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3438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docx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单选题

1.“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

”这时期的“技术进步”()

A.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B.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D.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2.观察下表,该表反映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入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万美元)

12100

590000

A.行业竞争激烈B.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C.多种所有制并存D.生产和资本走向垄断

3.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

A.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4.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

陈列的展品包括(    )

A.蒸汽锤、铁路设备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5.在16世纪20年代,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88年上升到1/3,而到1851年则到达4/5。

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

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C.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D.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6.促使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大企业演变的根本动力是(   )

A.工业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C.世界市场扩大D.殖民扩张

7.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在1877年说:

“可惜我们不能达到夜间在我们头顶上闪烁的星星那里,如果可能,我就要吞并那些星星。

我经常想到这件事,我看到它们那样亮却又那么远,只觉得心中难受。

”这句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世界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C.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空前的灾难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对市场需求的狂热

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A.A          B.B          C.C          D.D

9.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

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

这一变化(   )

A.使丝织业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B.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C.使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10.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

这种现象是由于(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D.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11.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

该科技成果是(  )

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戴姆莱发明的内燃机

C.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D.福特降低了汽车成本

12.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13.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

(以1913年为100%)这种变化反映了(  )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59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始终居各国之首

B.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加快

C.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14.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这说明()

A.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D.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15.下表: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税率(%),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A.英美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关税税率

C.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

D.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16.下表为德、英、美三同不同时期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1913年的工业指数为100)。

这表明(  )

国别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4

18

25

40

60

89

100

英国

34

44

53

62

79

59

100

美国

14

11

17

39

64

89

100

A.垄断导致大国经济竞争激烈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美德逐渐取得工业垄断地位D.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7.下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此时(  )

A.美国综合国力处于最强时期

B.英国已失去了世界贸易优势

C.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已突显

18.19世纪70年代,英国正在享受自由贸易、市场扩大带来的经济繁荣,这造成了英国对时代潮流认知的迟钝,最终丧失了工业领先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

A.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C.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来临

D.代议制确立和完善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

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作者强调的是(  )

A.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必然趋势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

C.西欧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潮流

D.工业文明的传播具有单向性、平等性

20.有学者称:

“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

”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

A.技术支持     B.市场支持     C.劳动力支持     D.资本支持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棉纺织革命与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光绪十二年《遵化通志》记载:

洋线盛行以来,价廉易售,玉(田)丰(润)产棉之境苦难销运,种棉倍少,纺线织布亦鲜利益,多至辍业。

中国“世代传习”与英国“专利保护”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时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

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

……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1624年英国制订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

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据《大国崛起》《为什么175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首先发生于英格兰的“棉纺织革命”主要成就是什么?

对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传习有何影响。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中“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有哪些?

分析材料说明“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内外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回答"地理上的发现"所指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它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如何?

2.据材料二,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西方“摧毁一切万里长城”的主要手段及其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4.结合材料四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举出至少两种)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出贡献较大的国家是哪两个?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根据“19世纪下半叶”,结合所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故D正确;ABC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时间不符合“19世纪下半叶”,排除。

2.答案:

D

解析:

3.答案:

C

解析:

“新能源的大规模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说明不是核能的使用,故A项错误;重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故B项错误;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说明新能源改变了工业结构,故C项正确;“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说明不是直接导致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

4.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5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但英国已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电的应用及内燃机不可能出现在该次博览会上,利用排除法,可以确定答案为A项。

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依靠工资为生的人迅速的增加。

工厂的增多,工厂规模的扩大,工人数量的增加等,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逐渐分化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即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

AB两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不正确,排除AB;C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6.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掌握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

生产组织形式从本质上属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

7.答案:

D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1877年”,A、B两项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C项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

8.答案:

D

解析: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说明法律只是在维护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与政治地位无紧密联系,排除A项;B项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属于对材料的解释,不属于结论;C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才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不能说明雇佣生产方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项1910年,德国两大经济联盟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可以判断出,德国出现垄断组织,因此D项正确。

9.答案:

D

解析:

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由此体现“交叉应用”。

AC错,电机使用只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不一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B选项与材料无关。

10.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时间来看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金由铁路转向公路,是汽车投入使用的结果,所以C项符合题意。

11.答案:

C

解析:

187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选项上看,A、B、C、D四项都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注意题干中的“煤气”,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以用于照明。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明亮、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下降的情景。

12.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出现于二战之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政府颁布法律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

13.答案:

C

解析:

从上表可知英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故A项错误;英美德三国不能完全说明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增速不断加快,故B项错误;上表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德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说明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C项正确;表格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德三国经济快速发展,无法表明英美德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4.答案:

C

解析:

根据“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说明垄断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结朿,B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大型工业企业(垄断企业)的作用,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820〜1913年英国税率降低,体现了工业革命完成后商品输出的需要,美国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发展,税率相对稳定且呈下降趋势。

1926-1931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为挽救经济危机,两国均提高关税税率,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1952~1985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国关税税率皆呈下降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

A项,1926-1931年期间,英美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故排除。

C项,图表信息无法体现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

D项图表信息不能证明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排除。

16.答案:

D

解析: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出186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指数远远超过美国和德国,主要原因是此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科技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到了1910年,英国被德国和美国超越.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技术更新落后于德国和美国,从而导致其工业地位的下降。

这说明了科技进步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本题选D项。

A、B、C三项的表述均与表格中的信息不完全符合,故排除。

17.答案:

D

解析:

此时并非美国工业生产最强时期,故A项错误;图片无法反映世界贸易情况,故B项错误;工业生产只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方面,无法得出德国已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工业生产领跑全球,1913年,美、德工业生产超越英、法,可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凸显,故D项正确。

1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当时欧洲社会盛行自由主义,而非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故排除B项;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并非当时的“时代潮流”,故D项错误。

题干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资本在国家和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故C项正确。

19.答案:

B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说明的文明的传播具有互通性、整体性的一面。

A、C、D材料中未反映。

20.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可知,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支持。

21.答案:

1.主要成就: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从输入棉纺织产品到大量输出。

影响:

大量的廉价棉纺织品流入印度和中国,造成当地传统的棉纺织业破产;中国和印度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2.影响:

保证了手艺的家庭积累;妨碍了工艺技术的革新发展。

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的传统观念(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官方以法令来保护世代传习;手工业市场狭小,为了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3.珍妮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改良蒸汽机等(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

专利制度保护发明的财产权,激发了人们的发明创造力,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

解析:

22.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

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加强了欧洲同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2.市场:

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资金:

殖民扩张和海外掠夺和贸易;劳动力:

圈地运动。

3.手段:

以武力打开门户。

(或以商品输出为主)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电的发明和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石化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得到发展;钢铁工业有了新的进步。

德国;美国。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