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053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型四 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docx

题型四化学实验精选教育文档

题型四化学实验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类型1碱的变质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此类试题在中考中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

本类试题通常要求说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或碳酸钙),或者要求写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2)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本类试题常通过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来证明,可加酸——有气泡产生,或加可溶性碱(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或加可溶性盐(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来证明溶液已经变质。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3)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

由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必须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应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再测定溶液的pH或加入酚酞试液来检验原溶液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

[2019原创]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固体试剂,标签上写着“氢氧化钠”。

为了检验里面是否还存在NaOH,小明取少量该固体样品,加足量水溶解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1)根据上述现象不能证明存在氢氧化钠,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2)若要达到目的,只需要在上述操作后继续加入足量的一种试剂即可。

请写出所加试剂的名称以及判断依据。

思路分析

(1)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因此无论是否含有氢氧化钠,酚酞试液都变红;

(2)加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若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钠,若溶液仍然是红色的,则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2019原创]已知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

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2)若得到的实验结果,可确定A的成分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思路分析

(1)为探究固体中是否还含有NaOH,由于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故要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因此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将碳酸钠全部反应掉;

(2)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测定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即氢氧化钠完全变质成碳酸钠;若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A中含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和变质生成的碳酸钠。

有关碱的变质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取少量待测溶液,滴加足量的CaCl2(或BaCl2等)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原氢氧化钠已变质;静置(或过滤),向上层清液(或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原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若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

答题时根据具体问题稍作变动即可。

1.[2019山东聊城]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炭粉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粉

B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氢氧化钙

溶液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

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KCl溶液

K2SO4溶液

Ba(NO3)2

溶液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2.[2019原创]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下列示意图不能正确反映其中变化的是()

AB

CD

3.[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实验室中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成功探究出了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CaCl2溶液(查阅资料得知:

CaCl2溶液显中性)

B.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部分变质

C.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D.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

4.[2019沁阳二模]盖房收工时,工人师傅忘记把未用完的石灰浆(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用沙土盖上,石灰浆有可能因变质而失效。

(1)石灰浆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2)要用实验来证明该石灰浆已经变质,请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2019郑州中学月考改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塞上瓶塞了。

这瓶溶液有没有变质呢?

同学们想一探究竟,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假设一:

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

该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三:

该溶液变质。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假设不成立

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 

假设二成立

【讨论交流】

(1)步骤①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2)有同学提出用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做同样的实验,也能看到相同的现象,得出相同的结论。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为什么?

【反思】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氢氧化钠应保存。

6.[2019南阳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实验室实验台上放着一瓶未盖瓶塞且标签破损的溶液,标签上只剩下“Na”和“10%”字样。

已知它是无色液体,是初中化学常用的试剂。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讨论】根据物质组成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A.酸B.碱C.盐

【查阅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

NaCl、NaOH、Na2CO3、NaHCO3;

Ⅱ.Na2CO3和NaHCO3溶液呈碱性;

Ⅲ.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得出结论:

小王根据试剂瓶标注的溶质质量分数10%和上表中的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设计实验】

(1)小李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2)小李为了确定该溶液是哪种溶液,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所选试剂与下面不重复) 

 

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提出质疑】小张认为小李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氢氧化钠敞口放置,也会有碳酸钠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证明小张的判断是正确的(写出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定量计算】为测定该溶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同学称取该溶液10g,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产生1.97g白色沉淀。

请计算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类型2粗盐提纯

粗盐中常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和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本考点常考查试剂添加的顺序和加入某试剂的目的。

1.答题的总体思路:

(1)难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除去;

(2)多种可溶性杂质可分别转化为沉淀除去;

(3)通常可溶性杂质全部沉淀后再过滤;

(4)所有杂质除尽后再蒸发滤液。

2.除杂时的操作、顺序及目的

3.加入试剂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入试剂

新引入

的杂质

目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OH-

除去Mg2+

BaCl2+Na2SO4

BaSO4↓+2NaCl

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Ba2+

除去S

MgCl2+2NaOH

Mg(OH)2↓+2NaCl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C

除去Ca2+和过量的Ba2+

CaCl2+Na2CO3

CaCO3↓+2NaCl

BaCl2+Na2CO3

BaCO3↓+2NaCl

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除去过量的OH-和C

NaOH+HCl

NaCl+H2O

Na2CO3+2HCl

2NaCl+H2O+CO2↑

[2019原创]粗盐中含有少量CaCl2、MgCl2和Na2SO4等杂质,溶解后依次通过以下操作除去杂质:

①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②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③加过量的NaOH溶液;④过滤;⑤加稍过量的稀盐酸;⑥蒸发结晶。

下列对上述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①②可以交换顺序

B.操作②③可以交换顺序

C.操作④⑤可以交换顺序

D.操作⑥的结晶中含有HCl杂质

思路分析

操作②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Cl2杂质和过量的BaCl2,操作①②的顺序不能交换;操作③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MgCl2杂质,不受操作②的影响,故操作②③的顺序可以交换;操作④是为了除去CaCO3和BaCO3沉淀,若先进行操作⑤则会使沉淀重新形成可溶物进入溶液中,故操作④⑤的顺序不能交换;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蒸发结晶时氯化氢气体会挥发到空气中,所得的晶体中不会含氯化氢杂质。

[2019商丘一模]“中国岩盐之都”河南叶县盛产食盐矿。

食盐矿中除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外,还有氯化钙、氯化镁和硫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来去除杂质并得到氯化钠溶液。

(1)写出①中X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2)玻璃棒在操作Ⅰ中的作用是; 

(3)溶液B中是否含有NaOH?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想法(写出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思路分析

(1)由于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故X为氢氧化钡溶液。

(2)操作Ⅰ是分离固体和液体,该操作是过滤,玻璃棒在过滤时的作用是引流。

(3)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溶液B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时,要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再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

[2019新乡二模改编]为除去某食盐溶液中含有的少量CaCl2、MgCl2和Na2SO4等可溶性杂质,依次进行如下操作:

a.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c.过滤;d.用稀盐酸调节滤液pH=7;e.蒸发结晶。

(1)写出操作c所得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成分(写化学式);

(2)调节滤液pH=7时不能使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

(1)氢氧化钡分别与MgCl2和Na2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钡、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与CaCl2、生成的氯化钡和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过滤后的滤液中有氯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

(2)若使用硫酸调节pH,硫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硫酸钠,使得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新的杂质硫酸钠。

粗盐提纯实验的试剂选择、操作顺序及注意事项

(1)试剂NaOH、BaCl2、Na2CO3添加时,加BaCl2要在加Na2CO3之前。

(2)若杂质中含MgSO4,则既可用Ba(OH)2溶液来除去,也可分别用BaCl2溶液、NaOH溶液来除去。

(3)过滤后才能加稀盐酸。

(4)加盐酸调节pH时,即使盐酸过量,在蒸发时也能除去,蒸发后的氯化钠晶体中也不会有杂质。

(5)上述试剂添加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生成4种沉淀[Mg(OH)2、BaSO4、CaCO3、BaCO3],过滤后的滤液中有3种溶质(NaCl、NaOH、Na2CO3)。

1.[2019浙江宁波]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A.称量B.溶解C.过滤D.蒸发

2.[2019北京地区二模]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步骤有:

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②①③

3.[2019开封金明中学月考]下列有关粗盐提纯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除去食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可以采用化学方法

B.除去食盐水中可溶性杂质的化学原理为:

使杂质离子以沉淀或气体的形式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C.蒸发结晶食盐时,待水分全部蒸发,才能停止加热

D.将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除去是物理方法

4.[2019洛阳一模]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

过滤除去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也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5.[2019广东钦州模拟]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同学们按如图1的操作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③的名称是; 

(2)如图2折叠纸的情形中错误的是(填字母序号); 

(3)操作④中给蒸发皿加热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垫石棉网;当观察到蒸发皿内时,停止加热。

 

(4)在计算精盐产率时,发现产率偏低,其可能的原因是。

(答出一条即可) 

6.[2019新乡一模]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CaCl2、MgCl2、Na2SO4杂质的操作有:

①加过量的NaOH溶液;②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提示:

Mg(OH)2、BaSO4、BaCO3难溶于水)

(1)写出一组以上操作合理的先后顺序(数字序号不能重复使用);

(2)操作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7.[2019成都模拟改编]某同学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CaCl2、MgCl2、Na2SO4杂质制取精盐,制取的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b的名称是,操作a和操作b中都会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其在操作b中的作用是什么?

 

(2)写出用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类型3化学实验与压强变化

化学实验与压强变化类试题在河南省的中考中主要包括: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协助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如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协助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判断反应或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喷泉实验等,是河南中考必考内容[2019.7题,2019.9题,2019.7题,2019.20

(1)题,2019.21

(2)题,2019.22

(2)②题,2019.17题,2019.7题,2019.19(3)题,2019.8题,2019.21(4)题,2019.20

(2)题,2009.18(3)题]。

1.[2019河南,17]在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封口,易拉罐立即变瘪,原因是;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因为Al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H2和NaAlO2,该化学方程式为。

2.[2019河南,22

(2)②]

(2)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NH3)。

②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

则右图实验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3.[2019河南,21(4)]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右边是某趣味实验装置图。

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的现象。

请分析其原因,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2019河南,20

(2)]

右边是某探究实验装置图。

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U形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

化学实验与压强变化类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压增大

1.升高温度:

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2.生成气体:

活泼金属(镁、铝、锌、铁等)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二、气压减小

1.降低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密闭容器升温后又降温,如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

2.气体减少:

可溶性气体(CO2、SO2、HCl、NH3)溶于水;酸性气体(CO2、SO2、HCl)与碱[NaOH、Ca(OH)2、Ba(OH)2]溶液反应;碱性气体(NH3)与酸溶液(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氧气和水反应(铁生锈);密闭容器内氧气被消耗,如验证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2019北京西城区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装置倾斜,使管①、②中药品接触,观察到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

下列药品符合该实验现象的是()

A.生石灰和水

B.镁条和稀盐酸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大理石和稀盐酸

思路分析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所以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温度又恢复,所以气球缩小恢复至原状;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增大,气球始终处于膨胀状态。

[2019原创]下列气体能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能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是()

A.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氧气

C.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

D.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思路分析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且由于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均是液体,关闭弹簧夹后两种物质不能分离,反应不能停止;

二氧化锰是粉末,会通过小孔进入下方,关闭弹簧夹后两种物质不能分离,反应不能停止;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关闭弹簧夹后,产生的气体在试管内聚集,使压强变大,液体被压回到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分离,反应停止;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进一步的反应。

解答与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题时,首先要结合题目要求,明晰体系压强是增大还是减小,以及导致压强变化的原因(包括物理原因和化学原因)。

由物理原因导致的压强变化,一般待体系稳定后会复原,如溶解的热效应引起的压强增大或减小;由化学原因导致的压强变化,一般不会复原,如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导致体系压强增大,CO2与碱(如NaOH)反应而导致体系压强减小等。

1.[2019山东潍坊]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2.[2019江苏江阴二模]初中化学很多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喷泉实验”。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的某些性质时,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

如图从左向右依次是某同学做的实验及相应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或现象错误的是()

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C.二氧化硫会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显酸性

D.若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实验现象完全相同

3.[2019甘肃兰州]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形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生石灰和水

B.铁粉和稀盐酸

C.硝酸铵和水

D.纯碱和稀盐酸

4.[2019海南改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明显现象,用烧瓶收集二氧化碳后,按B装置进行实验,挤压胶头滴管(胶头滴管中盛有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打开止水夹,形成红色喷泉。

有同学提出疑问,该实验中二氧化碳减少是否能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则需要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生成。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和结论);

(2)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应如何证明其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5.[2019原创]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

(1)甲装置:

向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该装置气密性。

(2)乙装置:

若生成O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可以是。

(3)丙装置:

若锥形瓶中盛满CO2,欲使气球胀大,则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6.[2019河南模拟]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

(1)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了。

请你写出符合实验现象的锥形瓶中物质与滴管中物质的一种组合;

(2)使用装置B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了。

请你推测发生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