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931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docx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一、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4;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6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5;大汶口文化是父系社会,距今四五千年,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6;炎帝是传说中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称为神农氏。

黄帝造车创历法。

炎帝和黄帝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7;尧、舜、禹时代有禅让制。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制九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叫桀。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此后,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商代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P24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青铜器的精品是四羊方尊。

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西周分封制p28

(1)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加强了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等级制:

以血缘关系区分尊卑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为贵族,平民隶属贵族,奴隶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人)

5.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桓公最先称霸(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问鼎中原的是楚庄王。

6.▲战国时期:

A战国时期的合纵(六国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是张仪、公孙衍。

B;西周的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广泛应用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出现两牛牵引的铁犁铧,铁器、牛耕是战国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C:

各诸侯国纷纷改革(魏国的李悝首开变法之风、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他的教育思想有: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由他的弟子整理成《道德经.》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诸子百家简表p53)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孟轲《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墨翟《墨子》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庄周《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兵家的创始人孙武写了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战国孙膑《孙膑兵法》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识图《战国编钟》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公元前260年,秦在长平大破赵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史称秦王扫六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秦始皇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措施:

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自称“始皇帝”独揽大权;

B、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诸卿组成中央政府;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影响:

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沿用。

②经济上文化上: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和黄金;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推广了隶书。

作用: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思想上:

焚书坑儒;压制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④军事上:

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目的;防匈奴。

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促进西汉王朝形成强盛局面的措施:

①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最后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②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儒家思想被确立为转职王朝的正统思想。

③在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④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威胁西汉政权的问题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6课;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A:

匈奴兴起于战国时代,秦统一六国派大奖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并设x县,西汉时期采取“和亲”政策,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并设武威、酒泉、张掖三郡,东汉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佳话。

B: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公元73年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0

17课.西汉前期,人们从“积飘絮成飘絮”中发明了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3—4世纪普遍使用。

《九章算术》总结秦汉数学成就,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东汉“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华佗的“麻沸散”“五禽戏”华佗被称为“神医”。

18课.佛教于东汉初传入我国,东汉末年在民间流传。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誉为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内容p94)▲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

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招贤纳士、实行屯田)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年,赤壁之战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21课.人口南迁:

背景:

(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2)西汉时,全国大多数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

原因: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过程:

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

南迁人口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到达岭南一带。

4.淝水之战:

背景: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欲统一全国。

经过:

383年,苻坚率军进攻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影响:

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5.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5)南方统治者的有利政策。

农业:

(1)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

(2)江南地区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

(3)南方各地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手工业:

(1)纺织技术进步,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海地区迅速发展。

(2)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3)青瓷炼制水平相当高,青瓷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商业:

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建康城人口达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都市。

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2课.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原因:

东汉以来,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

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

影响:

各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呈现逐渐认同的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

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23课.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

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课.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实现统一。

B: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一中心是以洛阳为中心、二是北涿郡南余杭、四是永济、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是海、黄、淮、长、钱五大水系)。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2课.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开创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3课.A;武则天:

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史录》;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B;★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史称“开元盛世’,姚崇被称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唐朝社会经济: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和蜀锦。

唐玄宗时户口增至一千多万户。

4课.科举制:

隋创立,唐完善。

定义即特点: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20

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饮茶在唐代盛行,)

5课.A;唐太宗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史称“合同为一家”),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C:

点苍山会盟是南詔与唐朝

6课.▲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33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p.34-36,国际性大都市长安。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7课.A:

雕版印法代表是《金刚经》,火药最早在孙思邈的《丹经》中出现,唐末用于军事。

5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8课.A: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的风格:

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的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

诗的内容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B:

“观者如山”的乐舞《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

C:

“天意飞扬,漫壁风动”的敦煌壁画。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

10课;A:

907年,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时期。

B: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东京,今开封)。

他只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宋对辽作战失败采取“守内虚外”防御政策。

C:

1004年澶州之战(辽对宋作战,)1005年宋辽订立协议史称“澶渊之盟”,这是宋辽势均力敌的结果。

D: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给夏‘岁币’,并开放西北边境贸易。

(北宋与辽、夏开始了榷场进行交易)E;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后金政权,定都会宁。

并与1125年灭辽。

1127年“靖康之变“金军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13.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0年岳飞郾城大捷,1141年,宋金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61

12课;.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北宋的农业和手工业:

人口突破1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面积扩大,煤的开采量世界第一,铁、铜数量、质量达世界最高水平,陶瓷业发达,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世界最早的纸币。

南宋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2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1)劳动人民的大规模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25.列表概括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海外贸易

原因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方面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农业、手工业的进步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政府的鼓励政策

表现

水稻种植普遍推广,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铜、铁等金属质量和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瓷器畅销世界

城镇出现;城市繁荣;纸币出现

“蕃客”“蕃坊”“蕃市”“蕃学”出现;重要外贸港口出现;市舶机构出现;外贸范围广

中心

苏湖地区

五大名窑、景德镇

汴京

杭州、泉州、广州

13课:

26.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农民有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户;工人身份相对自由;商人自身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27.宋代乡村生活随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最爱重视的节日是元旦、寒食、冬至。

28.城市风貌:

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瓦舍出现(宋代城市风行蹴鞠之戏)。

14课.成吉思汗的功绩: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

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从元朝开始)。

推行重农政策(提出“国以民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设立“司农司”管理农业,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衡量官吏的好坏的标准。

编写《农桑辑要》。

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还设立学校儒家金典的国子学

15课:

活字印刷发明者:

北宋平民毕昇(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意义:

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工具,是战国时期的司南。

罗盘针北宋时期发明,北宋应用到航海,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

唐代发明,唐末用于军事,宋代广泛用于军事战争。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课.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8课.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

主要措施:

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

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

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1685年和1686年)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保卫了东北边境。

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20课.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顺治赐“达赖喇嘛”、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乾隆还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课.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北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B.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此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课.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评价: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