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1967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docx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申

附件4

项目类别

一般项目

项目代码

B04-0714

天津市高等学校

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

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环境化学》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

孙红文     

学校名称:

南开大学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

邮政编码:

300071

联系电话:

23509241

传真:

23509241

E-mail:

  sunhongwen@

申请日期:

2007年10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印制

 

填表说明

一、请按表格填写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项目申请人可由“天津市高校‘十一五’综合投资规划”网站下载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三、项目申报表统一用A4纸打印或复印,左侧装订成册,一式五份,由所在学校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市教委高教处。

申请材料请申请人和申请单位自行留底存档,项目无论立项与否,申请材料均不退回。

四、封面“项目类别”栏填写“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

本次申报的“天津市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起始时间统一填写为2007年10月。

五、重点项目申请人需按各课题分别填写“课题基本情况”一栏,并可加附页。

六、项目成果形式分为综合研究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与机制、教学建设方案、质量建设标准、评测评价系统、共享平台、专著、论文、教材、其它。

七、标志性成果指被学校整体工作采纳、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市级以上教学质量教学建设项目。

八、在学校意见一栏中,学校应明确在人员、时间、条件、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配套经费的意见。

简表

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

《环境化学》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项目类别

一般项目

项目代码

B04-0714

申请经费

2万

配套经费

学校

2万

起止

年月

2007年11月

其他

2009年12月

成果形式

综合改革报告、论文、人才培养方案

标志性成果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模式;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与课件上网,并直接推广10所学校以上

姓名

孙红文

性别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67年7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副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博士/中国

学校

通讯地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30007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23509241

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在单位

1995-1996

《环境监测实验》

本科大三

6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1997-1998

《无机及分析化学》

本科大一

6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2002-2003

《无机及分析实验》

本科大一

6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2003-2005

《环境研究》

本科大四

4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2004-至今

《环境化学》

本科大四

4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1997-1998

《毒理化学》

硕博研究生

4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2003-至今

《有机污染化学》

硕士生

4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2004-至今

《高等环境化学》

博士生

40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

所从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重点工作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典型化学品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参加)

2001年

《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

2004年

《环境污染界面过程及修复》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个人)

2005年

教育部教改项目《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建立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项目》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

2005年

专业必修课《环境化学》

南开大学精品课(主讲)

2005年

个人

南开大学敬业奖教金一等奖

2006年

专业必修课《环境化学》

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主讲)

2007年

教改文章《“环境化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想》

获得南开大学教学论文三等奖

2007年

个人

全国模范教师

2007年

教材《环境化学》

被评为十一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的精品教材(参加)

项目组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6

3

3

1

人∨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中的分工

签字

马小东

1972,2

讲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内容改革

汪磊

1979,1

讲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外课程调查

袁有才

1950,5

副教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课程改革

张彦峰

1977,5

讲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才培养方案

刘英华

1958,10

高级实验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验课程改革

备注:

重点项目的内设课题负责人填入此表

一、立项依据

项目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国内外现状分析,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环境化学教学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环境问题是全世界环境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在长期的环境工作实践中,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

环境保护的问题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

环境科学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世界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30年来,环境科学不断丰富着内涵、拓展着前沿,成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

环境科学高等人才的培养也要求不断应变、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科发展的步伐。

因此,对于环境科学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品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化学学科的重要发展。

国内外高等学校的环境科学学科人才培养都将《环境化学》作为主干课程,重点发展。

仅从教材而言,就可以反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和不断求新、求变的学科发展和教学发展的轨迹。

如,由美国著名环境化学家SEManahan主编的《EnvironmentalChemistry》自上个世纪70年代的出版第一版以来,一直被美国各大高校广泛采用,学科的发展激发着作者不断努力,目前该书已经出版了第八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03年开始的OCW(开放课件)项目,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我国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和改革工作一直进行。

如,《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人才的改革与实践》及《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建立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针对一个新兴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系统研究。

而具体到一个课程怎样应对目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的研究还比较少。

我国环境化学课程建设,也是一个与学科共同发展的过程。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学科作为我国综合性高等学校最早成立的环境科学系,以及国家本科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及主任、副主任单位,一直以环境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为其特色方向。

我国著名的环境化学家、南开大学戴树桂教授自1987年就主编了全国第一本《环境化学》高等学校教材,随后还翻译了Manahan教授主编的第四版《EnvironmentalChemistry》,这些教材在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初期的高等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由南开大学戴树桂教授主编,吸纳国内著名高校的环境化学科研及教学优秀专家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化学》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被我国高等学校广泛采用,2000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戴树桂教授主持,本项目申请人孙红文教授参加,对《环境化学》进行改版,该书的第二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2007年被评为精品教材。

该书应对了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吸纳了国外环境化学教材和科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又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对每个章节进行了精心的修订。

还结合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增了《受污染环境修复》和《绿色化学基本原理》两章。

南开大学在环境化学教学和教材方面的成绩为全国所瞩目,如南京大学左玉辉教授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环境类专业基础理论建立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项目》主动邀请南开大学的《环境化学》课程组做为该项目的主要依托课程之一,该项目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该项目立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如上所述,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环境科学高等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化学、地学、数学、生物学及管理学、法学等,所以环境科学学科高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研究一直是环境科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也是各类教改项目的主题之一。

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对通才的需求,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渐向宽口径发展。

在这种趋势下,环境化学的授课学时在很多高等学校由周学时4课时被压缩为周学时2课时。

同时,随着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环境化学的内涵和前沿一直处于更新变换之中,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和深化,要讲授的知识越来越多。

而且,目前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环境科学高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特别是化学和地学课程)的基础,将《环境化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的一种延展课程,在继承和延续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是《环境化学》课程以及其它环境科学学科专业课程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另外,怎样通过改革教学形式,通过延展教学时间,扩展教学空间,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也需要通过系统性的示范研究,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方案和模式,并有效推广。

南开大学《环境化学》教材和课程在全国都享有声誉,我们经常收到天津及全国各地同行的咨询电话,探讨如何使用好新版教材,在有限的课时讲好环境化学课。

我们的课件已经提供给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河北科技大学的教师还到我校听课进修。

这些都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我们通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应对学科发展的趋势及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环境化学》作为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建设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精品课,创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模式。

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不但可以惠及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还可以迅速向天津市高校及全国高校影射。

形成的改革思路不仅仅局限于《环境化学》课程,还可以应用到环境科学的其它专业课。

本项目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项目基本内容(限400字以内)

包括:

主要研究思路、重点难点问题、主要创新点、预期实施方案

研究思路:

通过将《环境化学》课程作为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整体框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应对学科快速反展的趋势以及对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的基础上,将《环境化学》课程建设为市级及全国精品课,探索环境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其它学校的人才培养及其它课程的建设。

重点难点问题:

(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其它基础课的知识基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前沿、使之适应学科快速反展的趋势以及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延展教学时间,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其它途径和资源,探索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从精品课程建设出发,进行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体表现在:

(1)优化《环境化学》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同时兼顾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基础性及创新性;

(2)课堂讲授与实验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研究的试验手段;

(3)拓展课堂外教学空间,并达到因材施教,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预期实施方案:

(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充分分析和掌握相关基础课内容的基础,有机地继承和延续、避免不必要重复、形成同时兼顾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体系。

(2)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创造多种教学形式,如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实施实验室开放日,以达到延展教学时间,拓展教学空间的目的。

(3)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消化理论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桥梁。

(4)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积极承担学校及国家的本科生创新工程以及吸引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项目等方式,达到因材施教,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

(5)国内外比较研究,在了解国外著名大学相关课程先进经验基础上,做到世界先进。

三、项目研究工作方案

包括:

目的、意义、研究工作进度、预期效果等(重点项目需要填写各课题分工以及本栏目附表)

目的、意义:

  将《环境化学》课程作为环境科学学科本科生课程培养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形式改革,加强《环境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环境科学这样一个新型学科的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应对国家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研究工作进度:

2007年11月-2008年2月

首次使用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课堂外教学;

依托南开大学本科生百项创新工程,并实施实验室开放日,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3月-2008年8月

国内外比较研究;

2008年9月-2009年2月

进一步深化上述研究,利用国家本科生培养创新工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

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

2009年3月-2009年12月

总结教改成果,创立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的课程建设模式;

申报天津市精品课。

预期效果:

系统研究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将《环境化学》课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培养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基础课融会贯通,达到既兼顾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将南开大学环境化学精品课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目标和基础,制定出多层次培养方案,同时实现通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

探索和总结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模式。

本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将通过资料上网、教改文章、专门提供、学术会议及报告等形式得以推广,惠及天津市及全国其它高等学校。

本课程的教改研究思路将对环境科学本科生的其它专业课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是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单位,所以我院的教学改革项目,将直接传递到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推广,或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革项目研究。

 

四、项目立项基础

包括:

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基础、本项目研究前期工作准备和为实施该项目研究所具备的其他有利条件

本教改项目依托的课程为南开大学精品课和示范精品课以及南开大学双语教学试点课程。

在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有意的思考和改革实践,具有很强的前期积累,并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

因此,对于本教改项目的顺利完成具有下列基础:

1)人员基础,本项目小组主要由《环境化学及试验》课程的老师组成。

项目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如项目申请人孙红文教授是全国知名的优秀环境化学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

三位年轻博士都承担环境化学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可以将科研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如张彦峰博士参加《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以来,积极引进新的试验,努力发挥大型仪器的教学价值。

2)教材基础:

本项目组负责人参编的《环境化学》已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范教材,2007年被评为精品教材。

另外一本主要的参考书SEManahan主编的《EnvironmentalChemistry》,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不断更新,2005年出版了第八版,被美国各大高校广泛采用。

我们项目组还掌握其它一些国内外的相关教材,这些优秀的教材是我们优化课程内容的基础。

3)课程基础:

本课程已经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和示范精品课,2006年又被批准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建设。

所以课程组已经具有很好的前期建设的基础。

4)教学空间的拓展:

本项目组成员一直注重本科生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额外的空间。

近年,已经有多名本科生在本课题组进行科研,发表SCI及EI摘引论文,大大激发了他们学好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早培养了他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目前,我们指导南开大学本科生百项创新工程3项,有15名本科生到本科研小组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和学习,同时还有3名优秀大四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这些尝试都有利于探索多渠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5)其它前期基础:

本项目组已经准备好了在新学期进行实验室开放日、并已经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门授课。

如我们邀请全国环境化学精品课主讲老师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美国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的DRYongCai等进行了专门的授课。

6)成果基础:

教学研讨论文《“环境化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想》获得南开大学教学论文三等奖,教学改革报告《如何在环境化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将在第二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杭州)上宣讲。

五、项目预期成果及成果使用范围和学科去向

标志性成果

被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

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励(√)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取得市级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成果或称号(√)

取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建设工程项目成果或称号()

注:

请在相应栏后括号内划√即可

项目成果形式

综合改革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与机制()教学建设方案(√)

质量建设标准()评测评价系统()共享平台()专著()论文(√)

教材()其它()

注:

请在相应栏后括号内划√即可

六、项目经费预算(含配套经费)单位:

万元

序号

年度

支出科目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小计

1

图书资料费

0.1

0.1

0.1

0.3

2

数据采集费

0.1

0.1

0.1

0.3

3

调研差旅费

0

0.3

0

0.3

4

计算机辅助设备购置费

2

0

0

2

5

小型会议费

0.2

0.2

0.2

0.6

6

咨询费

0.1

0.1

0.1

0.3

7

印刷费

0.05

0.05

0.1

0.2

8

其它

0

9

合计

4

七、学校意见

环境科学作为新型交叉学科,又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重点学科,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需求。

环境化学一直是南开大学的优势学科,其教材建设及课程建设在全国享有盛誉。

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依托,进行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研究,具有很强的前期研究基础。

同时,做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单位,本项目成果很容易进行推广,使教改项目的惠及面更大。

经我校专家评审,认定该项目符合申请条件。

学校将采取措施确保该项目顺利进行。

特推荐此项目参加市级一般项目评审。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2007年10月30日

八、专家评审意见

 

 

年月日

九、市教委意见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