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地正常表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0940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X线地正常表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线地正常表现.docx

《X线地正常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线地正常表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线地正常表现.docx

X线地正常表现

一、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

1、后前位片:

正常心影2/3位于胸骨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心尖指向左下,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左、右两个边缘。

心右缘:

上段为主动脉与上腔静脉的总投影,下段为右心房构成。

心右缘与右膈顶相交成一锐角称为心膈角。

心左缘:

上段为主动脉球(主动脉弓、主动脉结等)中段为肺动脉段(主干)。

正常呈凹陷,又称心腰。

下段为左心室构成。

中段与交界处为左心耳,正常时不能与左心室区分。

当左心房增大时,该处会突出。

2、右前斜位:

吞钡后拍片,第一斜位。

心前缘:

自上而下为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肺动脉、心室前壁、左心室下端。

心前缘与胸壁间隙呈倒三角形。

心后缘:

上段为左心房,左心房对食管有轻微压迹;下段为右心房。

心后缘与脊柱之间的间隙称心后间隙。

心前缘与胸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前间隙。

3、左前斜位:

第二斜位。

(在60度的投照位上,心脏的四个房室均可显示。

心前缘:

上段为右心房。

(主要由右心耳构成)下段为右心室。

心后缘:

上段为左心房,后上方有左主支气管通过。

下段为左心室。

4、左侧位片:

常取左侧位。

前方为胸骨侧位像,心影的前下方为右心室,右心室上方为右心房。

心后上缘为左心房,下方为左心室。

胸骨后右心房室前一倒三角形透亮影即心前间隙。

左心室及横膈构成一心后三角。

二异常影像学表现一

(一)心脏各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

1、左心室增大:

1)正位:

左心缘向左向下延长,心影呈靴型。

2)左前斜位:

心后下缘向后向下扩大,与脊柱重叠。

3)透视下:

相反搏动点上移,室间沟向前下移位。

常见病因:

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关闭不全,先心如动脉导管未闭等。

2、右心室增大:

1)正位:

心尖圆隆上翘,心影呈“梨型”,肺动脉段凸出,相反搏动点下移。

2)左、右斜位:

心前缘下段膨隆,心前间隙变窄、消失。

3)左前斜位:

心后缘下段向后移位、上翘。

常见病因:

二尖瓣狭窄,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狭窄,心内间隔缺损,法洛四联征。

3、左心房增大:

1)正位:

左心缘出现四弓,左心耳突出。

心底部出现双房影,中心阴影。

2)右前斜位:

食管中段受压明显,向后移位。

3)左前斜位:

左主支气管受压抬高。

常见病因:

二尖瓣病变,左心衰,动脉导管未闭。

4、右心房增大:

1)正位:

心右缘下段向右向上扩大,超过1/2。

2左前斜位:

心前缘上段扩大,超过1/2。

常见病因:

房间隔缺损,三尖瓣

,右心衰,肺静脉异位引流,心房黏液瘤。

1) 肺充血:

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

主要见于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X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清晰,锐利。

B、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膨隆,右下肺动脉增粗,宽度超过15毫米。

C、动脉段、两肺门血管搏动增强,透视下见肺门舞蹈现象。

常见病:

先心:

房缺ASD,室缺VSD,甲亢性心脏病。

2)肺淤血:

肺静脉血增多,肺静脉回流受阻。

X线表现为:

A、两肺纹理增粗,模糊,两上、下肺纹理增粗,为上、下肺静脉增宽。

B、两肺门影增大,模糊;无搏动。

C、两肺野透亮度降低。

常见病:

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左心衰竭。

3 )间质肺水肿出现间隔线称KerIeyA、B、C线。

常见K氏B线,在肺下野近胸膜处2cm一3cm长,1mm宽的横条影,为小叶间隔线水肿。

A线为肺野周围向肺门的细长条密影。

两肺门区周围呈蝶翼样分布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影,对称性阴影,称“蝶翼征”。

4)肺血减少:

右心排血受阻引起,肺循环血流量减少。

X线表现为:

A、肺血管纹理变细、变疏。

B、肺门小,肺动脉段凹陷或平直。

C、肺野透亮度增高。

常见病:

肺动脉狭窄,三尖瓣病变,法四。

5)肺高压1)、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压力升高,收缩压、平均压分别超过30一20mmHg。

正常:

肺动脉干收缩压2-4KPa(15-30mmHg),肺动脉干平均压2.7KPa(20mmHg)肺动脉高压x线表现:

A肺动脉段突出。

B两肺门动脉血管影增粗,右下肺动脉>1.5cm;大分枝扩张,中外带小分支变细,出现肺门截断现象,又称残根现象。

C肺动脉搏动增强---肺门舞蹈现象。

D右心室增大。

常见于:

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升主动脉内径24一30mm(正常)

降主动脉内径18一22mm(正常)

主动脉瘤内径内径扩大

主动脉缩窄内径缩小3)、密度的异常

血管壁的钙化

主动脉夹层,可见真、假腔及内膜片。

假腔大,真腔小,假腔血流慢,真腔血流快,真腔常受压,变形,移位。

 房间隔缺损X线表现:

X线表现决定于分流量,故婴儿期或年龄较大而分流量很少的可以表现为正常。

达天下一定分流量时,右心房、右心室因容量的过负荷而增大,肺血增多,而左心房大致正常,左心室相对发育较差,主动脉正常或缩小。

在不同位置上表现为:

1)后前位:

心脏左移,右上纵隔与右心缘影不明显,主动脉结缩小(心脏旋转使主动脉结影更小),肺动脉段突出,心尖上翘,肺血增多。

2)左、右前斜位:

肺动脉段突起,心前间隙缩小,左心房不大,右心房不大,右心房段延长或隆起。

3)侧位:

心前缘与胸骨接触面增加,心后三角存在。

室间隔缺损X线表现:

X线表现完全受血液动力学异常所决定。

小孔室缺的X线表现可在正常范围,肺动脉段平直或稍隆起,或心脏稍增大,以左心室为主。

中孔室缺见有肺血多,肺动脉段隆起,从肺门动脉到肺野最外侧的血管纹理均增粗,且成比例均。

心影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左、右心室均增大。

左心房也有量的过负荷,所以也大,但因与左心室同时增大,所以检查时不明显。

大孔室缺时右心室增大比左心室明显,心脏也随之顺时钟旋转,易与房缺混淆,由于高灌注性水肿,加之左心衰竭所到肺静脉高压,所以常伴有肺间质水肿及肺泡性水肿的X线征,但是仍以肺充血现象为主。

双向分流时出现Eisenmenger综合征,主要特点为肺动脉干及肺门动脉显著扩张,而肺外围的动脉显得纤细,肺门出现残根状表现,心脏大小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

动脉导管未闭X线表现:

右心房不大,右心室可大或不大。

当有肺动脉高压或心力衰竭时,右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

肺血增多,左心房不大或稍大,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增大。

有时可见漏斗征。

法洛四联症X线表现:

由于25%病人伴有右位主动脉弓,故右上纵隔处有突出之主动脉结,这部分病人左上纵隔无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凹陷,心左下缘为向上翘起之心尖,左右心房无明显改变,肺动脉和肺血均细少。

风湿性心脏病X线表现:

不同摄片体位的表现如下:

1)后前位:

两侧肺淤血,上肺静脉扩张,下肺静脉变细,血管模糊,重者出现肺静脉高压征象,如间质性或肺泡性水肿,Kerley线等。

左房增大导致右心缘可见双心房影和/或心影中央密度增高。

主动脉结因心搏量少及心脏旋转而变小。

肺动脉段隆起,肺动脉增粗、模糊。

左心缘出现第三心弓(左心耳),左下心缘平直,心尖上翘,当有关闭不全时则左心室增大,左下心缘长径与横径均增大,重者左支气管上抬,气管分叉角增大。

2)右前斜位:

心前间隙缩小,肺动脉段隆起,左房增大,心后上缘后突,压迫充钡食管。

3)左前斜位:

心前间隙缩小,肺动脉段隆起,左主支气管受压上抬。

4)侧位:

胸骨后心脏接触面增加,食管受左心房压迫而后移,单纯狭窄者心后三角存在,关闭不全时缩小或消失。

主动脉夹层临床和病理:

本病过去曾称为夹层动脉瘤,为主动脉壁中膜血肿或出血,病因尚不清清楚楚,重要因素为高血压,主动脉腔内的高压血液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扩展延伸,形成所谓“双腔”主动脉。

多数在主动脉壁内可见二个破口,一为入口,一为出口;或多处破口,少数没有破口,为主动脉壁内出血。

按DeBaKey分型:

I型夹层广泛,破口在升主动脉,II型局限于升主动脉,破口也在升主动脉,III型局限或广泛,破口均在降部上端。

临床表现:

急性者有突发的剧烈胸痛(约占90%),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夹层血肿累及或压迫主动脉主支时肢体血压、脉搏不对称,如血肿外穿可有杂音和心包堵塞征。

慢性者可无临床表现。

若不及时治疗,80%于发病后6周内死亡。

肾结石的X线表现:

腹部平片检查,肾结石多可显示,表现为肾窦区或其邻近部位的高密度影,可为单个或多个,单侧或多侧。

结石的密度可均匀一致、分层或浓淡相间;形态可为类圆、类方、三角形、鹿角状或珊瑚状及桑椹状;大小不定,小者仅为点状或结节状,大者充满全部肾盂肾盏。

其中,分层、桑椹及鹿角状高密度影均为肾结石的典型表现。

侧位片上,肾结石的高密度影与脊柱重叠,借此可与胆囊结石、淋巴钙化及腹内容物鉴别。

尿路造影,主要用于检查阴性肾结石,表现为肾盏肾盂内充盈缺损。

阴性肾结石所致的充盈缺损应与肾盂肿瘤、血块或气泡鉴别。

输尿管结石的X线表现:

平片可发现输尿管阳性结石,典型结石呈卵圆形致密影,边缘多毛糙不整,其长轴与输尿管走行一致,且易见于输尿管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位。

尿路造影检查价值在于:

可进一步证实平片结石影位于输尿管内;并能显示阴性结石,为输尿管内充盈缺损;同时可发现结石上方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有不同程度扩张积水。

膀胱结石的X线表现:

膀胱结石多为阳性结石,平片即可显示,表现为耻骨联合上方圆形、横置椭圆或星状致密影,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缘光滑或毛糙,密度均匀、不均或分层。

结石常随体位改变有一定动度,而膀胱憩室内结石偏于一侧且位置固定。

膀胱造影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膀胱和膀胱憩室内结石,并可发现阴性结石,后者表现为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的充盈缺损。

肾细胞癌的CT表现:

进展期肾细胞癌与小肾癌再现有差异,还有少数肾细胞癌为囊性肿块,临床称囊性肾癌。

1)进展期肾细胞癌:

平扫,大多娄表现为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大的肿瘤明显突向肾外。

肿块密度可均一,相当或略低于邻近肾实质,偶为略高密度;也可密度不均,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陈旧性钙化。

偶尔低密度区范围较大而车囊性表现。

约10%~20%肿瘤可有点状或不规则形钙化。

增强检查早期,肿瘤多有明显、不均一强化,其后由于周围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的不均一肿块。

肿瘤向外侵犯致肾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和肾盘膜增厚,并可浸润肾周其他脏器;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瘤栓时,管径增粗,内有充盈缺损或不再发生强化;淋巴结转移通常位于肾血管及腹主动脉周围,呈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

2)小肾癌:

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等于或小于3cm,平扫大多数呈均匀稍低密度,少数也可为等密度灶。

因为肿瘤血供尚不丰富,增强检查进大多数密度较正常肾实质低,仅少数呈明显增强。

小肾癌的假包膜发生率较高。

3)囊性肾细胞癌:

由于肿瘤坏死、出血、囊变形成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而不规则,囊变区有不规则的分隔或病变内有实性成分或壁结节存在,在增强扫描时上述表现更为明显。

前列腺分带在MRI上的表现:

前列腺各解剖带由于组织结构和含水量差异而呈不同信号强度:

尿道周围的移行带即中央腺体或内腺呈低信号;属于周围腺体的中央带亦呈低信号,与移行带难以区分;同属于周围腺体或外腺的周围带呈较高信号;位于尿道前方的前纤维基质呈低信号。

位于前列腺周边的细环状低信号影代表前列腺被膜。

肾自截(油灰肾)又称“肾结核的自家截除征象”指整个肾脏的多个干酪空洞发生广泛钙化肾脓肿CT表现:

1、早期炎症期:

脓肿尚未局限化,肾实质内略低密度肿块,增强检查可有轻度不规则强化。

2、脓肿成熟期:

呈类圆形均一低密度病变;周边有厚度不等的略高密度环围绕;增强检查呈环状明显强化,代表脓肿壁;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为脓腔;部分脓腔内还可见低密度气影;肾脓肿感染蔓延至肾周间隙时还显示肾周脂肪密度增高。

肾周和肾旁脓肿:

肾周和肾旁脂肪间隙消失代之以混杂密度肿块内可有小气泡影。

增强检查:

规则或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环状强化肾胞癌细KUB平片:

1、可发现肿瘤钙化:

1)钙化位于周围的:

局限钙化蛋壳状钙化2)钙化位于中央的:

斑点状地图状弯曲条状波浪状环状2、较大的肾细胞癌可致肾轮廓局限性外突又称肾癌、癌、肾上腺样瘤、Grawitz瘤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占85%发病年龄:

>40岁男>女多一倍儿童罕见发病部位:

易发生在肾上极或下极,1%-2%尿路造影表现肾盏伸长、狭窄和受压变形;可使肾盏封闭或扩张,

肿瘤较大影响多个肾盏,肾盏聚拢、分离;肾盏边缘不整或出现充盈缺损;肾盂受压、变形、破坏、充盈缺损。

1囊性肾癌与肾囊肿(出血感染)鉴别:

囊性肾细胞癌的壁厚而不规则有分隔或囊内有壁结节

在增强扫描时上述的表现更为明显小肾癌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含脂肪成分肾细胞癌中极少含有脂肪

根据肿块的密度和MRI信号特征可鉴别肾细胞癌与肾脏淋巴瘤鉴别

淋巴瘤累及肾脏时,受累肾脏体积明显增大,皮髓质分辨不清,常为双侧肾脏多结节,无明显强化现象少数情况下表现单肾内单发结节,鉴别诊断困难注意观察同时存在的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对诊断有帮助

肾细胞癌与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鉴别

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晚期可表现为浸润生长的不均质肿块;其特点为肾盂、肾盏扩大,多伴发结石;肾实质内可见不规则增强的脓腔;肾内同时存在不规则的实性炎性肉芽肿块;有增强现象;临床病史与实验室检查对诊断非常重要。

肾细胞癌与肾盂癌鉴别肾细胞癌:

血供较肾盂癌丰富;肿块增强明显;容易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

肾盂癌:

位于肾窦区;多不造成肾轮廓的改变;无瘤内坏死、囊性变

肾盂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窦区肿块;其密度高于尿液而低于肾实质;

肿块周围肾窦脂肪受压,大者可致其完全消失,并侵入邻近肾实质;肾盂或肾盏梗阻时,出现肾积水。

增强检查:

肾窦肿块仅有轻度强化

延时扫描:

当残存的肾盂肾盏明显强化时,能清楚显示肿瘤造成的充盈缺损。

输尿管肿瘤直接征象:

输尿管内的中心或偏心性充盈缺损,表面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若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则病变处输尿管壁不规则、管壁僵硬间接征象:

病变致输尿管梗阻,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扩张积水,病变下方的输尿管也可不同程度扩张,肿瘤较大时血管造影显示输尿管动脉增粗,向瘤区供血,膀胱肿瘤是泌尿系较常见的肿瘤。

发病年龄:

>40岁男性组织分型:

上皮性肿瘤:

占膀胱肿瘤95%多为恶性-膀胱癌非上皮性肿瘤:

少见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淋巴瘤多为移行细胞癌膀胱造影

自膀胱壁突向腔内的结节状或菜花状充盈缺;基底部常较宽,表面凹凸不平;肿瘤大小不等,小者仅隐约可见,大者可占据膀胱腔的大部

肿瘤侵犯膀胱壁或为浸润性生长的非乳头状癌;局部膀胱壁表现僵硬,即改变膀胱充盈状态时,僵硬膀胱壁形态无改变,不能扩张

膀胱癌的CT平扫表现

在膀胱周围低密度脂肪和腔内尿液的对比下,膀胱癌可清楚显示

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入腔内的软组织密度肿块

常位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

肿块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叶、不规则或菜花状

其与壁相连的基底部多较宽,少数者较窄

肿块密度常均一,少数肿块表面可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

部分膀胱癌无明显肿块,仅表现膀胱壁局部不规则增厚,表面常凹凸不平膀胱癌的CT增强表现早期扫描:

肿块多为均一强化,偶见坏死性无强化低密度灶延时扫描:

低密度充盈缺损当膀胱癌发生壁外侵犯:

膀胱壁外缘不清,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出现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乃至肿块影肿瘤可进一步侵犯周围器官:

精囊受累时则精囊角消失,受累精囊增大侵犯前列腺时使之增大、变形当肿块部分或全部包绕子宫或直肠时,已累及之可发现盆腔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为淋巴结转移肾单纯性囊肿CT表现肾内边缘锐利的圆形水样低密度灶壁薄而难以显示可以单发或多发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增强检查:

病变无强化单纯性囊肿可发生出血、感染和钙化而转变为复杂性囊肿(com-plicatedcyst)

表现囊壁增厚、钙化,囊内密度增高,可见泡影成人型多囊肾CT:

双肾布满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水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检查:

病变无强化肾的形态早期正常随囊肿增大且数目增多肾的体积增大,边缘呈分叶状部分囊肿内可有急性出血而呈高密度常并有多囊肝表现

(三)、侧斜位(MLO):

可分内外斜位和外内斜位。

内外斜位是将胶片置于乳腺的外下方,X线束自乳腺内上方以45度投射向外下方;外内斜位则相反。

一般以内外斜位投照多见。

二)、乳腺内外斜位投影(MLO位)

1、诊断要求成像的体位标准

胸肌的角度正常

可见乳房下角

乳腺外侧组织影像清晰明显

乳腺后脂肪组织影像清晰明显

胸部组织和/或标定的乳头影清晰明显

影像不明显皮肤皱裙

胸部左右两侧成像清晰对称

2、摄影条件标准:

在观片灯下可见皮肤轮廓

透过乳腺致密实质可见脉管结构

所有脉管和胸肌边缘清晰

沿胸肌的皮肤结构成像清晰

乳腺正常分型:

脂肪型少量腺型中量腺体型多量腺体致密型

肿块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

A、形态B、边缘C、密度

乳腺癌X线一)、直接征象:

肿块/结节钙化非对称性致密影单导管增粗、扩张二)、间接征象:

乳晕增厚皮肤增厚乳头内陷

乳腺结构扭曲静脉血管增多增粗牛角征腋下淋巴结肿大

导管原位癌典型X线表现:

1)、不伴肿块呈“V”形分布的簇样钙化;

2)、一象限内不伴肿块的圆形、不规则形簇样分布钙化,或分散分布多个小簇样钙化。

浸润性导管癌典型X线表现:

1)、单纯肿块2)、单纯钙化3)、结构扭曲4)、肿块伴钙化5)、X线阴性

乳腺纤维腺瘤X线表现:

1、肿块形态:

以圆形、半圆形、或花瓣状为主,以分叶状,不规则少见;表面光滑;2、密度:

以等腺体或稍高腺体密度为主;3、钙化:

圆形、中空、点状、斑片状或碎石状;

4、肿块大小不一,小者仅几微米,大者直径大于20cm;

儿童骨关节的解剖特点

1)骨骺:

位于骨端或某些突出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骨化,初期为一个或多个小点状,然后逐渐增大形成骨松质,边缘由不规则渐变为光整,最后与骨干愈合连成一体。

2)骨骺板和骨骺干骺端和继发骨化中心间的软骨影儿童期为一较宽的透亮带(骨骺板)骨骺板渐变窄显示透亮线(骨骺线)

3)骨干与干骺端:

干骺端为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部位,骺侧为一不规则的致密线。

与成人长骨不同特点:

骨骺、骨骺板或骨骺线、干骺端以及骨干

4)关节间隙:

儿童的关节间隙较成人关节间隙宽

5)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骺与干骺端结合时的年龄。

骨折(fracture)是指骨的连续性中断,包括骨小梁和/或骨皮质的断裂。

根据作用力的方式和骨本身的情况,骨折可分为创伤性骨折、疲劳骨折和病理骨折。

儿童可以发生骺板骨折。

根据骨折整复后是否再易发生移位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骨折的对位和对线关系

对位情况:

指骨的折断端相对情况,一般情况下,断端相对1/2——2/3以上,认为对位好。

否则对位不良。

断端移位情况的判断:

在四肢长骨以骨折近端为准,借以判断远端移位方向和程度。

对线情况:

骨折两断端的纵轴线是否平行或在同一条轴线上。

若平行或重叠,则对线好;否则对线差,成角畸形。

成角的方向由成角的顶点的方向来决定。

移位和成角:

骨折断端移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横向移位:

为骨折远侧断端向侧方或前后方移位;②断端嵌入:

多半发生在长骨的干骺端或骨端,为较细的骨干断端嵌入较宽大的干骺端或骨端的松质骨内,应注意和断端重叠区别;③重叠移位:

骨折断端发生完全性移位后,因肌肉收缩而导致断端重叠,肢体短缩;④分离移位:

骨折断端间距离较大,称为分离移位,多为软组织嵌入断端间,或牵引所致;

成角:

远侧断段向某一方向倾斜,两断段中轴线交叉成角称为成角;⑥旋转移位:

为远侧断段围绕骨纵轴向内或向外旋转。

上述横向移位、纵向移位(分离和重叠)称为对位不良。

成角称为对线不良

由骨内膜形成的骨痂称为内骨痂(internalcallus);由骨外膜形成包绕骨断端的骨痂称为外骨痂(externalcallus)。

骨折的影像学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

1)X线照片必须有正侧位2)照片中要包括邻近关节3)疑股骨颈骨折要内旋位4)复杂部位骨折应辅于CT5)MRI可明确有无骨挫伤等6)脊柱骨折应早行MRI或CT

7)难确定异常时可加照对侧青枝骨折: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green-stickfracture)。

莫若尼氏线沿腋内向上作抛物线至肱骨内缘下的连续线

半脱位诊断标准:

a. 关于盂与肱骨头骨性关节面只有1/2对应

b. 对应的1/2的关节间隙是上宽下窄(半脱位多见肱骨外科颈骨折并发症)柯氏骨折(Colles骨折)标准:

1、桡骨远端距桡腕关节面3CM以内骨折。

2、断端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3、两个断端向掌侧成角。

(二)  股骨颈骨折分型:

1、部位:

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2、颈干角:

内收:

<100°坏死多见15%~20%(不稳定型)外展:

>130°坏死几乎为0(稳定型)摄片时显示颈部应内旋位。

股骨颈骨折5年随访,密度变化,以除外股骨头缺血坏死。

 半月板撕裂正常半月板在MRI图像的任何序列上都呈低信号。

以T2*WI加脂肪抑制显示半月板最好,关节液和关节软骨均为高信号,与低信号的半月板形成良好对比。

诊断半月板撕裂必需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都看到半月板内线形高信号影延伸至其表面。

而线形或球形高信号影且不延伸到表面的则代表半月板的慢性创伤或变性。

以关节镜为标准,MRI诊断半月板撕裂的准确率为90%~97%,特异性为94%。

假阳性率高于假阴性率。

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是将膝横韧带、与外侧半月板相邻的腘肌腱鞘等误认为半月板撕裂,魔角现象(magicphenomenon)也可引起假阳性。

MRI是显示交叉韧带撕裂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共同特征为:

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见不到正常的交叉韧带;或者,交叉韧带中断、增粗,边缘不规则或呈波浪状,其内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T2WI高信号影少影响腕跗骨。

脊椎损伤颈椎:

C1~C2正位:

齿状突中轴线至两侧块距离相等;环底联线被齿状突中轴线垂直平分。

侧位:

前结节后缘与齿状突距离成人<3mm,儿童<5mm;环枕线与齿状突后缘相交于1/3处。

C2~C7双凹帽行前上后下,钩椎关节。

骨不连及延迟愈合诊断标准:

骨不连:

两个断端密度增高,形成假关节。

延迟愈合:

两个断端模糊,有骨痂生长。

脊椎外伤(重点分析椎间损伤表现)

骨的大体结构:

松质骨:

由多数骨小梁组成,互相交叉成海绵状排列。

骨小梁间充满了骨髓。

长、短骨骨内部扁骨内外板之间

密质骨:

主要由多数哈氏系统组成。

哈氏系统包括哈管和以哈氏管为中心的多层环形同心板层骨,结构密实。

长、短骨骨皮质扁骨的内、外板

骨膜:

有内骨膜和外骨膜(又分两层:

纤维层、成骨层)

膜内化骨包括颅盖骨与大部分面骨,先由间充质细胞演变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结缔组织膜,然后在膜内形成骨化中心,并且逐步扩大如:

颅盖骨、面骨以及锁骨和下颌骨的一部分

软骨内化骨四肢、躯干及颅底骨为软骨内化骨,以长骨的软骨内化骨为例:

间充质细胞→软骨雏形→骨干中心骨化中心(一次骨化中心)两端为骺软骨,两端骺软骨→继发骨化中心(二次骨化中心)各骨化中心不断扩大,最后全部骨化彼此融合而完成骨发育骨在发育过程中根据生理功能需要,经破骨和成骨活动塑形。

如:

颅底、躯干骨和四肢骨在骺板的纵切面上,正常骨骺可分为静止细胞层、增殖细胞层、肥大细胞层和退化细胞层。

1)骨骺:

位于骨端或某些突出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骨化,初期为一个或多个小点状,然后逐渐增大形成骨松质,边缘由不规则渐变为光整,最后与骨干愈合连成一体。

2)骨骺板和骨骺线干骺端和继发骨化中心间的软骨影

儿童期为一较宽的透亮带(骨骺板)

骨骺板渐变窄显示透亮线(骨骺线)

3)骨干与干骺端:

干骺端为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部位,骺侧为一不规则的致密线与成人长骨不同特点:

骨骺、骨骺板或骨骺线、干骺端以及骨干4)关节间隙:

儿童的关节间隙较成人关节间隙宽

5)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个骨骼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和骺与干骺端结合时的年龄。

骨的二次骨化中心出现的时期及规律:

1、从出生到14岁可由二次骨化中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