向任氏液E中加入了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的药物后,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因不能被及时水解而对突触后膜形成持续性刺激,使下一神经元持续性兴奋,进而引起肌肉持续性收缩。

答案:

(1)性腺细胞(睾丸细胞或卵巢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 受体 (3)突触后膜 组织液

(4)兴奋或抑制 (5)高尔基体、线粒体

(6)增加(或变长)

22.(北京高考)(12分)实验一:

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注射来自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

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

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

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1中B组注射生理盐水是与A组注射细菌X形成对照;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的小鼠脾脏中活细菌的数量增长趋势基本相同,而Ⅱ组小鼠注射过血清,其内有细菌X相应的抗体,故说明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Ⅰ组注射了来自A组小鼠的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由图2可知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内的活细菌数量几乎无变化,可见活化T细胞即效应T细胞能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

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故该细菌寄生在细胞内部。

(3)分析图2可知,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细菌X,图2中是从第2天开始4组小鼠的脾脏内活细菌的数量出现不同变化趋势,故感染细菌X应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

(4)分析图3曲线,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最强。

(5)因假设是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故实验组选择的材料应是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用其培养由体内没有活化T细胞的B组小鼠分离出来的巨噬细胞,观察其对细菌X的杀伤力。

(6)这一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机理。

答案:

(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23.(10分)下图是某小组探究一种植物的枝条生根状况实验,S为枝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枝条的形态学下端。

请回答:

(1)通常选取一年生且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进行扦插,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小组进行的“某种植物枝条倒插生根法”研究的结果。

表中“方法一”指枝条仅正插处理(如图甲);“方法二”指先倒插处理(如图乙),一段时间后,再作正插处理。

年份处理

处理方法

试验数量(枝)

成活数量(株)

成活率(%)

2018年

方法一

1000

663

66.3

方法二

1000

752

75.2

2018年

方法一

2000

1351

67.5

方法二

2000

1580

79.0

①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枝条生根过程包括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

②根据表中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中可知,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所选材料应为一年生且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因为这样的枝条细胞分裂旺盛,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插条的基部,促进生根;实验的检测指标是插条生根的部位和数量。

由表中信息可知,方法二是先倒插再正插,比方法一只正插成活数量和成活率都高,从而可得出结论:

用先倒插再正插的方法要比正插的效果好。

答案:

(1)细胞分裂旺盛,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插条的基部,促进生根,提高插条成活率

(2)探究形态学上、下端(S、X)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部位)的影响 插条生根的部位和数量

(3)①分裂 分化 ②用先倒插再正插的方法要比正插的效果好(更易生根)

24.(10分)2018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8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__过程,④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

(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4)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_____效应。

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碳在大气圈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则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碳从无机环境中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表示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完成;动植物的残枝、残叶、尸体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返回无机环境。

(3)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的流动,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可通过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减少CO2的排放量。

答案:

(1)CO2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 (3)能量流动 热 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 (4)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一项即可)

25.(10分)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A→D和C→E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后者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________。

(5)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请对草原的合理放牧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

(6)箭头表示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