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997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docx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结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自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著名论断后,激发学生主动、快乐、创新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已成了教改的主要内容,陈至立部长指出: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运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主动、快乐、创新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是指:

合理、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动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个选题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

1、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促使学校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体现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指导思想,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基础很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

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通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本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1)教育哲学理论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

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2)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容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课题界定

信息技术:

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呈现、传递、加工、处理的理论和实践。

它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创新能力:

是人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

也是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设计创新,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1、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化。

2、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个性。

3、优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题、探索创新的氛围和时间。

三、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织负责制课题,关验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2)加强师资培训,对实验教师的培训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个人自学与集体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科研水平,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内容有指导性,效果有显著性。

(3)加强对实验的全程管理,坚持课题组集体备课,研制教学软件,设计训练方案,负责检测人员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适时地、有计划地检测。

(4)加强对实验班的横向交流,通过互听互评等形式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研究工作。

(5)每月一次专题实验研讨活动,谈经验、述体会,共同进步。

(6)课题组负责搜集实验课例、教案、随想、论文、个案分析和自制的软件等实验资料。

四、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探究教学策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

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1)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

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

(2)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

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

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

比如,《可爱的草塘》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组从资源网中查到的《北大荒的环保危机》一文得到启发,提出《开发北大荒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能否用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说明其观点”这一有创意的作业。

同学们再次上网查找依据,写出了一篇篇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观点鲜明的调查报告。

以下是一篇《我心目中的北大荒》的结束语:

“北大荒四次大规模的垦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退耕还荒势在必行!

” 

b、提供探究工具。

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共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3)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组织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

如去年端午节前,开展《走进端午节》主题研究活动,要求分组研究端午节的来历或传说、收集端午节的诗词或歌曲、创作一首庆端午的儿歌或拍摄一段人们庆祝端午节的场面、你有什么建议等形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满足创新欲望

我校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雏鹰起飞》、《校园新闻》这些栏目针对性、真实性、参与性强,同学们看得见,也学得会,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露一手,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个性才能在表现中得到张扬。

在课题实验中,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或实物投影或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网上等方式或将自己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向老师或同学展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有效地整合,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环境,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

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如在实验班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与本文有关的文本、图片、影片等并加以下载,制作了多媒体网络课件。

在授课时,教师课前点击主页,播放圆明园优美景色,并导入:

“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圆明园的景观图,你们觉得这个景观美吗?

其实圆明园不仅景观优美,而且建筑奇特。

珍存许多奇珍异宝,但就这样的园林之宝,竟被毁灭了。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问题探究。

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

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

⑶交流验证。

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

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⑷总结深化。

一是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的素质只有通过各种活动,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才能内化到个体素质中。

在总结深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应用多媒体网络,设计多样化交互式的变式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水平,选择练习内容和进度,可以改变过去多种层次的学生要求整齐划一的弊端,不仅检测了学习效果,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成就感。

如实验教师所上语文《江雪》一课,当课接近尾声时,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在网上描绘自己眼中的雪,给学生留下创新发展的空间,并将作品发给教师,以便下节课进行赏析评价。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想象、探索、创造的能力。

3、探究学生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学生发展性评价,主要是指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即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依据课程标准,从“情感与态度”、“合作与交流”、“实践能力”、“创新与思维”、“学习方法”、“自我表现”等非学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即做到分项考核与综合考核评定相结合,考评与活动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期末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性,即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评价的主人;评价手段综合性,即采取“客观测验”、“问题情境测试”、“行为观察记录”、“进步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手段评价学生,较好地克服了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评价结果等级式,即在评价手册中不在填写分数,而是依据考试分数,分A、B、C、D四个等级填入其中,其分数和等级均不得在班上公布,从而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五、研究的成效和成果

(一)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1、学习兴趣普遍增强,学习方式明显转变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常常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与同学之间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虽说他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出现一些假想,但他们能为自己的假想做进一步探索,这充分地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丰富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修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及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接触、感觉和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整合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在网络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使他们逐步掌握获取、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了检测,下面是五年级500名同学检测结果统计:

检测内容

成绩统计(人)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

482

10

8

运用计算机提高学习效率,收集学习资料

468

20

12

能在网上论坛上交流经验,与他人合作创作作品(如电子邮件)

419

31

50

能初步评价网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优缺点

452

28

20

从统计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网络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分辨出网络对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与不足。

3、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坚持以普及为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小组、电脑打字小组、电脑绘画小组、电子小报制作小组、网上阅读小组等,并在四、五年级开展“信息及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社会调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和创造的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水平,并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还使学生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略举数例:

例1:

在2007年市举办的学生电脑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陈阳设计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尹少启设计的“我快乐的校园生活”荣获市三等奖,张晴的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荣获县三等奖;

例2:

在2007、2008年邯郸市演讲大赛中,我校五(6)班学生张晴两次获优秀奖;在2006年县春节联欢晚会上,我校精心编排的课本剧《小壁虎借尾巴》给魏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5月,学校艺术团在县宣传部举办的“周末大舞台——梨乡风采”夏季公园晚会中,大型课本剧《赤壁之战》,赢得了与会领导及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

(二)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1、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高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水平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通过此次研究,提高了研究者各方面的素质。

学校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开发应用培训,或聘请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验工作。

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使7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60%的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活动,40%的教师能够独自或合作开发教学软件,40%的教师达到了四会:

会使用和制作教学软件,会上网,会电子备课,会网上答疑。

同时,我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开放日制度,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开放日活动,供校内外教师交流学习,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教”,更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往复中学习,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

3、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6年以来,参加邯郸市各项讲课比赛中,先后有10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有10余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县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

近年来,先后有11人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三)构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把信息技术深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这一课题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两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块。

” 

(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整体形象。

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建成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学籍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入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带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邯郸市现代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邯郸市电教先进单位”、“邯郸市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示范学校”等。

六、几点认识:

回顾两年多的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

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

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

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以它的形象性、直观性、交互性等毋庸置疑的优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反客为主,辅助成主角

少数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信息技术唱起了课堂的主角。

这种反客为主的倾向直接导致了由传统教学的“人灌”向现代教学的“机灌”的转型。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生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话”,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它的作用始终是“辅助”——辅助于教师的教,辅助于学生的“学”。

许多精彩的课堂并非仅靠“多媒体”所能演绎的。

相反,多媒体教学预设成分过强的特点往往使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出现偏离;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怎样学,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教师关注的是所做课件的每个程序是否顺利演示完了。

在课堂中的确出现了一些精彩场面,教师却只注重了演示预定的程序或炫耀课件的精美独特,而放弃了学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思维,没能将精彩放大,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人的存在,信息技术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2)、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体验

我们在少数课堂上常可以看到,学生和听课教师为一些制作精美、演示到位的多媒体课件所吸引了,教师轻点鼠标,学生注目观看,学生无须动手,一些过程就轻松走完了。

学生看了一遍,印象不深,更违背了儿童的认识规律。

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既能让学生信服,又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七、研究设想

根据我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入研究,并参照其它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基础》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应用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周俊:

“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发展”——《课堂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2008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