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07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doc文档格式.docx

1、实验区基本情况

实验区名称

基于生涯规划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

所属类别

工学

建立时间

2004年

实验区负责人

XX

沈晓冬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64.12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教授/常务副院长

联系(手机)

电子

xdshennjut.edu.

传真

通信地址

XX新模X马路5号XX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邮编

210009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实验区依托XX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XX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材料类各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生的多元化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通过模块化课程组合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与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突出社会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本实验区长期以来在专业建设、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及实验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利用三个抓手(“1+Y”学导制、学生会与研究生会两会对接、学生会、研究生会、青教协会三会共建)、三种资源(教授走进学生、校外名师导航、校友大讲堂)、三级实验体系(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三个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973等重大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开放性实验、校外实践创新基地)等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三创”型(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人才奠定基础。

一、实验区的发展历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渊源于有百年历史的原中央大学化工系和金陵大学化工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1952年在XX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设立水泥生产工学本科专业。

1954年招收该专业研究生。

1958年成立XX化工学院时,设立硅酸盐工学、电化学工学、高分子化合物工学等本科专业。

1962年招收硅酸盐专业研究生。

1978年恢复招生,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二个硕士点。

1984年设立全国首批无机非金属材料博士点。

1998年设立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

2000年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硕士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1994年被评为XX省重点学科、1995年化工部重点学科。

材料学被评为为XX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被评为XX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恢复高考三十年来XX工业大学材料学科经历了多次专业教学改革的洗礼。

八十年代初的专业改革由水泥、陶瓷专业改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倡导具有一定理科理论基础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亦工亦理、理工兼容的育人思路。

九十年代初,为了探索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新途径,在国内首次建立硅酸盐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生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赏,使该专业建设成果“面向经济建设,建立学科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实验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基础

1.落实科学发展观,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早在199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了XX省教委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做了初步的探索。

2002年,又承担了XX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材料类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与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立足二级学科专业,面向一级学科专业的原则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材料学院各专业所有学生在三年级分流,大部分学生进入以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平行班,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小部分有志于在材料学科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学生通过遴选,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强化班,实施全新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科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坚实学科理论基础(特别是数理基础)和宽专业知识结构的、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材料学科拔尖人才。

该项改革实施以来,至2009年6月共毕业了2004~2009届六届学科强化班189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教改成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2009年获XX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为了扩大教改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08年又组建了200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双语教学实验班。

实验班以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为平台,凝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国外学习和科研经历、科研业绩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以培养未来的材料科学家为目标,面向学科发展前沿构建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强化英语应用能力,注重材料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方法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2.依托重点学科背景,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改革与实践

本实验区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XX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基地,用于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达5500多万元。

近五年承担了国家“973”、“863”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和国防科技重点项目,科研到款经费达1.24亿元,获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共13项。

学科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实验区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建立了以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9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优秀教师组成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通过导师制、教授走进学生、学生走近教授等制度的建立以及学科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四年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0%以上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低年级本科生则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走进实验室、走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2007年、2008年由学生自主申报的五项XX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获得省教育厅立项资助,并已获得初步成果,部分创新实践成果已公开发表;

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五年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并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发表科技论文二十余篇,8篇本科毕业论文获得XX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多名学生在第八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届长三角青年科技创新竞赛、XX省大学生“创新杯”创业计划大赛、浪博杯XX省高校第四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科技竞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奖。

3.产学研紧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学院紧紧围绕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大要素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通过联合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密切校内外、校企间、师生间的广泛联系,实施以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创新科研项目、工程项目设计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创办本实验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二十四个稳定的、密切联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互利多赢,吸引了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创新基地、奖学、奖教金,校企开展全面合作,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学校到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全方位开展教学、科研合作。

2005届二位毕业生在XX大宇制釉公司所做的毕业论文密切结合企业实际,学生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师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实际应用,形成学校满意、企业乐意、学生得益的多赢局面。

近两年学院进一步推广,组织了一支2008届、2009届本科毕业实习、设计团队赴中国建材集团XX水泥研究XX、XX水泥XX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聘请XX工程师为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加强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参加实训项目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争相聘用并获得广泛好评。

此外,在认真总结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2007年、2008年学院与产学研基地XX凌丰集团合作申报的产学研结合项目获教育部XX省立项资助,本科生结合产学研项目的研究进行本科毕业论文,为学生实践锻炼和才能施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4.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基地的改革与实践

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提出了“本科生要有创新意识、研究生要有创新实践、博士生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成果”的四层次创新教育,建立“师生联盟”,进行互动培养,以实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与学生创业的有机统一。

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重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级实验平台,构建了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完成了27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其中实验课8门、理论课19门,开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123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26个和开放性实验4个,实验开出率100%,每年约7万人时数。

实验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工程原理、加工过程及设备、材料组成分析、材料微观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以及工程模拟与测试等方面。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建成了4个具有专业特色的陶瓷艺术品制作、金属材料制作、高分子材料制作和复合材料制作方面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它不仅对材料学院学生开放,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通过开放实验性项目的建设,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005年建设了XX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X中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工程基础实验室,并于2009年通过验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2、指导思想

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需求;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以学生多元化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在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通过构建适应学生广泛就业、深造学业和自主创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基础、视野开阔、知行合一、具有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成功就业、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和继续深造学业的拔尖型创新人才。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

一、社会调研情况

1.1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材料与信息、能源和生物技术一起被称为现代文明的四大支柱,其中材料更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一个国家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是衡量其科技水平的主要标准,也是推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国在材料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在这竞争的背后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一流创新人才的竞争。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是国家提高材料发展水平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求,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机构的首要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规模、教育的内容和X围以及培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人才培养层次、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切性问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也同样存在。

一方面企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相当数量毕业生找不到本领域工作。

造成该问

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精英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过程中,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管理和保障条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导致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大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从规模扩X向内涵建设转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面临的重大任务。

1.2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演变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模式的演变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

历史上,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早期以金属材料为主导的矿冶材料,40年代后逐步拓展到非金属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各种复合材料。

目前在广度上,材料科学与工程涉及的材料种类和X围空前拓展,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

在深度上,已从宏观大尺寸层次深入到微观、纳米层次,甚至可实现在原子水平上调控和制备材料。

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还不断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交叉融合,大大拓宽了学科涉及的X围。

随着学科内涵及涉及X围的扩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也从培养适应特定材料领域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转向培养掌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能够适应各类材料间以及材料与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借鉴和移植的宽口径高素质人才。

当前,国际上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是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作为一个整体,从材料“四要素”(组成-制备-结构-性能)出发面向“所有材料”,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当前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注意加强材料的现代基础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和视野。

培养方案具有多层次、宽专业、重交叉、接触专业早、强调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特点。

与国外情形不同,我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历经解放前的“矿冶”模式、解放初期的“苏联模式”、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参照欧美模式的专业调整和相继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已基本建立了以宽口径、重基础为特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苏联模式”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视野狭窄的缺点。

但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人才的目标、规格相对单一,与经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存在脱节;

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主动应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缺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综合、创新性实验,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接受的是知识传递、继承和记忆为主的被动的表现型表层学习,缺乏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的深入理解,缺乏提高推理、逻辑等科学思维能力和洞察力的训练,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度低,学生的工程理念、创新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知识转移能力差,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

缺少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率低。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共同发展趋势下,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国情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知行合一”、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成功就业、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和继续深造学业的拔尖型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出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涉及的X围已大大拓展,从传统的宏观大用量固体结构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四面体关系拓展到现代微观、小用量功能材料并不断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交叉融合。

二、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

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联系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的纽带并不断与信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规律,主要体现在:

1)科学性和工程性的复合

作为交叉性学科,人才培养过程涉及的基础知识领域主要包括: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

而涉及的工程类学科主要包括:

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物理工程、环境工程、模具工程等。

因此,本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具备相关基础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掌握工程应用类学科的技术方法。

2)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复合

目前的人才培养,重知识传递,轻启发引导过程,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训练欠缺,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难以实现“知行合一”。

应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将实验教学和理论课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以及实验设施、条件的建设等诸方面都应制定、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真正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基础性与创新性的复合

基础性是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各类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各类综合性实验技能;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适应基本技能需求,同时具有必备的工程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

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前沿领域的认知、先进技术与技能、对当代科学的前沿挑战意识和严谨探究作风。

三、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

本实验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早在1980年就开始尝试材料科学专业宽口径办学的探索与改革,在工科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理科基础,九十年代开始试点探索具有亦工亦理特点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经济建设,建立学科体系,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教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形成了具有“厚实基础、面向应用、理工相融”的专业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采取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专业方向,加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方向,增设交叉学科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制订模块化培养方案。

实验区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面向21世纪,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复合型复合材料专业人才”2001年获XX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材料化学专业“亦工亦理、理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04年获XX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材料类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获XX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2009年获XX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近五年承担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

1)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课题(2001-2004)XX省教育厅

2)XX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X中心(2005)XX省教育厅

3)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工程基础实验室(2005)XX省财政厅

4)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4-2006)校重点教改课题

5)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2005-2007)校重点教改课题

6)《材料科研导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2006-2008)校教改课题

7)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2007-2009)校教改课题

8)电化学保护设计能力培养(2008-2009)校教改课题

9)三创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2009-2011)校重点教改课题

10)材料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专业课程组合模式研究(2009-2011)校教改课题

11)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材料双语实验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现路径研究(2009-2011)校教改课题

12)基于复合材料行业背景的复材学生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能力提升方法研究(2009-2011)校教改课题

四、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

近年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本实验区的教师发表关于实验区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二十余篇,部分列表如下: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发表时间

浅析大学本科生的学分制管理

理工高教研究,第27卷第2期

2008

关于课件网络化的思考

XX大学学报,第12卷第2期

高聚物流变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

单体浇铸尼龙实验的改进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第3期

理工高校大学生职业倾向分析及择业对策研究

XX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大学本预警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

文教资料,总第429期

新时期工科大学生择业倾向的探析

中国大学生就业,第13期

高等工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XX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期

"

材料概论"

课程建设与专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XX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

2007

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理工高教研究,第26卷第3期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

材料复合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探索

中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4期

2006

本科生教育中的管理育人的思考

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1期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

铸造设备研究,第3期

2005

着力构建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煤炭高教研究,第23卷

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现代教育科学,第5期

2004

中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4期

2001

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3期

1999

3、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

以学生多元化生涯规划为出发点,以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原则,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基础和人文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