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69650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docx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__

任教教师:

_________________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5篇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

“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

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

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二、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

“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

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

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

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

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

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

“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

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二)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

(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

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

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

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

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诗人贺敬之写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

“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

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

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

“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

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

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

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

危,高;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

(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

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

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

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

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

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问:

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

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

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

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

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

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

“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

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

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

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最后一段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

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

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

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的风景区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

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

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

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

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1+214-1=2214年

(4)说一说:

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

(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

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

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

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

水是怎么清澈?

洞又有多奇特呢?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好的。

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

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

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

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

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

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

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

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

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

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

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

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

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

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

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

难怪人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

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

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

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石灰岩?

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

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