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14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docx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

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

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

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按语:

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

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

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新中医1989;(5>;47)按语:

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

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吴克纯医案:

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

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

到诊:

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

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

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

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

试投五苓散加味;泽泻3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猪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耳鸣渐减,连服5剂,耳鸣消失。

(新中医19895<5):

47)按语:

肾开窍于耳,主二阴。

肾不化气,水泛清窍,亦可致耳呜、耳聋。

采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窍,下窍通而上窍畅,耳鸣随之而愈。

十、眩晕董圣群医案:

张某某,女,37岁。

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

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

舌质淡苔白,脉濡。

处方:

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白术lo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煎汤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药三天后眩晕、耳呜、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服药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

以方测证,还应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方为用五苓散的对之机。

十一、能近怯远证(假性近视)钱光明医案:

杨某,男,14岁,1985年6月10日初诊。

患儿近来视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o.1,经本院眼科检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眼底视盘清,A:

F=2/3,黄斑部光反射存在。

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诊断为假性近视。

后经同学介绍求治,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询知渴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子五苓散:

泽泻20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10克,桂枝8克(治疗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水煎服。

5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方再予10剂。

一月后复查视力:

左眼为o.5,右眼为o.6,继服上方5剂,以资巩固。

按语:

假性近视属中医“能近怯远证”,古人认为是阳微阴盛,以致阳被阴浸,光华发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补肾药治疗。

西医学认为假性近视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发病,多因不正确的看书引起睫状肌水肿痉挛,而失其调节的一种功能性变化,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据报道有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热孙会文医案:

刘某某,男,53岁。

低效月余,体温37.5—38℃,病者倦怠无力,脘腹痞闷,口谈乏味,大便稀溏,化验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

脉沉弦,苔白腻。

辨为湿困脾胃,方处五苓散治之。

病者服药10剂,诸症均见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继用人参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医杂志1982;(4);36)按语:

本案低热,脉证合参,当为湿困脾胃,遵“内经: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则,除湿乃是当务之急。

五苓散健脾渗利水湿,湿去脾胃功复则低热得除。

盖发热一证,成因繁多,贵在审因论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则,冰胃败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孙会文医案:

孙某某,男,55岁。

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

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

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

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

(湖北中医杂志1982;(4):

36)按语:

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

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

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虚外感(胃肠型感冒)钱光明医案:

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

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局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

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

(国医论坛1988;<2>:

28)按语:

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王殿威医案:

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

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

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

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

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

方用:

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

2剂。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剂,三年之顽疾竞获痊愈。

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中医药学报1986;(5>,43)按语: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人身之藩篱,摄卫彻邪。

今水湿内盛,蓄于膀胱,气化不振,则在表之卫气虚弱,失于固摄而见汗出。

当此之时,务利膀胱水湿,复其气化,以振奋卫气,则不补气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

此经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张祥福医案,杨某某,女,35岁,1978年5月12日诊。

思者素体肥胖,月经过多,先后无定期,经期7天,淋漓不绝,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剧痛,经血暴崩如注,经某医院诊治用止血药、输液等急救处理无效,转请余诊治。

证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头汗如珠,口吐浊沫,小腹剧痛,喜按,舌质淡胖嫩,边有淤点,苔白微腻,脉涩。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6.5克,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诊断:

暴崩(功能性子宫出血),证属痰湿中阻胞官。

治以益气止血,通阳利湿。

方拟五苓散加晒参10克、阿胶10克(烊化兑服)、三七10克(研末冲服)服2剂,5月14日复诊;精神大振,四剂转温,血崩缓停,原方续服5剂,漏血尽止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89;46>:

19)按语:

患者素体肥胖,头晕胸闷,口吐浊沫,舌胖苔腻,乃痰湿内停之象。

痰湿内阻胞宫,冲任不固,而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湿,并加晒参、阿胶、三七以益气养血止血,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十七、痄腮姜晓医案:

袁某,男,11岁,1986年3月11日诊。

患儿三日前始感微恶风寒,纳差,继而发烧,体温38、5℃,两腮肿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

曾服普济消毒饮,病反加剧,昨夜体温升至39.2℃,头痛呕吐,胸中烦闷。

刻诊:

面色苍白,两腮肿痛,呕吐频作,吐出物尽为水液,吐后渴饮,水入复吐,且伴睾丸水肿,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脉滑数。

诊断;疗腮、水逆证。

病机:

瘟毒上结,水饮内停。

治法:

通阳化气,行水解肌。

方药;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l0克。

捣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剂后不再呕吐,脘腹觉畅,能进饮食,头痛减轻,体温38.2℃。

继用原方作汤剂,并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20克以解毒散结。

2剂后,诸症消失,腮肿亦平,惟精神稍差,饮食欠佳,随用参苓白术散调理善后。

(四川中医1988;(4>;27)按语:

痄腮治以清热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饮,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睾丸水肿。

显系五苓散证,乃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所致。

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径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他方剂合用,可以用来治疗多种水邪蕴郁的病证。

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

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

,治疗年高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肾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经方临证指南》1993:

41—42)傅元谋教授运用五苓散傅老认为,虽然五苓散的病机关键是'气化不利,津液不布”若属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布,蓄于下焦者,五苓散中应重用猪苓与泽泻,轻用桂枝、茯苓,白术用量居中。

若属津液不足,兼有输布障碍者,则应重用白术、茯苓,轻用泽泻、猪苓,桂枝用量居中。

脾胃乃气血、水谷津液化生之所,脾胃健,则津液化生有源。

白术健脾气以化水,使中焦能在大汗后津亏气耗的状况下担负“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为血”若属于津液内停,脾不转输者,则宣重用桂枝、茯苓,轻用泽泻、猪苓,白术用量居中。

此时病位在中焦脾胃本方是一首调节津液代谢的方子,郭子光也认为:

“凡是津液运行失调引起的疾病,不管其疾病在什么部位,均可用五苓散加减取效。

本方实际上是调节人体津液循行的方剂。

陈潮祖先生的用五苓散治疗便秘的医案1982年应邀到省干疗院诊病,每周两次.某,女,50岁.自述大便困难,5-7日始一行,服药无效已有年矣!

讯其四肢无力,别无所苦;面色淡黄,舌淡脉缓.遂嘱助手小许书五苓散一帖付之、亦未说明何以要用此方。

第二周复去应诊,病人自述服此方后竟一日大便两次,一周来已一日一行。

余问小许是否知道使用此方之理?

问答不知。

余谓;便秘一证,无非三种基本病理,一是阴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传导无力。

今病人面色淡黄,舌淡脉缓,身软无力,显系肾的气化不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经不能并行,虽有湿滞体征象,肠道却见燥涩,与水肿而兼便秘同理。

用此方化气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内渗肠道,大便自然正常。

医者但知五苓散治气化失常的泄泻,不知治气化不行的便秘,是对《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理犹未透彻理解,亦对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彻底明瞭。

五苓散新解——试论仲景治脱水洪钧按:

本文最早大约1994(5?

)年发表于《中医教育》,后收入旧著《伤寒论新解》,尚未听到过批评意见,故此次上网就是想听取不同意见。

需说明的是,拙见一反旧说而能在中医教育核心杂志上发表,说明学界不是完全听不得全新的见解。

五苓散证多不危重,似不必多费辞讨论。

然粗看仲经治法颇矛盾,后人误会其意,以致解此方此证者沿误近千年,故不得已勉为新解。

一五苓散主证今经文五苓散证共八条(第71—74、141、156、244、386条),其中七条有渴或烦渴,第141条不渴而欲饮水。

简而言之,无不见渴。

倘仅就此一证立论,则五苓散便为治渴。

然而,仲景虽未明训五苓散功用,但小柴胡等加减法,见小便不利例加茯苓。

又五苓散原名猪苓散,而猪苓汤之功用明训利小便。

如此愈渴愈利小便,岂非南辕北辙!

前人不得甚解,巧言五苓散可化膀胱之水气上承以止渴,五苓散证因水液内停。

此说实一触即溃,见下文。

本文先立后破,故先全面看五苓散主证。

分析上述八条经文可知,五苓散主证为:

1.表未解:

8条中有6条可肯定表未解。

其余两条,第73条亦疑有表证。

唯第156条基本无表证。

2.有里热证:

渴如上述,烦见4条,发热或发热汗出者计5条,但热不剧。

无大寒、大热、大实、大虚之脉象。

3.小便不利;明言者仅71、156两条,实则不止此数。

4.曾经汗下或大吐利,或失治。

总之均非伤寒初起。

综合以上各证,可知五苓散所主多为太阳阳明并病之轻证。

此证邪不盛而正稍夺。

其渴及小便不利是因汗下或失治而伤津。

如此说来,该证仍不宜利尿,用五苓散是何意?

此需再分析经文及五苓散用量用法。

二五苓散功用新解五苓散正并非均须用药。

如71条,发汗后,烦躁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使胃气和便愈。

244条又重复此意。

总之,若表已解,病已纯属阳明,无热而渴,只需适当饮水即愈。

此时,水乃和胃气最和平之“药物”。

需服药之五苓散证,除156条外,均兼有表里证。

所以,五苓散实为一种解表和里的权变法。

其目的为使患者多饮水且得水而解。

此时患者之表不解(脉浮、身疼)因失津不得汗,里不解(烦、渴)因失津不得润。

试观副五苓散后,需多饮暖水,使之汗出,便知方义。

或曰:

此仍不足解释五苓散之利尿多津。

请试看五苓散组方及用量。

此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全方仅四两。

每次仅服一方寸匕,折合今公制约6—9克,而且是散剂,其利尿作用极微,但有助于饮水后之输布。

即便如此,五苓散亦不宜用于纯阳明病之燥渴。

试看猪苓汤,仲景有明训:

“阳明病,汗出多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4条)猪苓汤为汤剂,组方与五苓散稍异,用量亦稍大,故利尿作用强。

何以知五苓散有助于饮水后之吸收与输布?

此仍待试验证实,但必不可以治蓄水解五苓散。

三五苓散证治旧说之误旧说五苓散证为停饮、为蓄水、为水气不化、为水蓄下焦。

今教材仍主此说。

试问:

此证之水何从来而能蓄?

莫非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水仍蓄于太阳(膀胱)?

莫非霍乱吐利后,水停于胃或下焦?

莫非下之后复攻痞,渴而口燥,而太阳、阳明有停饮?

况且既为蓄水,当见其形,或身肿,或少腹满,或心下有水气。

何以经文中无一字言及?

即使水蓄于下焦(太阳之表及阳明之胃完全不可能),用五苓散利之,小便一利,蓄水即尽,何以止胃中干、口中燥渴?

即使五苓散可化膀胱之水气上承,此时化已蓄之水尤恐不及,服散后岂可多饮暖水?

总之,旧说完全不可通。

不通之由,乃注家只知药物可以去病邪,不知水谷可以补津血;只知病由邪实起,不知病由正夺生。

四关于水逆及霍乱而渴学者或问:

无蓄水何以有水逆?

答曰:

若水逆之意仅为饮水即吐,无碍饮食,则水逆不必为病(或属吞咽障碍,亦非伤寒),亦不必服五苓散。

此类患者不能饮水,更不能进食,是五苓散证中最剧者。

何以如此?

脱水失津严重故也。

请读者参看西医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理。

此证服五苓散不效,当别求他法,否则不治。

切莫以为有下焦蓄水可恃也。

霍乱渴而能饮水,便可不药而愈。

用五苓散有助于水吸收,则尤佳。

且五苓散实可补充部分电解质,又兼有补中作用,此系自中西医结合角度看。

故即非霍乱,用五苓散后,最好加入食盐和糖,此即口服补液法。

五利尿止渴和五苓散双向调节西医治尿崩,用利尿药双氢克尿塞。

尿不多者,用之能利尿;尿过多者,用之反而缩尿(其中原理请参看西医书)。

或援此例解释五苓散止渴(尿崩症均渴),非所宜也,因五苓散证必见尿少。

或谓五苓散可双向调节人体水液分布,说五苓散证并无脱水,甚且水多。

其渴系水聚于细胞内之故。

更有以实验“证实”此说者,尤巧言令色也,混淆青紫也。

欲纠此谬,不必再作动物实验,应以其道还治其身,待其渴,不令饮水,只服五苓散,一试便知。

刘渡舟案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

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

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刘渡舟案谢某,男,12岁,1965年9月21日初诊。

家长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腻,大便量少不畅。

刻下表情呆滞,懒言乏力,胸闷纳少,头重如裹,面色萎黄,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

查验所服中药,皆固表敛汗、健脾益气之品,刘师沉思片刻,嘱用五苓散加味:

桂枝5g,泽泻12g,猪苓12g,云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黄芩8g,木香6g。

服3剂汗出明显减少,效不更方,连服7剂诸症消失,告愈。

  按:

患儿喜食生冷,暗伤脾阳,久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困,郁而化热,蒸津外泄而汗出。

刘师以汗尿同源为切入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湿下行分流,其间已寓清热之意;疏而导之,气机得以调整,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药到汗止。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

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

这一点十分重要。

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赵明锐《经方发挥》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

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

“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

”又说:

“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

”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别。

如《本草汇言》说:

“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

”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

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

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

如《长沙药解》说:

“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也。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

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

人体正常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特别是脾阳的温煦尤为重要。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三脏的阳虚,就会使气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规排出体外而发生潴留。

脾因阳虚而运化失职,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则水湿停滞而为患。

《金匮要略》对本病有如下的描述:

“饮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主要因胸腔大量积液,压迫肺脏,影响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得平卧等之证。

本证既为三脏阳虚,运化失职所致,而水饮又为阴邪,在治疗方面需温运脾阳,健脾利水,临床上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往往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金匮》对此证虽有十枣汤之设,但此方为竣烈逐水剂,适用于气盛邪实者,如稍涉气血虚衰,恐非所宜。

五苓散药性平和,即使用于病久体衰者,也有利无弊。

典型病例:

宋XX,女,60岁。

患悬饮一个月,胸满、喘促不得卧。

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原因待查。

用抗菌、利尿等疗法治疗二旬,效果不显。

因鉴于胸腔积水太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给予胸腔抽液,每次约抽500毫升左右,但随抽随生,抽后不过数日即复如前。

因见病情危笃,建议转上级医院诊治,但病家经济困难,兼之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要求服中药治疗。

初诊时所见:

患者年过六旬,面色(白光)白,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