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01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docx

版山东地理优化指导课件+练习+教师用书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阶段质量检测五

阶段质量检测(五)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2小题,共44分)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读图回答1~2题。

1.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D 2.C [第1题,结合理论人口容量公式,在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理论人口容量与b(熟制)呈正相关,纬度越低熟制越高,四地中④地纬度最低,故理论人口容量最大。

第2题,四个城市中①和④的人均用水总量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总量,即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

结合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B.水资源

C.土地资源D.气候条件

4.加拿大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

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

3.D 4.A [第3题,加拿大地处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因而气候(气温)条件是制约加拿大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

第4题,加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因而其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

]

(2019·山东滨州一模)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

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6.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5.C 6.C [第5题,图中共划分了17个年龄组,应该是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M处为31~35岁和36~40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因此我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

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而中国已进入现代型模式,这是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人口的主要原因。

印度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

目前,印度总人口比中国人口少,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

(2019·山东日照一模)下表是我国某城市常住户籍人口与就业人口变化统计表,下图为该城市某功能区2015年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时间(年)

城区

郊区

常住户籍

人口(万)

就业人

口(万)

常住户籍

人口(万)

就业人

口(万)

1980

150

200

50

10

1990

260

350

60

30

2000

380

450

100

70

2010

620

700

150

88

2015

650

600

450

360

7.表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显示出该市(  )

A.城区就业压力一直大于郊区

B.郊区增加的人口来自城区

C.城市人口增加主要为人口迁移

D.外来务工人员比例持续增加

8.上图所示功能区为(  )

A.商业区B.工业区

C.住宅区D.文教区

9.推测2010年以来,该市郊区人口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迁入B.新校区使用

C.城区房价高D.城区环境污染

7.C 8.D 9.A [第7题,表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显示出该市2010年前,城区就业压力一直小于郊区,A项错误;郊区增加的人口是外来人口,不可能城区人口外迁,B项错误;就业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城市人口增加主要为人口迁移,C项正确;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计算,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先增加后减少,D项错误。

第8题,图中所示功能区为迁入人口年龄段是18~23岁,应是大学生入学,功能区为文教区,D项正确。

第9题,推测2010年以来,该市郊区人口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产业迁入,导致劳动力人口大量迁入,A项正确;图中郊区增加的是就业人口,新校区使用入学人口多,不是就业人口,B项错误;城区房价一直比郊区高,C项错误;郊区增加人口远大于城区减少人口,城区环境污染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

]

(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

下图示意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

据此完成10~11题。

10.2001~2015年图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说明(  )

A.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减小,产业类型逐渐趋同

B.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资源优质

C.中小城市均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环境质量变差

D.乡村经济发展变缓停滞,城乡差距在持续扩大

11.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两个时期相比,其人口年均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②城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④控制和疏解人口的政策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0.B 11.D [第10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因素,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高,社会服务设施完善,机会和工资水平较高,因此人口由农村迁入城市。

读图分析可知,从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图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主要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公共服务资源优质。

第1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2011~2015与2001~2010年相比,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人口年均增量在变小,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面临升级转型,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人口迁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城市病不断产生,因此采取了控制和疏解人口的政策,导致人口迁入减少,因此③④正确。

]

(2018·山东德州期中)我国计划“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读“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曲线图”,完成12~13题。

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多B.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C.产业转移的影响D.交通条件的改善

13.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B.加快大城市的产业升级与转型

C.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D.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2.B 13.C [第12题,常住人口等于户籍人口加上外来人口,由图可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变大,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第13题,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让外来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这样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差距变小,从而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

]

(2019·甘肃兰州一模)城市人口密度指生活在城市范围内的单位面积人口数。

下图为某城市在四个不同阶段人口密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14~16题。

14.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图中四个阶段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丁—甲—乙—丙

C.丙—丁—甲—乙D.乙—丙—丁—甲

15.甲阶段中距市中心10km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行政区

C.住宅区D.工业区

16.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  )

A.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B.商业活动的不断集聚

C.工业企业的大量外迁D.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14.D 15.C 16.B [第14题,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中心最初的人口密度最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减小,距市中心一定距离处,人口密度形成最大值,然后向郊区人口密度减小。

图中四个阶段的排序正确的是乙—丙—丁—甲。

第15题,甲阶段中距市中心10km处,人口密度最大,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住宅区,C对;商业区位于市中心,A错;行政区人口密度小,不是最可能功能区,B错;工业区远离市中心,D错。

第16题,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原因是商业活动的不断集聚,导致中心区地价不断升高,超过了住宅区、工业区支付意愿,人口密度下降,B对;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前,中心人口密度已经开始减小,A错;工业企业的大量外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市区污染,C错;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无关,D错。

]

(2018·安徽安庆二模)汉堡是一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由水路和高速公路与其他城市甚至整个欧洲大陆相联系,沿轴线呈放射状发展。

旧城是现在市的中心城区,为保护古城历史风貌,旧城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

在通往西部港口中,为了应对恶劣天气,建设了人行天桥路网体系,将各个办公建筑联系起来。

据此完成17~18题。

17.适宜在汉堡旧城区布局的是(  )

A.住宅区、商业区、风景区

B.工业区、商业区和风景区

C.行政区、商业区、仓储区

D.工业区、行政区和住宅区

18.在西区建设人行天桥路网的最主要目的(  )

A.方便各办公室间联系

B.增加西部港口的客流

C.减少行人对机动车干扰

D.减小洪水和暴风雪的影响

17.A 18.D [第17题,汉堡旧城作为现在的市中心,从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出发,不宜发展有污染的工业区,故排除B、D;仓储区也有轻度污染,且增加了交通压力,最理想的是住宅区、商业性区和风景区。

第18题,材料提到的是“为了应对恶劣天气”,汉堡地处德国西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上的西风影响,降水多且是河流入海口的港口城市,冬季降水较多,有洪涝灾害和暴风雪,修建人行天桥路网体系,首先保证了恶劣天气道路的畅通;其次将各办公建筑联系起来,也方便了各办公室间联系,但并非最主要目的;再次还减少了行人对机动车的干扰,保证道路畅通,增加了对西部港口的客流。

]

(2019·安徽合肥一模)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的城市化模型。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

A.实施二孩政策B.加大教育投入

C.疏散城市职能D.完善养老保障

20.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

A.甲B.乙

C.丙D.丁

19.C 20.B [第19题,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产业过于集中,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

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前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有疏散城市职能,C对;实施二孩政策,人口增长,用地更紧张,A错;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不能解决用地紧张问题,B、D错。

第20题,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边缘区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开始减少。

中心城市和边缘区人口都减少,开始的时间是乙,B对;甲区域边缘人口上升,是城市化阶段,A错;丙区域中心区人口上升,是再城市化状态,C错;丁区域两地人口都上升,D错。

]

(2019·河南郑州模拟)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

据此完成21~22题。

21.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22.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21.A 22.D [第21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成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高密度、紧凑布局,说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A项正确;但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问题,B、C、D项错误。

第22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D项正确;公交是客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A项错误;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B项错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区,没有中心商务区,C项错误。

]

二、综合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16.1%。

农村空巢老人接近50%,城市空巢老人接近70%,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突破4000万。

关注老年人是春晩近年来的主旋律,2017春晚中小品《老伴》《一个女婿半个儿》等,都以此为背景。

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下图为我国生育率和抚养比(含趋势)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列举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4分)

(2)分析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4分)

(3)简述2000~2050年儿童抚养比、总抚养比、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4分)

解析 第

(1)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攀升。

(2)题,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优化年龄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第(3)题,由图可知,2000~2050年儿童抚养比逐渐下降,总抚养比先下降再上升,生育率水平低而稳定。

答案 

(1)老年人口基数大,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攀升。

(2)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性发展,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3)儿童抚养比逐渐下降;总抚养比先下降再上升;生育率水平低而稳定。

24.(2019·江西上饶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

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人口普

查次数

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

数量(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第五次

22.89

70.15

6.96

14438

第六次

16.60

70.14

13.26

26139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3分)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5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4分)

解析 第

(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题,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第(3)题,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答案 

(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原因:

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利影响:

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方向:

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问题:

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25.(2019·山东潍坊模拟)图Ⅰ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Ⅱ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6分)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6分)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自然资源、交通、水源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题,从增加城市水资源数量、减少内涝、促进水循环、减缓热岛效应及减轻地表水污染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3)题,结合气候、河流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26.(2018·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

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6分)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6分)

(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题,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

第(3)题,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

答案 

(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