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精品.docx
《高一政治教案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政治教案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政治教案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精品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社会的各行各业所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到财政和税收等问题。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基本知识点
l、基本概念: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预算、决算、财政
2、国民收入的用途
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4、财政收入的来源
5、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
6、财政收支平衡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
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才能既保证生产的扩大,又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正确把握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积累和消费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积累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积累的增长,可以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生产的发展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
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积累。
积累和消费又有对立的一面,两者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积累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则代表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所以,积累和消费之间存在着对立或不一致的一面。
由于积累和消费所体现的利益关系是不同的,并且国民收入在一定时期是一个既定的量,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必然要减少;反之,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必然要减少积累。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
这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必须和实物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一致。
具体地说,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消费资料的增长相一致。
否则会造成供求不平衡,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国民收入的分配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国民收入不论是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
但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企业也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保证长远的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才能提高劳动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理解
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国家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从动态上看,是国家筹集资金的过程;从静态上看,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从动态上看,是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从静态上看,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支出是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主要用途和范围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量的比较可能出现三种状况:
第一,“收支完全相等”,这种状况几乎不存在。
第二,收入大于支出。
当国家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是财政收支平衡。
但是如果连年收入大于支出或者结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第三,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即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出现略有赤字是对略有节余的有益补充,应该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
但是,若财政收入如果连年小于支出或者与支出差距过大,可能会导致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3、财政的作用
财政是国家为了行使职能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财政资金是国家的各种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
所以财政的作用体现在国家的各种职能当中。
我国的财政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国家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
但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财政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比如国家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从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000年,国家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国债投资达430亿元,加上中央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资金,共计700多亿元。
国家通过对西部的开发,促进了西部资源的流动,有效的实现了资源配置。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国家通过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比如,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效的刺激需求,通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刺激消费需求。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失业,促进经济走出不景气的状态。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和调整,可以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三,国家财政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点:
这些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它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或者有一些经济收入,但是不足以维持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长,1991年全国的教育经费总额为731.5l亿元,到2001年达到4637.66亿元,这l0年间年平均增长达到20.28%。
第四,国家财政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财政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会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在效率优先的情况下,兼顾公平。
社会主义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产生贫富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这一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影响到效率的提高。
财政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所以,财政为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国家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保证国家职能的正常行使。
在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还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少数国外敌对势力也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国家政权,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还必须建立加强国防力量。
而财政是建立加强国防力量的物质保证。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财政资金总量。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税)、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利)、债务收入(债)和共他收入(费)。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在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经济总规模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经济总规模的增长需要建立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结构合理的基础上。
通过科技的投入,提高效率的提高。
(2)分配政策主要指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的财政分配政策。
在一定时期,一国的国民收入总量是一定的。
国家在确定分配政策时,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收入,影响企业生产的扩大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也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相反,如果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能力,阻碍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所以,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政策,会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
5、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是本课与时事联系比较紧密地热点,也是难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从1997年以来,尤其是1998年下半年,我国外部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下降。
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国内物价持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
国家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有效拉动了内需,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易混易错点分析
l、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
区别:
(1)含义不同。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产品。
(2)表现形式和构成不同。
社会总产品是实物形态,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值是价值形态,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工资)和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利润)。
联系: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两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2、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
区别:
(1)含义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用货币表现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国民收入是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的货币表现。
(2)计算方法和范围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括己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V)和劳动者在为社会劳动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即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V+M),即“净产值”。
联系:
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3、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区别:
(1)含义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用货币表现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计算方法和范围不同。
社会总产值计算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出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包括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和国民收入(V+M)。
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增加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纯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联系:
都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
4、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区别:
(1)含义不同。
国民收入是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的货币表现。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2)计算方法和范围不同。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即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V+M)。
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是经济活动的增加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纯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联系:
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5、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
区别:
(1)含义不同。
国民收入是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的货币表现。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
(2)计算方法和范围不同。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即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预算的方式确定的当年的收入。
财政收入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一部分社会产品。
从国家取得收入的形式看,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联系:
都属各个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指数。
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6、预算和决算
区别:
(1)含义不同。
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一般有中央和地方预算组成。
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构成了国家预算的体系。
决算是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是预算执行的结果。
(2)地位和作用不同。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主要过程和环节。
通过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有效的进行管理,引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职能。
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终结阶段,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
联系:
(1)两者共同构成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构成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2)预算是决算的前提,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决算的依据和主要内容。
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是对预算的综合反映,可以为下一个阶段的预算提供依据。
预算和决算是相辅相成的。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区别: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来调节和影响总需求,使之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
货币政策是国家的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相应政策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是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主要手段是税率的调整和投资方向等的调整。
货币政策是与一国的货币相关的政策,主要手段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率的调整。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是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中央银行。
联系:
(1)都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
(2)一般两者需要相互配合使用
四、例题分析
1、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
A.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
C.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
D.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分析:
本题是高考题,主要考察对国民收入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涉及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社会总产品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两种。
国民收入也相应的具有两种形态。
正确答案为CD。
2、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 )
A.债务收入 B.乱收费乱罚款收入 C.税收收入 D.国企上缴的利润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
在四个选项中,ACD比较容易确定。
B选项中,要区分国家根据政策以服务费、没收和罚款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乱收费和乱罚款是国家禁止的。
因此B要排除。
正确答案为ACD。
3、2000年,中国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国家用于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国债投资达430亿元,加上中央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资金,共计700多亿元。
这表明()
A.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唯一手段
D.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分析:
国家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增加对西部资金的投入,是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最最要的手段),C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国家加大对西部资金的投入,可以实现东西部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D是正确的。
AB与题目无关。
正确答案为D
*4、下列能够反映国家财政可以有效的进行配置资源这一作用的有()
A.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加大对西部的基础建设投资
B.国家对生活贫困者的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C.国家在国防上的投资
D.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国家财政的具体作用的理解。
国家财政的作用有多方面,其中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是其中的一个作用。
A选项表明国家通过对西部的资金投入,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向西部流动,达到配置资源的效果。
B选项反映了财政可以促进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
C选项反映了财政巩固国家政权。
D选项反映财政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作用。
所以正确答案是ACD。
5、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
A.企业的发展水平 B.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C.国家的分配政策 D.人民的生活水平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多少的主要因素。
其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
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确的答案为B。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在第一节分析了财政及其作用之后,转入第二节,分析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
第二节 税收和纳税人
一、基本知识和观点
1.税收的基本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
二、重难点问题分析
1.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也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这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的:
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因为强制征税是对所有者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没有标准地随意征收,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
可见,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体现出税收的权威性。
2.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区别。
税收、利润、债务收入、罚款、收费都是或大都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但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而其它收入形式则不完全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1)税收与利润的区别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
企业依法上缴税收,不能打折扣,不得讨价还价。
利润在这里主要是指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
这是国家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
利润具有有偿性,固定性则不明显。
这是因为企业作为经营者,占有、使用国家的固定资产,有义务向国家上缴利润,但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而且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会有波动。
可见上缴利润不如税收那样稳定可靠。
(2)税收与债务收入的区别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债务收入(国债,外债)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因为借债是要还本付息的,是自愿的,借到多少,何时还债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3)税收与罚款、没收财产等区别
税收和罚款、没收财产等,都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但罚款、没收财产等不具有固定性。
例如,在我国发票管理规定中,对未按规定的领购、开具、保管发票的单位和个人,要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这里,没收非法所得没有固定数量和固定的对象,有多少就没收多少、谁违反就罚谁。
(4)税收与收费的区别
二者都具有强制性,但收费不具有完全的固定性和无偿性。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乱收费的现象比较严重,更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
具体地说,税收与收费的区别如下:
一是征收的具体主体不同。
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农税部门)代表国家征收的;收费是由其他行政或事业单位征收的。
二是用途不同。
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款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各项收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除少数作为财政收入外,大多数用于本行业、本部门业务支出的需要。
三是特点不同。
税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种规范的分配;收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是非规范的分配。
3.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关系。
(1)区别: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
(2)联系:
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在国民收入总量中,一部分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4.税收、公民个人、国家的关系。
在各国,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此国家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以税收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公民应该依法纳税,与违反税法的行为和个人作斗争。
三、易错易混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区别
增值税是以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按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增值税的一般计税方法是:
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税率,减去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营业税是以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它的记税方法是:
营业额乘税率。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即纯收益额为征税对象。
可见,上述三个税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征税对象不同:
增殖税的征税对象是“增殖额”,营业税的征税对象是营业额,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所得,即纯收入。
四.典型例题分析
﹡马克思说:
“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这表明( )
A.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B.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C.财政收入是国家及其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而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
D.国家及其政府是赋税制度的产物
[解析]本题是一个以政治家语录为题干的较为较典型的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选择出最能揭示题干语录含义的选项。
一般来说,政治家的语录有其深邃的内涵和哲理,要善于把教材有关理论或观点与题干语录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考题的意义,作出正确的选择。
该题题干旨在揭示税收对国家政府的重要性就像娘奶对于婴儿的重要性一样。
选项A说明了税收不同于其财政收入形式,但并没有回答税收对于政府的重要性,与题干无关。
选项B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的性质与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税收混为一谈,并将税收“喂养”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