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导学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18502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留侯论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侯论导学案.docx

《留侯论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侯论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留侯论导学案.docx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

【写作背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为辅佐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

“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

“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

“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

”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重点词句】

一、注音。

  

1、卒(猝)()然临之 2、刀锯鼎镬()

3、虽有贲()育4、倨()傲鲜()腆()

5、肉袒() 6、圯()上老人  

二、重点词翻译:

  

1、必有过人之节()   

2、卒然临之而不惊()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9、其君能下人())   

10、遂舍之()  

11、三年而不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13、非有平生之素()   

14、油然而不怪者()   

15、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三、词类活用:

  

1、油然而不(以之)怪者()   

2、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  

四、古今异义  

1、人情有所不能忍()   

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3、其身之可爱()   

4、其君能下人()   

5、必能信用其民矣()   

6、油然而不怪者()    

五、重点句翻译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课文分析】  

1、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

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3、读第三节,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4、分析课文第四、第五节:

  

问题:

A、疏通两个人物事例中的文字。

并用“活国/复国”加以概括  

B、研讨:

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5、研讨:

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确:

 

【理解文章内容】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

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3、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

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布置作业】    你同意作者评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吗?

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忿”和“大谋”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

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

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

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讨论:

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明确:

 

二、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常习诵读之。

(见“补充史实”第二段)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

“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

《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

 

三、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

1、提问:

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

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

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

 

2、提问:

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

 

3、提问:

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

 

4、提问:

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作品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

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

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

“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

“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

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对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

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

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作品赏析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

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

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

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

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

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

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

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

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

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

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

因此可以说,作者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自己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苏轼这篇论文还给读者一个启示,好的素材还要善于运用,即使是文学大家也不能等闲视之,也需要有一个深入分析反复提炼的过程。

相关链接

  东坡文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

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

(明)杨慎

  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操纵之妙。

(明)茅坤引王慎中评语

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

【课后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

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

教训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

疲惫,衰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

齐全,完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油然而不怪者 

  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是以百战百胜 

  C.必有过人之节 且夫有报人之志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其事甚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桥上那位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教训张良一次,是因为张良虽才能有余,但却有着不能忍耐的脾气。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

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当淮阴破齐而欲白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