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671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 年 级 科 学 上 册 实 验.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6个,这16个实验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1“吹蜡烛”实验

(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

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实验2用吸管吸水实验

实验材料:

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方法:

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装有水的瓶子里,另一根露在瓶子的外面,看能否吸到水。

实验现象:

无法吸到水。

链接:

用两根吸管吸到水的方法:

1、堵住露在杯外的吸管。

2、用两根细的吸管。

3、杯内的吸管粗些,杯外的吸管细些。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实验3用感官辨别液体

(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

观察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观察步骤:

1、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观察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实验4水温计的使用方法

(第6课哪杯水热)

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5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第7课水温的变化)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

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注意事项: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链接:

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

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

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

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

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实验6、量筒的使用方法

(第8课哪杯水多)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是一种粗略的计量法,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的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都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

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注意事项:

1、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2、不能加热,也不能盛装热溶液,以免炸裂。

3、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相切,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实验7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三单元水的科学

实验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第1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实验9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第12课改变浮和沉)

实验材料: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

哪些是下沉的?

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2、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论:

改变浮沉的规律:

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实验10水的表面张力实验

(第13课水面的秘密)

实验材料:

水、玻璃杯、滴管。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漫漫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计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实验11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第14课水往高处走)

实验材料:

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实验结论:

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实验12制作雨量器

(第17课我的雨量器)

制作材料:

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

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

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注意事项:

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观察要点:

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制作风向仪

(第18课我的风向仪)

制作材料:

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

制作步骤:

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

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

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实验14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第20课空气在哪里)

实验材料:

水槽、玻璃杯、几张干燥的纸、一块毛巾

实验步骤:

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的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

4、再次将有干燥的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漫漫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

实验结论:

空气占据空间

注意事项:

1、杯子要保持干燥。

2、杯子压入水中时要保证竖直压入,不能倾斜。

实验15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

实验材料:

水槽、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大部分水,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

2、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把空杯子稍微倾斜,并对准装满水的杯子(这个杯子也要稍微倾斜),会发现有气泡从空杯子进入盛水的杯中,盛水的杯子中的水被空气挤得越来越少。

实验结论:

空气从一个杯子进入了另一个杯子。

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不要打碎玻璃杯。

2、实验中,两个玻璃杯口都不要离开水面,实验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实验16空气成分的实验

(第21课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

蜡烛、培养皿、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红色水、火柴。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只一样长的蜡烛,到入同样多的红色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饮料瓶,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

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

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本册教材共5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11个,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

实验1: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第1课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

计时器小车尺子垫圈棉线(或其他细线)

实验过程: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实验结果(略)

注意事项:

1、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小车经过的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垫圈的数量)。

2、教师要提醒学生每个实验都做三次以上,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2: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第2课玩滑梯的启示)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或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木板、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

用弹簧称分别测出所需的拉力有多大。

2、比较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注意事项:

1、让木块匀速地运动时,读出弹簧称上的拉力大小。

2、根据以上内容,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便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

可参考下表:

粗糙木板

较光滑的木板

非常光滑的塑料板

拉力大小(N)

结论

2、没有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木板时,也可用一块木板,然后在上面铺上毛巾代表表面粗糙的木板。

实验说明:

1、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2、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认识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

因此,如果使用测力计,可以只让学生读出测力计上的刻度大小来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也可以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知识。

知识链接:

摩擦和摩擦力

摩擦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实验3、摩擦力大小与被拉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3:

找平衡

(第3课跷跷板)

实验材料:

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2、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3、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4、在杠杆尺左边第3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5、在杠杆尺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实验发现:

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杠杆尺另一边相同位置放相同数量的

钩码,另一种方法是在右边远处放较少的钩码,在右边近处放较多的钩码。

所放钩码的数量和钩码所在的位置有关,左边钩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右边钩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

注意事项:

1、在学生充分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先汇报有哪些方法,然后重

点研究第二种方法中有什么规律,找到规律后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规律去找平衡,进一步验证规律。

2、如果学生总结不出杠杆尺平衡的公式,只要能定性的总结出来即可(说出或者画出是怎样做的)。

实验4:

磁铁的性质

(第5课有趣的磁铁)

实验材料:

各种形状的磁铁曲别针厚卡纸细线

实验步骤:

1、用一块磁铁来研究,有什么发现?

2、用两块、三块磁铁来研究,又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论:

1、磁铁能吸铁,也能隔着卡纸吸铁,磁铁两极的吸力最强。

2、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

3、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注意事项:

在玩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你的发现。

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如:

玩法

发现

知识链接:

磁铁的保存

1、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2、不要把磁铁放在火上烘烤。

3、不要把磁铁放在强电流附近。

4、小磁铁(如磁针)不能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5、保存条形磁铁时,必须把相邻磁铁的南北极倒置合并在一起,并在两端各加一片软铁。

实验5:

指南针的制作

(第6课指南针)

实验材料:

曲别针摁扣乳胶大头针橡皮泥

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大头针制成针座(针尖向上)

2、磁化曲别针在南极一端做上记号

3、将摁扣用乳胶粘于曲别针中心

4、利用曲别针下的摁扣将磁化的曲别针放于大头针针间调整其重心便制成指南针

注意事项:

不要让针尖伤着手

第二单元太阳与时间

实验6:

探究太阳与影子关系的实验

(第8课太阳和影子)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只手电筒一根铅笔

实验步骤:

1、将铅笔竖直立在桌面上

2、将手电筒平放在桌面上,距离铅笔大约一尺左右,打开手电筒让光束照射在铅笔上,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粉笔将影子描绘下来。

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线轨迹在铅笔的南侧,自东向西移动。

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手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注意停留下来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影子的样子,并随时将影子描绘下来。

4、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

将上面的实验重复几次,可以每次更换铅笔的高度与位置,其他试验方法保持不变。

描绘影子时可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

根据实验,分析影子随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

实验结论:

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

影子与手电筒的光方向相反。

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短,光线较强。

实验说明: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

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都比较长。

早晨与傍晚太阳是斜射地面的,温度相对较低。

中午太阳是直射地面的,温度相对较高。

实验7:

制作沙漏

(第10课制作计时工具)

制作材料:

大小相同的戴盖玻璃瓶两个细沙胶带

制作方法:

1、分别在两个瓶塞的中心个钻一个能让细沙均匀流过的小孔.

2、把甲瓶装满细沙后拧紧,把甲瓶放到乙瓶上,使两小孔相对,细沙可以留到乙瓶中去。

3、看着表每隔一分钟轻轻摇动乙瓶使沙子平铺在瓶内,用笔在瓶外画个记号,标上“1”。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划上“2、3、4”等时间记号。

4、沙子流完后把甲乙两瓶位置换过来,用同样的方法在甲甁外画好时间记号。

5、用胶带将甲乙两瓶的瓶口处连接起来,这样沙瓶计时器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

在开始做练习题、洗衣服的时候,把两个瓶子架好,让沙子流动。

做完练习题,洗完衣服,看一看瓶子就知道用了多长时间。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实验8:

让小灯泡亮起来

(第11课灯泡亮了)

实验目的:

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

电池2节电池夹2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开关1个导线至少4条

实验步骤:

1、观察开关、小灯座、电池夹等实验材料的特点。

2、把电池、开关、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

3、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4、断开开关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如电池)、开关、导线、用电器(如小灯泡)四部分。

注意事项:

1、实验时千万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2、每组至少2节电池才能保证让小灯泡亮起来,因为各种实验器材的电阻太大。

3、两节电池的连接方法要正确:

正极和负极相连。

实验9:

串联电路实验

(第12课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

电池3节电池夹3个小灯泡2个灯座2个

开关1个导线至少6条

实验步骤:

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2、把两个小灯泡依次用导线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3、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小灯泡观察现象

实验10:

并联电路实验

(第12课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

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

电池3节电池夹3个小灯泡2个灯座2个

开关2个导线至少8条

实验步骤:

1、在电路中接入一个小灯泡接通开关,观察现象

2、把两个小灯泡用导线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3、用同样的方法在电路中接入三个或多小灯泡,观察现象

第五单元动物王国

实验11:

蚂蚁触角的实验

(第19课蚂蚁)

实验材料:

蚂蚁纱罩糖木屑剪刀

实验步骤:

捉几只蚂蚁罩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小堆糖和一小堆木屑。

实验现象:

蚂蚁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们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

继续实验:

将蚂蚁的触角剪去,看看它们是否还能区别出那是糖,那是木屑。

实验分析:

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和触觉的作用。

注意事项:

1、要爱惜实验蚂蚁,只取一只剪去触角。

2、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蚂蚁放生。

四年级上册实验

本册教材共五个单元,典型的实验操作有21个,除了实验7“分离叶绿素”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外,其余的均为学生的分组实验。

实验1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第2课:

我们的营养)

【实验材料】碘酒、馒头块、滴管、白纸、酒精灯、小碟子、花生、瘦肉

【实验步骤】

1、把馒头块放在小碟内,用滴管向馒头上滴2---3滴,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馒头变成蓝黑色。

这说明馒头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

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头发的气味。

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

【注意事项】

1、碘酒要稀释一下,如果浓度过大,馒头的颜色会变成黑色。

2、瘦肉要切得薄一点,以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实验2溶解实验

(第4课:

水变咸了)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步骤】

1、在三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约三分之一)。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搅拌时要按照一个方向。

3、搅拌后,静置一会,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会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

沙子在水中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还会沉降下来。

【实验结论】食盐、高锰酸钾会溶解在水中,沙子不会溶解。

【注意事项】

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得微粒,这和粉笔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像高锰酸钾这样的药品,不能直接用手取,应该用药匙量取,为避免化学反应,尽量避免使用金属勺子。

3、玻璃棒的用途:

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

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

实验3怎样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

(第5课:

怎样加快溶解)

【实验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操作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他让学生小组内完成。

(如:

以搅拌实验为例)

【实验材料】①烧杯(同样)/玻璃棒/药匙/大粒砂糖/冷水

②小锤/热水

【实验步骤】

1、在2个烧杯内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冷水。

2、用药匙取同样多的砂糖同时放入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注意观察两个烧杯中砂糖的变化。

【实验现象】

搅拌的烧杯中砂糖溶解的快,不搅拌的烧杯中砂糖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注意事项】

1、要注意对比实验的要求,注意变量的控制。

2、搅拌时要按同一方向搅拌。

实验4净化水的实验:

沉淀

(第7课:

水里有什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浑浊水、药匙。

【实验步骤】

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水,然后静置。

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的快,水清澈透明。

【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但不能全部除去,明矾可以加快沉淀。

【注意事项】加入明矾的量课前教师要试验好,按同一标准分发给各小组。

 

实验5净化水的实验:

过滤

【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