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323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docx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1、《申报》

是上海第二份商业报纸。

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编辑权交由蒋芷湘、钱昕伯等人,是外国人创办报纸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刊。

《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最早使用电报、发布号外以保证时效性。

内容上,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注重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1876年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业务上,出版其他期刊、书籍。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开始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为上海私营报纸树立一面爱国旗帜,也为《申报》强化自身形象走向报业巅峰时代奠定基础。

1949年停刊。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2、史量才

新闻事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政治上保守。

史量才构想报业托拉斯在国民党当局压迫下破败,史量才邀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人参加《申报》,共商革新。

1931年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认清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的爱国热情,开始在《申报》上刊登抗日救国主张,抨击蒋介石独裁路线,以《自由谈》最为突出。

这种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国民党的控制,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枪击身亡。

3、《万国公报》

新闻史上出现过两份《万国公报》。

第一份是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在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改名后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1907年林乐知逝世而停刊。

第二份是维新派于1895年创办,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由康有为筹资,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后强学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外纪闻》,1896年被迫停刊。

4、梁启超

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清末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

1895年主编《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停刊后又主持《时务报》,大力宣传变法。

将《时务报》创办成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戊戌政变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回国主编《大中华》、《庸言》等杂志,晚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5、报章文体

指出现在报刊上、异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问题。

这种文体率先在王韬《循环日报》上被使用。

由于中国社会面临大变革,旧文体无法表达维新派要求变革激情与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报章文体应运而生。

特点是: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感情充沛、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夹有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文体由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运用的最好,又称为新民文体、时务文体。

6、王韬

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曾参加《六合丛谈》编辑工作,1862年流往香港主编《近事编录》。

1870年在对西方社会进行考察后回国与友人集资筹建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主持笔政十年并发表大量评论,成为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体称为“报章文体”,对维新派影响较大。

同时王韬提出了一系列办报理论,代表了维新变法报刊理论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基石。

7、《循环日报》

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笔,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成为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对当时文坛与后期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1884年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循环日报》思想渐趋保守,1959年停刊。

8、《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创办,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也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

内容包括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评等,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维新派变法主张。

1898年因为改名而终止

 

9、《清议报》

1898年在日本横滨由梁启超创办的旬刊,是戊戌政变后保皇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

内容上,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

1901年因失火停刊。

10、《新民丛报》

1902年在日本横滨由梁启超创办的半月刊,效仿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是改良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

1903年之前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等各方面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1094年起思想倾向转变,反对共和,诋毁革命的内容增加。

1907年停刊。

11、《民报》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时事性政论月刊,是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在《民报》的创刊号上,孙中山第一次将革命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报》的办报宗旨就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906年开始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1908年被迫休刊,1909年短暂复刊,1910年停刊。

12、新记《大公报》

1902年在天津由满族人英华,早期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后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制,重视言论。

曾一度亲法、亲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较大一家日报并创办至今。

13、张季鸾(3)

近代报刊政论家。

1911年担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出任孙中山秘书,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在办报实践中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主张。

张季鸾的新闻通讯注意时效性、预见性,注重逻辑性,走向通俗性,标榜公正性。

是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14、四不主义

即由张季鸾提出刊登在新记《大公报》办报方针,内容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思想体现。

不党指原则上等视各党。

不私指报纸为公共喉舌,并无私图。

不卖即不以言论作为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的金钱补助,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资。

不盲指“不随声附和,不抨诋激烈,不昧于事实”。

四不方针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追求,表现出一种公正客观的取向。

15、文人论政

指在新记《大公报》时期,吴鼎昌、张季鸾和胡政之等人办报的目的是以报纸为言论平台,意在影响政治、改良社会。

这种办报于政的方式被称作“文人论政”,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三种模式”的最佳选择。

新记《大公报》时期,《大公报》的报人以“言论报国”自期,主要依靠言论发挥《大公报》的影响力,以“文人论政”的方式关注国家利益和民生疾苦。

16、“苏报案”(了解过程)

是一起清政府为打击革命党言论制造的一桩事件。

《苏报》于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1903年由章太炎担任主笔,公开鼓吹革命,6月30号,清政府下令抓捕陈范、章太炎、邹容,7月7日查封《苏报》。

17、“大江报案”(了解过程)

《大江报》,其前身是《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在武汉创刊,为革命文学社的机关报,詹大悲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

《大江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的疾苦,维护士兵利益,因而被士兵们是为自己的喉舌,不少士兵还受《大江报》的影响而参加革命派组织。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撰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言辞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8月1日,鄂都瑞徵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派军警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后自动投案,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两人各服刑18个月,史称“大江报案”。

18、“暂行报律”

1912年南京政府内务部制定了《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后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19、“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至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成为“癸丑报灾”。

20、黄远生

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与徐彬彬、刘少少并称“民国报界三杰”,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编辑过《庸言》杂志,担任《时报》、《申报》等多家报纸的特约记者。

在新闻业务上,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他的新闻通讯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二是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三是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四是通俗自然,不拘一格。

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

31岁时在旧金山被刺杀。

21、邵飘萍

民国初期新闻记者,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1912年在杭州与杭辛斋《汉民日报》主编,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

1919年流往日本为《朝日新闻》工作。

邵飘萍以采访著称,常能采访到独家新闻。

在工作中广泛交友,随机应变,掌握心理,把握战机,获得“府院之争”、“金佛朗案”等新闻。

同时参与北大新闻研究学会,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成为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1926年遇害。

 

22、新闻编译社

由邵飘萍于1916年创办于背景,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力的通讯社,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只供给北京各报纸,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23、胡政之

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

1915年任《大共和报》驻京特派记者。

1916年,胡政之受聘为《大公报》经理兼任总编辑,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新记公司《大公报》任经理兼副总编缉,成为报界名人。

24、国闻通讯社

由胡政之与1921年创办与上海,胡政之参与筹办并担任主编,曾先后在背景、汉口猞猁分社,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

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发稿,以详细事实为主,不加议论。

国外与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随时议评。

为了解决通讯社只能发新闻稿不能发表言论的不足,胡政之又于1924年创办《国闻杂志》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

25、《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由陈独秀创办,是五四运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其创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经历了民主主义刊物阶段、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和无产阶级报刊这三个阶段。

后期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报,后来成为党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在思想和干部上为中共的建立做了积极准备。

26、北大新闻研究学会

(2)

于1918年成立,这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其宗旨为“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由蔡元培兼任会长,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与邵飘萍为专任导师。

出版《新闻周刊》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刊物。

北大新闻研究学会也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新闻教育事业的起步。

该研究学会的活动持续到1920年,

27、《每周评论》

1918年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这份报纸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报道评述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事实是该报宣传重点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对五四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及时评论,并给予支持与引导。

正是《每周评论》,把这场伟大群众爱国运动第一次成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每周评论》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李大钊撰稿,鲜明宣传反帝反封建,倾向社会主义。

第26期起由胡适接编,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1919年8月31日,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禁,总第37期。

28、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即北京《晨报》副刊、北京《京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四大副刊各有特点,大力宣扬民主、科学、宣传社会主义,强调文学娱乐性,介绍新闻学,注重知识性,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我国报纸副刊的创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9、《湘江评论》

1919年7月在长沙创刊,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任主编,被李大钊誉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该刊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为之撰写近40篇政论,其中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反映了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

该刊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后被湖南军阀所查封。

30、《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以评论为重点,宣传宗旨是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这一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正确主张。

该报还以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

广大读者称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他是“全国的学生会报之冠”

31、邹韬奋

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家和政治家,1926年任《生活》主编,从此开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创办《生活》周刊、上海《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与香港《大众生活》。

在1933年到1936年考察各国新闻事业,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

邹韬奋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是想,毛泽东将他的办报思想与实践经验概括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2、韬奋精神

即邹韬奋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概括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邹韬奋主张: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把有益与有趣结合起来,寓教于乐;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32、韬奋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是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

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旨在鼓励中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绩双馨,人品、文品都好。

采取组织推选参评的办法

33、范长江

我国著名记者。

1934年首次以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发稿并担任该报特派通讯员。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

历时10个月,为《大公报》采写数十篇通讯。

1936年,他将这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4、范长江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和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的优秀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

1991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

设这项奖是为了表彰和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我国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同志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要求参评者德才兼备,人品、文品俱佳。

并对参评者的综合业务成果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社会反映各项进行综合考查和评选。

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记者工作10年以上,在评选年度内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中青年专职记者,均可参加评选。

35、《中国的西北角》

(2)

由范长江撰写的通讯报道集,共五篇六十四节。

所记全程起于四川成都,止于绥远包头。

沿途叙事反映了反动统治的黑暗,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的危机,还首次公开报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情况。

全书由一系列通讯集结而成,使书中描写客观真实见解独到,分析透彻。

36、戈公振

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史学家、记者、新闻教育家。

1914年在《时报》从校对、助理编辑、编辑一直做到总编辑,为报纸业务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

1928年担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3月起旅居苏联,为国内报刊撰写了大量介绍苏联建设情况的通讯报道,后辑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出版。

1935年8月应邹韬奋之邀,回国参加《生活日报》筹备工作,同年病逝。

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戈公振也致力于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

其中犹以《中国报学史》享誉学界。

37、徐宝璜

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

191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北京《晨报》编辑。

1918年与蔡元培发起北大新闻学研究学会,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知识,指导新闻编辑的练习。

他所著《新闻学》一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当时的新闻界称徐宝璜为“新闻学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38、斯诺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曾报道“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

1936年,他进入陕北采访,在多家外国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1937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西行漫记》)。

他对陕北地区所作的新闻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工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

斯诺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

39、《西行漫记》

是美国记者斯诺有关陕北革命根据地报道的不朽名著。

斯诺于1936年7月抵达陕北,并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广泛采访,会见毛、周等中共领导人,又到甘肃、宁夏采访彭德怀等军队领导。

斯诺的陕北通讯和大量照片在许多英文报刊上发表,在此基础上,斯诺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即西行漫记。

该书焦躁工卡你了中共的革命斗争以及领导人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其报告文学制作的艺术手法上邪成为了同类作品的典范。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40、开天窗

指报刊编辑对政府新闻检查的一种抗议形式,有些新闻或言论在即将发表时,被翻动政府新闻检察机关禁止刊出,报刊编者为此在版面上留下成块空白,排上“被检”,其空白形似窗洞,故称为“开天窗”,以示抗议。

我国开天窗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下,常出现开天窗事件,揭露国民党的真实面目,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决心的斗志。

41、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7年11月在上海沦陷前夕成立。

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后成立武汉分会。

“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42、反“客里空”运动

即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

目的是为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捍卫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界普遍展开的反对“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是实现向,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也存在这“左”的错误。

4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讲话

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后发表的重要讲话,即《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

“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

“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44、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也是新华社的前身。

自诞生起,它发挥着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喉舌作用,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1934年红中社随红军长征,1937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开始用新华社的名义播发新闻。

45、九一记者节

1931年日本帝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1934年,杭州市记者公会提倡将9月1日定为记者节。

此后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每年9月1日都要开展纪念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新闻工作者同全体劳动人民一起纪念五一劳动节,9月1日不再举行活动。

2000年国务院正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而台湾新闻界仍以9月1日作为记者的节日。

46、四级办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制定了:

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极办台转变。

目前已经建立的电视台中,90%以上是市、县两级开办的。

“四级”办电视的反震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制作、重复播出等问题。

47、威尼斯手抄小报

15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威尼斯,是资产阶级报纸的雏形。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人和手工业主十分关心自己的商品销路,需要了解各地动态,有人就替他们打听物价变动、船期和沿途情况以换取一定报酬。

当需要相同信息的人多了,打听消息的人就手抄同样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者,这就是手抄小报。

48、古登堡

古登堡是德国工匠,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者。

15世纪40年代,的锅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年古登堡运用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标志着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49、《泰晤士报》

1785年在伦敦创刊由沃尔特创办,是英国资产阶级非政党报刊的主要代表。

在经营上,割断和政府的联系,充分自立。

报道上,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有独家新闻。

言论上,标榜独立。

技术上,采用新技术。

《泰晤士报》无明确的政党背景,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

《泰晤士报》是在报业独立化的趋势下创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