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221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

师德、教师法、教育法必考试题[1]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

”这种说法违反了——。

(B)

A、《学校管理条例》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这是师德教育的——。

(A)

A、“双赢”协作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

(B)

A、三年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B、1994年1月1日

二、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B、主席令

3、国家实行(A)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B、教师竞聘上岗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B、世界公民

三、双选题(5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AB)

A.宪法B.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B.杂费C.书费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

(CD)

AA、耐心B、个性C、平等D、个体差异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

(CD)

A、靠教师B、靠社会C、靠法制D、靠制度

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

(BC)

A、学历教育B、思想政治教育C、职业道德教育D、信息技术教育

四、多选题(5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

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

(ABCD)

A、教育方针B、政策C、法律法规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BCD)

A、“八荣八耻”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

3、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BCD)

A、共产主义B、爱国主义C、集体主义D、社会主义

4、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

————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

(ABC)

A、身份证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ACD)

A、宪法B、教育法C、劳动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简答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题——教育教学名词解析三

1.《教育法》:

第五十三条对教育投入的体制做了规定: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体制。

2.《教育法》对教育投入规定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的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师法》:

(简称《教育法》)于1993年10月31日届入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1994年1月日起,实行。

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重视,对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社会地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教师聘任制:

是学校与教师在道德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下,签定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制度,它是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6.教师考核内容包括:

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免收学费,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助学金的发放办法。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校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7.事实义务教育的阶段与步骤: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可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第二阶段,在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

8.教育评价:

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平定的活动。

9.教育评价:

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成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根据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可将教育评价分为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和微观教育评价三种类型。

10.宏观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

微观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

11.根据教育评价的目的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三种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2.诊断性评价:

是指某项工作开始前,某一决策出台前或评价活动前所进行的准备性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各种优势、优点和特殊性的识别,为制定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准备。

13.形成性评价:

是在学校工作方案、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照学校工作目标经常地检验学校工作状况和学生各方面发展水平关况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状况,以便及时调节器整工作的状态,因而,这种评价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14.总结性评价:

是指在学校工作进行到一个阶段,或者说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时进行的评价,其目的主要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

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社会本位思想;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燕尾服服务,即个人本位。

15.动态评价:

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16.定性分析:

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17.指标权重:

是指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或叫权重。

18.专家意见平均法让一些具有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际经验的专家门,分别给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配权数,然后求出各个指标所的权数的算术平均数,以这一平均数作为该指标的真正权数

19.通过观察法收集信息的方法:

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

《教育心理学》范围——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论证发展、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

3、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举例分析成就动机的培养

5、根据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6、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举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个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7、试论述创造力的培养

8、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9、根据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自己的人格特征设计自己的未来形象。

10、举例论证差生和优生的主要区别,并提出差生的教育措施。

11、如何根据群体心理的基本原理管理课堂纪律?

12、如何编制一份好的测验?

《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1]

1、教育心理学:

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

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

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

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

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

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

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

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

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

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

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

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

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

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

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

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教育心理学考查要点

(一)[1]

教育心理学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是很多人学习的必修课,对于需要提交教育学心理学论文、需要进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人来说,做好教育心理学笔记,掌握教育心理学纲,熟悉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多练习做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多复习教育心理学资料,都是获得好成绩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丰富实践经验不可缺少的途径。

以下是部分教育心理学笔记资料,供您参考。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教育心理学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3个观点:

①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③前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4.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5.教育心理学应为以下5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①确定教学目标②解学生特点

③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为此,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以下5个方面:

a–学习理论;b–学生的学习;c–学习策略;d–学习迁移;e–学习动机)

④教育方法的选择与执行⑤教学测量与评价

6.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①揭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②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7.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教育心理学表明,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描述性研究

2.实验研究:

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3.实验研究的代表人是:

莱普尔

4.莱普尔得出结论:

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活动的原有兴趣。

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

5.莱普尔实验的两个特点:

1.随机分配被试2、对变量加以控制

6.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订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

7.教育心理学中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实验室实验:

1.概念:

实验室实验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通常是在特设的、具有各种仪器设备的试验室中进行的。

2.实例:

巴甫洛夫以狗为被试的一系列经典条件反射。

3.试验情境特点:

具有高度的人为性,并且试验持续的时间较为短暂。

4.利:

采用试验室试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试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

5.弊:

试验室试验的局限在于其试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试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二.随机化现场试验

1.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

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中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

2.对照:

这种控制远不如试验室试验严格,因而其外部效度要远远高于试验室试验。

总之,试验室试验和随机化现场试验都对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验室试验主要用于建立并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而随机化现场试验则是对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案、程序或教学效果的改善情况做的决定性试验。

三.单一个案试验

1.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采用等组进行对比试验外,还常用单一个案进行研究。

“单一个案”并不意味着被试只能是一个。

2.实例:

拜瑞斯等人所做的“良好行为游戏”。

3.特点:

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一目了然。

4.相关研究:

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是否相关的结论。

相关关系可分1-正相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小。

3-零相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即两个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5.相关系数:

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

在-1~+1之间变化。

相关系数为正,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呈正相关,而相关系数越大,其正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而相关系数越小,其负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为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关系,是零相关,

相关研究能告诉我们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不能揭示其因果关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一些研究,它们并不涉及探寻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代表人物:

麦兹。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提倡直观教学原则,人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赫尔巴特把将其付诸了实施。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包括:

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5个阶段。

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后来被看作“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卡普捷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般人为,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3.西方教育心理学以美国为代表,出现2大阵营:

联结派和认知派。

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代表。

4.认知派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魏特墨、考夫卡、柯勒。

5.简答:

联结派与认知派的异同:

一.联结派与认知派的相同之处:

1.把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

2.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

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条件内部的研究。

二.认知派的不同表现在:

1.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人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

2.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主动地形成S-R联结。

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

教育心理学考查要点

(二)[1]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

1.在发展心理学中,所谓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2.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生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3.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4.个体心理发展的2个观点:

①一是渐进论,认为从婴儿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②二是阶段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实际上,个体心理发展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阶段性,既有量变过程,又有质变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方面因素制约。

5.持自然成熟论的彪勒认为:

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关,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6.持环境决定论的华生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7.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非遗传决定,也非环境决定,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

8.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9.个体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

10.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