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180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docx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解

2017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实词讲义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突破

——链接旧知,强化积累

一、考情分析

1.命题形式

题型保持稳定,题量没有变化,翻译2小题,10分;选择题3道题,12分,其中选择题主要考查:

断句题,文化常识,分析概括文意。

2.选材特点

稳中求变,选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般是人物传记和散文交替出现,人物传记选文由原来传统的史传作品向名家所写人物传记方向扩展。

散文选文由诸子散文向写景、说理散文方向延伸,选文涉及不同时代,内容涵盖政治家的事迹、名人轶事、山水感悟、反思自我等。

二、考点精讲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2、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偶有考查双音节词,如全国新课标卷Ⅰ就考查了双音节词。

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

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

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

3、知识梳理

(1)多义实词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1.古今词义差异有六种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②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全中国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外交使者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

羞愧,感到耻辱今义:

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

遗憾,不满今义:

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

(语言、行为)卑劣;不道德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双音节词的词义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

的行动是?

?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

?

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

?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博涉书记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答案】C【解析】A.书记:

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待遇:

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就是“用刀杀”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带领宾语“之”,名词作使动用,意思是“使?

?

为王”。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

?

为老师”的意思。

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________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________(5)而相如廷叱之________(6)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7)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西

(2)手(3)席、包(4)朝、夜(5)廷(6)翼(7)隶(8)东、南

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作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____________②二月草已芽____________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⑤君子不齿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第二个“君”“臣”②芽③第二个“师”④王⑤齿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②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

③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______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②盟③雨④饭⑤十步

规律和特点:

能愿动词指“能”“会”“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②鹪鹩巢于林____________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____________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军②巢③渔樵④道路⑤质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________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__________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____________⑤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蹄②函③王④级⑤鼓

规律和特点:

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②道海安、如皋____________③大楚兴,陈胜王_________④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⑤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衣、怀②道③王④目⑤籍

规律和特点:

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____________②缇骑按剑而前____________③客逾庖而宴__________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墓②前③宴④东⑤梦

规律和特点:

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或者:

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3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

?

活命”的意思。

【对点直练】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①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__________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__________③燕、赵之收藏____________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___________⑤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畜②进退③收藏④谗、讥⑤见

规律和特点: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

?

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

?

小”的意思。

【对点直练】试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①穷山之高而止_________________②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③始指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④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___⑤何必劳神苦思_____________⑥垣墙周庭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穷,活用为一般动词②耻,意动用法③异,意动用法④利,使动用法⑤苦,使动用法⑥周,活用为一般动词⑦齐,意动用法⑧完,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和特点: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

4、数词用作动词(或:

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偏义复词

【整合点拨】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

在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须根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之秋也..D.此诚危急存亡..

【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

A.出入:

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

B.亲戚:

亲,在古代专指父母;戚,则指一般的亲属。

在该句中,为了强调“事君”之诚,“亲戚”只取“亲”的意义。

C.婚姻:

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

D.存亡:

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4

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A、B、D三项中加点词都属偏义复词,C.项中加点词没有这种用法。

五、通假字

【整合点拨】通假字有两个特点:

(1)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

(2)字形相似。

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根据通假特点考虑它是否通假。

4文言文实词推断6法

(一)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例如2012年山东卷中的“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

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伍员再拜受赐,曰:

“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亡,荆急求之亡:

逃亡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知:

智慧..

C.去郑而之许去:

前往D.因如吴如:

到、进发..

解析:

选CC项,把C项的解释代入原句,意为“前往郑国”,和“之许”也就是“到许国去”矛盾,因此断定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应为“离开”。

参考译文: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

“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

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

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于是往吴国进发。

(二)因文定义法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一句,其中的“冒”字有多个义项,“冒犯、冲犯”,“冒失、莽撞”,“假冒、假充”,“冒着、顶着”等,但我们结合语境“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可以知道,郭浩在两军交战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顶着敌阵前行,被流箭击中左胁,也不拔出,可知此处的“冒”为“顶着、冒着”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敌阵前进。

[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

曰:

“丞慢我。

”履曰:

“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

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以中意乃解。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

辱骂.

B.以中益怒,曰:

“丞慢我。

”慢:

诋毁.

C.今絷者众.絷:

抓住

D.以中意乃解解:

缓和.

解析:

选BB项,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

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参考译文: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

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

“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

“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

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

”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三)联想迁移法

5

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

如2012年湖北卷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

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

如2012年湖南卷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词“期望”,解释为“希望”;“谲佞残妒,塞于胸间”中的“谲”,可以联想“诡谲”,解释为“诡诈”。

(3)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中的“怀”,可以联想成语“怀恨在心”,解释为“衔恨”。

再如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中的“干”,可以联想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解释为“冲”。

[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

“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

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

但悦媚取容而已。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原有变,京畿不静变:

变故B.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机:

关键..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

优待D.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逾:

超过、更加..

解析:

选CC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

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参考译文:

后来裴矩跟随(隋炀帝)驾临江都。

等到李渊的军队攻占了长安,炀帝向裴矩询问对策,裴矩说:

“太原有变故,京城局势不稳,在这么远的地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关键。

只有陛下亲自返回京城,才可以平定这次动乱。

”裴矩见天下局势不稳,恐怕招来杀身之祸,每次接待别人,礼数格外周全,即使是胥吏那样的小官,也一定让他们高兴和满意为止。

(而)这时候,隋炀帝一天比一天昏庸奢侈,裴矩也就不再对他有什么劝谏,只是拼命地谄媚讨好,以让隋炀帝开心为最终目的。

(四)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式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以从句式结构入手“破题”,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如2012年辽宁卷中的“复坐门生斫伤人”中,“坐”和“门生斫伤人”是动宾关系,结合上下文,“坐”解释为“因?

?

犯罪”。

另外,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如:

(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为动词了。

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履苍莽中”的“履”,后面带上了“苍莽中”,从语境可确定“苍莽中”为“荆棘之地”,那么“履”就应活用为动词,“踏、穿过、行走”的意思。

(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

如2012年重庆卷中的“公忿忿面数之曰”句,其中的“面”在“数之”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3)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

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中的“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句,其中的“贤否”二字处在和“杂糅”相配的主语的位置上,活用作名词,译为“有德才的人”“无德才的人”。

[即时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的题目。

太后曰:

“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

昌期何如?

”诸相皆曰:

“陛下得人矣。

”元忠独曰:

“昌期不堪。

”..[]太后问其故。

元忠曰: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岐州,户口逃亡且尽。

雍州帝京,事任繁剧。

不若季昶强干习..

事。

”太后默然而止。

[注]曏:

从前。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注

A.朕欲别除一官除:

授职B.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

空闲..

C.昌期不堪堪:

胜任D.雍州帝京,事任繁剧繁:

繁杂..

解析:

选BB项,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

参考译文:

太后说:

“薛季昶长期在京任职,我想另外授予他一个职位。

张昌期怎么样?

”其他的丞相都附和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