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2000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考试.docx

《高一语文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考试.docx

高一语文考试

郑州市2010~2011学年下期期中五校联考试卷

高中一年级语文

命题学校:

郑州29中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

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

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

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

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

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

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

多养在野外食草的牲畜。

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它的全身索取生活资料。

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

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

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

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

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

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他们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

我们说:

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日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

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

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

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

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

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1.下列对“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2.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B.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

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孟子)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度之!

……

曰:

“吾阍,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

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

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

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

妻子和儿女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7.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第Ⅱ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5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3).,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劝学》)

(6)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也,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

自觉政绩不错。

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

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

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

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余热未散,晚霞未成。

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旦。

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

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竞插不进去。

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

“谁和谁?

”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

“这下好了,孔老来了。

”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

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

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

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

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

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

“舍炮杀士。

”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

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

孔老说:

“进马。

”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

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

红帅遂解围。

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

“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

”“是我多嘴了。

”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说:

“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

”孔老说:

“我是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咄咄逼人:

“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

”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己不平,纷纷怂恿:

“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

”孔老说:

“不下不下。

”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

“晚辈就先走了。

”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

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

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

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

“好汉不赢前三局。

”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

心想:

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

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

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

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

不觉十年。

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

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

但绝不与人对弈。

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

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

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

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

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

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

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

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

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

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

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

“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

大门紧锁,久叩不开。

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

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

寇克怅然痛惜,连说:

“异人,异人!

”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

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B.小说以“高手”为题,既明点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一群人——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C.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2)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2.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位画家不管是画虾,还是画马,都画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B.如果你能听从老中医的劝告,增强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坚持锻炼,不气馁,长此以往,口吃的毛病一定能得到矫治。

C.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员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D.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13.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告诉我,近几年来,他时时刻刻不忘搜集日本鬼子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犯罪证据。

B.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C.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14..列对《红楼梦》和《高老头》的人物分析和情节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贾宝玉的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叛逆,它追求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

B.林黛玉的身上同样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黛玉的身上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

C.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

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D.高老头因为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他在临死前感到非常欣慰。

15.大学毕业生王晓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自己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

(6分)

下面是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欣闻您曾是令尊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的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

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

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以惊喜。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6、把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山更具风情,水增添灵秀。

②原先两岸山峰之间的江岸,多有世俗的败笔:

农舍、堤坝、田径。

③漓江风光最美处在阳朔到桂林之间,在这一段天然美景中,最美的是江岸的凤尾竹。

④于是,山光水色间,烟雨朦胧中,有了一带婆娑起舞的竹影。

⑤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建议,在两岸种凤尾竹。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杂技团来了个新弟子,教练从走钢丝开始教起,这个弟子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想尽快走过去,结果没走几步就掉下来了,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沮丧地坐在地上不起来。

教练走了过来,拍拍弟子的肩膀说:

“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

”弟子闻言,又重新爬上去练习。

教练在旁叮咛着:

“走,不停地走,带着微笑,抬头挺胸,直到你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选准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1B这是汉族士大夫的偏见,而不是作者的看法。

2C(原文说:

“……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

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显然,这里所说的“不公平”是针对“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而言的。

文章紧接着用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给予阐述,这便是A、B、D三项。

而C项虽涉及戎狄的地域作用,但不是历史贡献。

3A(戎狄“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并“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当然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B戎狄只是开创了我国的畜牧业,但它不是唯一。

C士大夫对戎狄的评价虽有失公允,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戎狄“侵犯抢掠”的史实。

D自然环境的变化、恶化,往往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并不一定要以“自然环境的恶化”为前提。

(二)4.A(跳越)

5.D(①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的“之”代词,③④句中的“其”都是“它的”,代词)

6.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来自诗经,非孟子阐述。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制民之产的效果,而非具体措施。

7.C(孟子认为实行王道,既要“制民之产”,又要“谨庠序之教”。

老百姓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仅仅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不能简单根据“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推论。

8.

(1)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眼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受)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关键点:

“明”,第二个“见”,句意)

(2)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推及到)别人的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关键点:

第一个“老”,“以及”,第一个“幼”)(3)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诉(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

(关键点:

“谨”,“申”,“颁白”,“负戴”)

(三)9.

(1)①“窥”。

角度巧。

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

②化静为动,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

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0.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环珮空归月夜魂(3)无边落木萧萧下(4)大弦嘈嘈如急雨(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选C给3分,选A给2分,选D给:

1分。

选B和E不给分。

(B、题目“高手”,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主人公孔老是观棋点步的高手,而不是下棋高手,一是指孔老在品味棋事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是一个由理解棋艺而到理解生活的高手。

说。

暗示……”也不当。

D、说‘‘连邻居也嬖在鼓里”,不当,从“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这一细节来看,邻居是知道的。

E、说。

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不当,本文是从正面来塑造人物的,不存在。

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的问题。

同时“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被尊为“高手”,也不能认为是反话正说.)

(2)(6分)景物描写,①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当时恬静、悠闲的氛围,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人物描写:

以人物悠然的神态衬托他为老钟点步时的从容自信,也与他下棋输给中年汉子后的紧张、沮丧形成对照。

(一点3分)

(3)(6分)①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孔老的点步而使中年汉子输了模,因此向孔老发出挑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起到了促进主人公性格进一步成熟,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中年汉子赢了主人公孔老,引发了他对观棋、下棋的深入的思考。

(一点3分)

(4)(8分)观点示例:

①下棋不同于观棋,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②有的人只能在关键的几步上明白。

而很难把握全局,处处清楚明白;③有的人指挥别人可以,自己去做却不一定行。

(观点2分,理由6分)

(五)12.A13.A14..答案D

(15

(1)将“令尊”改为“家父”。

(2)将“惠寄”改为“敬寄”或“寄送”。

(3)将“敝校”改为“贵校”。

(4)将“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

(改对3个并且修改正确地4分,全对给6分)

16.③②⑤④①

(六)作文按高考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