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6119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 文言固定 句式 届.docx

高中文言固定句式届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表反问语气。

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助词。

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

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表感叹语气。

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焉哉”相当于“吧”。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何其”应用比较广泛,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等,相当于“是那样的…”,目前课文中未见此例。

5.表强调语气。

常见的有“已矣”“而已”“而已矣”“焉耳矣”等,用在句末,都相当于“…罢了”。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周《逍遥游》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庄周《逍遥游》

④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

二、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

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

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

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

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三、表示某种关联的固定句式。

这类固定句式相当于文言文中的关联词语,常常起到关联作用,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虚词连用,只有在翻译时,才显出其作为关联词语的固定意义。

1.表并列关系。

这类固定句式容易判断,跟现代汉语的表并列的关联词语相似,如“载…载…”“且…且…”等,通常翻译为“一边…一边”或“又…又”等。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诗经·采薇》

2.表因果关系。

常见有“所以”“是以”“是故”“以故”等。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是以”也就是“以是”,是一种宾语前置的用法,相当于“因此”。

“以”表原因,“是”就是“这”。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韩愈《师说》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是故”相当于“因此”。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

3.表假设关系。

常见“虽然”“然则”等。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苏洵《六国论》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可以视为“然”相当于“这样”,“则”相当于“那么”。

四、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

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

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2.“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

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第二种用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册没有涉及,就不再列序。

(荷锄叟整理)2011-4-22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

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

“、“怎么……呢?

“例: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石钟山记》)

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例: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季氏》)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

宋何罪之有?

(《墨子?

公输》)

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

陈涉世家》)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

例:

①“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

“长者也。

”(《史记•张释之列传》)译: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

”皇上说:

“忠厚长者。

”②因问明帝:

“长安何如日远?

”(《世说新语•夙愿》)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

”或“难道不……吗?

例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列子•汤问》)

3、“何(奚)以……为?

”“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哉(也)”的意思是“为什么呢?

”、“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石钟山记》)

4、“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怎么……呢?

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①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柳宗元《封建论》)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

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

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其妻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

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

例: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

例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

(《晋书•周浚传》)

(七)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

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

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

(《促织》)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

无乃尔是过与?

2.庸……乎,译为“哪……呢?

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

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九)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

例如: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亭》)

2、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

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有所以、无所以)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十)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译为“因此,所以”。

例: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

(《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例: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例如: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因遂”,相当于“于是”。

例如: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

”因遂自刎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

例: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

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

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例: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二)

古代汉语里,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

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

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

“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

“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

“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

“何其、何……之、何等”等;

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

“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

“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三)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高考考查内容之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该考点的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五个方面,自1999年高考专门设立了题目,所有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句式的考试题目中,较难把握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且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从近三年高考来看,有逐年加强的趋势。

固定句式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六种:

一.表陈述语气的固定格式

常见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1.以为,以……为。

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上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所以。

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所以”表示原因时,译为“……的缘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的时,译为“用来……的(方法)”。

3.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如:

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二、表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

常见的有:

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1.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

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在句中,这些词一般表示询问人、物、事情怎么样或询问做法、打算怎么样,基本上都译为“怎么样”。

2.如……何。

如: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在句中,“如……何”翻译为“对……怎么样”。

3.何所。

如: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在句中,“何所”一般译为“所……者为何”。

4.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此外还有奈何(怎么办)、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三、表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

固定的常有:

何……之有?

、不……乎?

不亦……乎?

、何以……为?

恶用……为、

奚以……为?

1.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