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8629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上教参:

古代诗歌五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3.《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西江月》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

“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

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5.《天净沙秋思》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

“断肠人在天涯。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古人说:

“凡景语,皆情语。

”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二、问题研究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九年级阶段,恐怕是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

这种熏陶,跟一~六年级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读古代诗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对个别诗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随着产生了。

下面就培养感悟能力的问题谈几点意见:

1.要使学生了解诗中的基本情境。

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

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

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

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就要告诉学生: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没有这样宏伟的抱负,没有这样阔大的胸襟,他怎能写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句呢?

(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3.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理解诗句。

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无妨让学生在理解诗人本意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联想,要相信学生中总会有说得好一些的。

联想,也是有感悟的一种表现。

有联想,才能把诗读“活”。

4.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这三者不一定每首诗都有,但只要有就不能放过,因为它们确实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感悟的先导。

课文所选五首诗中,《西江月》最富情趣,可参看“教学建议”中所附该篇的教案,此处分析从略。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

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说明

一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

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

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

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二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

下面是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句写初春)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前两首共用一课时;后三首共用一课时(如果有困难,《天净沙秋思》可以用略读方式处理或改为课外自读,但课上一定要先背下来)。

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果班上有读得较好的,到最后也可以试作表情诵读。

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

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的艺术风格。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四、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不另作介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五、教案示例:

《西江月》教案(张必锟)

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天气有变化:

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说丰年”的是谁?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

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词人用的是倒语。

)为什么要用倒语?

(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

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

这首词也是如此:

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

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有些括号里的话是提示性的,并非预设答案。

有关资料

一、译诗示例(张必锟)

1.《观沧海》

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淼,

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

最先跃入眼帘。

山岛上──

百草丰美,

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

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

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

不尽的洪波巨澜!

太阳和月亮,

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

小小弹丸;

天上的银河啊,

星光璀璨,

它们也都出生于

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观赏大海,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

2.《次北固山下》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选自《初中古诗文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

其诗流传不多。

《河岳英灵集》称:

“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

南宋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常用白描,语言清丽。

有《漱玉词》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三、关于《观沧海》一诗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

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

“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

“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

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

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

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

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

“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

“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

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4.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

“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

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5.《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

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

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