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823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共计9课时)

单元主题

我国的世界遗产。

教学容

教材第81页至98页,包括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以及略读课文《兵马俑》和语文园地五。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规书写生字。

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培养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长城、颐和园和兵马俑有些了解,但更深入的东西尤其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更是知知甚少。

除教学3篇课文外,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措施

1.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冶情感受到熏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2.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准备

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录音机、词语卡片、课件等。

课时安排

《长城》、《颐和园》各2课时,略读课文《兵马俑》1课时,语文园地五4课时。

共计9课时。

17 长城

教学容:

教材第82——86页。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学习目标:

1.认识“崇、峻”等8个生字,会规书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愿意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容,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城认知较少,又略有所知,在此基础上易于激起探究的欲望。

所以,关于长城的构造、功能部分(第二段)采用图文对照自学,然后与同学交流的方式学习,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第三段中作者的联想是有关长城修筑的容,采用阅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品词品句,强化朗读感悟,兼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深入理解“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关于长城,有很多的知识资料和故事传说,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相关资料的查找与筛选能力,所以学习课文前要指导学生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容。

(1)结合课文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2)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教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识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课前三分钟:

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小组最感兴趣的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

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应给与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

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

教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

【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表现自己,给学生提供一次交流与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词语过关,引入识字。

课件出示本节课重点词语及加拼音的难读字。

(1)识:

如易读错字:

“峻”不能读成jìn,“峪”不能读成yǔ,“屯”不能读成tǔn;能巧识字:

“嘉”用形声法,“瞭”可用意合法组成“瞭望”来识记等。

教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2)写:

教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得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进一步掌握生字的读音。

教师指导难写的字,把字写美观。

三、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设计意图:

充分让学生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同学们,到过长城吗?

想不想去看看?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先去领略一下长城的风光。

(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风光图,同时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

2.同学们,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长城,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呢?

  

3.是啊!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

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许多中外游客游览了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多媒体显示: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同学们,这是三位游客到了长城之后的感慨,你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是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

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老师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呢?

让我们打开课文,细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音乐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名人的话使学生对长城由开始就肃然起敬,增强学习效果。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看第一幅图:

  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看第二幅图:

  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容的方法。

  3.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4.讨论: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

三、品味长城。

1.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知识点练习:

仿写比喻句。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3.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指导学生充分读书,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倾动长城。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的流露,学生很自然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五、赞美长城。

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

长城,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课件出示如织的中外游人登八达岭长城的情景),她永远是我们炎皇子的骄傲。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最想写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六、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

2.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2.小练笔:

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去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再次让把课文推向更宽的视野,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并能联系生活实际。

板书设计:

远望长龙一万三千多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联想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反思:

本节课我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

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18颐和园

教学容

教材第87至90页。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述。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丽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农村孩子去过听过都较少,切身的感悟和体验没有,那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学习课文叙述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突破: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

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学生:

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数:

3

课前三分钟:

选择家乡熟悉的一景物尽量有条理的进行介绍。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

在我国首都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那里有令人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3.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

同学们有信心吗?

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设计意图】在导入这一环节里,我借助图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富有诗意的导语、具有感召力的过渡语,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有的学生看了图片说:

“我真想现在就到颐和园去游览一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提示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a、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读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或请教老师、同学。

b、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读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机正音,写“殿、廊、栽”等字,学生练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自读课文的时间,独立识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三、默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默读课文:

作者按游览顺序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处美景?

板书:

长廊、万寿山、湖

2.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说一说)

过渡:

让作者做我们的导游,带我们去细细玩赏。

【设计意图】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另外,让作者做导游,使学生更快地和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进入课文美好的情景。

四、小结练习。

作业:

1、练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布置一定的作业,巩固本课的知识。

第二课时课时数:

4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容,知道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美丽的颐和园?

二、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1.感受长廊的特点:

  过渡:

  作者先带我们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长廊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出示图片)

  

(1)指名读文(第二段):

   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感受并板书:

  长、美

(3)体会长廊的长:

通过图片理解“横鐧”的意思。

  ①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②齐读感受后交流:

  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

  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③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深化感受)

  小结:

  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

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老师引读:

  长廊真长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5)感受长廊的美:

①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指名。

  ②学生交流,重点理解:

  五彩的画:

  出示这些画,谁来说说这些画怎么样?

有的……有的……有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借助像象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和作者及课文融为一体,使他们受到美的熏,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学生对长廊的相关容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

  小结: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④你还可以从有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廊的美呢?

学生交流: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那一种又开了。

”(鲜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风景宜人)

  ⑤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长廊的美!

引读:

  课件出示:

  长廊真美呀!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使人神清气爽。

⑥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

  ⑦指导感情朗读:

  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真让人醉呀!

请大家带着对长廊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⑧小结: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着五彩的画,是画的世界,花的海洋,难怪这里这么有名。

  2.感受万寿山的美景:

  过渡:

  走完长廊,作者又带我们来到什么地方?

  (万寿山脚下)

  

(1)指名读第三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

  板书:

  佛香阁、排运殿

  

(2)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相机点播:

  抓住造型特点,突出其高大和美丽。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3)放录像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4)师激情总结:

  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

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

  (5)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6)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①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划出表示颜色的词。

  “正前方,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②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交流说理由。

   (大半、隐隐约约等)

  ③重点品读赏析:

  A、出示句子:

  “正前方,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B、读句子:

相互交流谈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湖静和绿的特点的。

  学生交流体会:

  这句对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

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

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湖的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C、四人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D、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a、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

  b、文中说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湖绿得像一块碧玉。

我们都知道,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c、湖的面积很大,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又深(网上查阅的资料),作者又是从远处观赏湖,所以用“滑”字更能体现湖的静态之美。

E、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湖梦幻般的仙境。

模仿造句,用两个比喻句写湖。

  3.感受湖(近处)的美景:

  

(1)自由读第5自然段:

在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2)学生交流:

  长长的提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①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感情朗读,谈感受,体会十七孔桥“三多”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

  (4)远处的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近处的湖又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给大家介绍湖呢?

(5)导游员介绍湖。

【设计意图】精读感悟,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并进行自主交流、感情朗读,使他们在对词句的咀嚼中,在感情朗读中,在图片、录像的运用中,在“解说员”、“小导游”的引领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升华了感情。

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颐和园和祖国语言的美,也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方法指导。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其实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大家有机会亲自到颐和园尽情游览,细细玩赏。

  五、语言积累。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激趣:

  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作者的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如果同学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该多好呀!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赶快行动吧!

2.展示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

本课教学正是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赏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六、作业超市。

  1.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

  2.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颐和园中最有特色的一两处风景。

  3.按一定的顺序,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