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41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docx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情况论文

总体评价中国自然环境

摘要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利用情况的分析,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特征和开发给出了总体评价。

Basedonthenaturalresourcesquantity,quality,distributionandutilizationanalysis,toourcountryofthenatural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anddevelopmenttheoverallevaluationisgiven.

关键字资源结构质量分布利用

0引言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理位置优越。

地域广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多种物种生存的条件。

周边面临的国家众多,市场广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可选择对象很多。

面海靠陆,陆地经济海洋经济同时并举,可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1自然资源分析

(1)地形地貌特征及评价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

①地形多种多样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由于我国气候多样,山区形成天然的屏障。

又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受限。

山地多且高,对林业、畜牧业有限制,坡大土薄,易造成水土流失。

山区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土地灾害的发生。

③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的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对中国东南半壁的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都十分有利。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阶梯开发,但不利于航运。

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移至或滞留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下游同时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增加了我国季风区的旱涝灾害。

(2)气象气候特征及评价

①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②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

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

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③大陆性气候强

影响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高纬度,气温年较差大。

表现在: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季节分配悬殊,年降水变率大。

④气候的稳定性差

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复杂多样的气候,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山地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我国气候年际间变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因素。

(3)水资源特征及评价

①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地均占有量少

人多水少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容易形成春旱夏涝。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很不均衡,与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人口占47%、耕地占65%、GDP占45%,但水资源仅占19%。

③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

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④水资源污染严重

河流、湖泊、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大部分地区河流天然水质相当好,矿化度低、硬度比较低。

但人为污染水源、恶化水质情况严重。

⑤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经营粗放,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使本已感到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短缺。

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⑥地下水利用不合理

地下水超采,已引起地面沉降,出现大型漏斗,破坏地面建筑。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淡水咸化,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生产环境。

⑦供水不足,城市严重缺水

我国现有城市600多座,缺水的就有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110多座。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情况严重。

(4)土地资源特征及评价

①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

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②土地类型多样,耕地少

我国自然环境错综复杂,各地热量、降水条件互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这为我国多样化利用土地资源,农林牧副渔及其他各项生产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

山地多、平地少。

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③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土地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分布很不平衡。

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的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会有明显

④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不完善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和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还有由于耕种不当、土地污染及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地力下降。

(5)矿产资源特征及评价

①矿产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样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

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

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②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

例如:

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

大矿的相对集中,有利于集中进行大规模开发,为建立全国性的矿产基地,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前提。

但也产生诸如北煤南调、南磷北调等大宗矿产物资的长途调运等问题,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

广泛分布、小矿分散,则有利于地方就近开采,可为发展地区性生产提供近便的原料、燃料来源,弥补一部分大矿过分集中所带来的某些不足。

③矿产资源质量不高

地质情况复杂,伴生共生矿床较多,往往多种矿物混合在一起。

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

(三大伴生矿:

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一矿变多矿,经济价值大。

分选难度大,回收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环境。

④重要矿产和稀缺矿产储量低

有许多矿种含杂质多、品位低,给开采运输、分选冶炼带来不少困难。

对于一些重要矿种,储量较少,需赖进口,

⑤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⑥矿产资源地域组合多样

(6)海洋资源特征及评价

①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就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我国近还是太平洋生物生产力的高值区域,拥有海洋生物资源种类2万种以上,渔业资源丰富,有150多种重要经济鱼类,其他水产品和宝贵药材储量大。

海洋矿产资源方面,我国海岸线漫长,多淤泥质海岸,滩地广阔,地势平坦,有利于提取海盐。

我国大陆架前海区域沉积有多种金属矿物,还储藏着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

海洋动力方面,我国漫长的海岸曲折多湾,潮差较大,潮汐能蕴藏量可观,其他如海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也较大。

②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浅海区

我国海洋资源大部分分布在浅海区域,便于进行海上捕捞和养殖作业,对于海洋能和海底油气的开发利用来说能减少海上作业难度、降低成本。

③我国海洋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海洋资源地区分布遍及各个海区,但以东海和南海分布更为集中。

由于我国陆地的石油、煤炭资源分布偏集中于北部和西北部,水能资源多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而我国工业等主要产业经济活动和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区域,却严重缺少能源资源,这同海洋能源的地区分布恰恰呈现出反相关的明显趋势。

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分布格局,极大地弥补了陆地资源分布上的缺陷。

大力开发利用我国海洋资源,对经济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地区持续、稳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④面积广阔,空间资源丰富

海洋空间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滩涂开发、海水制盐、养殖、建设海港,发展海上交通、通讯、贸易、旅游、采矿

⑤资源形势严峻

渔业捕捞过度,珍稀海洋生物濒危,海水养殖管理不善。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入海,河口、港湾和海水养殖密集区近岸水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7)生物资源特征及评价:

在我国,某些从地质时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袭下来的因素,在现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远没有欧洲、北美同纬度地区那样广泛、强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响较少,所以生物种属(包括特有种属)特别繁多,地理成分复杂,分布亦比较混杂。

①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

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

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

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

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

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

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区现代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

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

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

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②植被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小

植被覆盖率总量相对可观,但人均、地均占有量少。

我国林业生产力较低,又由于我国林业经营水平较低,多年来重采轻育,导致林木的蓄积量小。

③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把森林资源只是当做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来经营,没按照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和和森林功能进行分类经营,以利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④植物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植被覆盖率却低下,资源空间分布如此不均,显然是同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对植物资源的需求很不适应的。

⑤植物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严重

我国部分地区利用植物资源不合理,乱砍滥伐,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天然草场的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场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场沙化和碱化面积增加;草场载畜量越不来越少,一些地区已达到饱和状态。

⑥动物资源丰富多样,珍稀动物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

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

(8)生态环境特征及评价

①人类活动改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人类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

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②人地关系复杂

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

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

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

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

③生态问题严重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中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与此同时,人为等因素造成耕地减少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此外,由于一些地区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2自然环境总体评价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在资源总量上,我国并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显得很少。

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耕地为30%,森林为4%,草地为32%,许多矿产资源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资源分布与经济区域结构不匹配。

例如,水资源的83%集中在占全国耕地38%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而黄、淮、海、辽河等流域,耕地占42%,水资源却仅有9%。

矿产资源的80%分布于西北部,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而工业却集中在东部沿海,能源消费集中于东南部。

自然资源的缺口日趋增大。

全国缺水城市有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

地表水的不足又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中国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900亿m3,其中60%分布在北方,过度开采造成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

山东省年缺水100~160亿m3。

人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资源质量有地区差异,地区资源的承载能力差异明显,资源的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资源丰富度高的地区与产业丰富度高的地区并不一致,存在区域二元结构。

资源分布既广泛有集中,有许多的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如我国西南地区,同时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开发利用需消耗能源的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矿产,对开发利用十分有利。

不过区域二元结构的存在,会加重交通运输的负担,提高成本,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资源利用不太合理,资源的重用性不高,资源结构利用不合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大。

我国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缓了自然景观的演变过程,强烈地改变着自然面貌。

开垦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泽,圩湖筑垸,围海造田,修塘筑堰,开河修渠,我们开拓了十多亿亩耕地,培育了许多作物和牲畜品种,建成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

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生产,改造山河,使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黄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水库、分洪、滞洪和水利枢纽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发电、运输等多方面的综合水利效益。

营建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与海防林,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使祖国的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历史上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人为因素也直接关联。

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与洪水泛滥,造成华北平原的旱、涝、盐、碱、风沙的危害。

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科尔沁等地沙丘的出现,也是人类活动破坏草原使草场退化,风沙漫延的结果。

不合理的砍伐,过度的捕猎,使森林资源、野生动物大为减少,甚至绝迹。

二三百年前祁连山“野牛出饮,数以千计”的情景,已不复见。

大兴安岭的黑貂、麋鹿也已绝迹。

我国林木种类丰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i贴吧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豆瓣

∙MSN

对我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