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519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docx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

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

《保教知识与能力》复习秘笈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涵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过程: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断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某种状态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

影响因素: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但遗传宿主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儿童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重视儿童的本能、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

蒙台梭利教育法:

发现儿童;吸收的心智;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自由原则(P76)

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流派P81

加德纳多层智力观与幼儿的完整学习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

我国(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生理:

身高体重的生长,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牙齿的生长;神经系统的发育;感觉器官的发育P37

人生第一年婴儿期,儿童心里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初生到满月(0~1个月),满月到半岁(1~6个月),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1~3岁称为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

3~6岁是进入小学前的时期,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每年都有新的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是进步性无论是心理过程或个性方面,都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4、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如何辩证把握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之间的关系?

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代表儿童的个别差异,即不是该年龄阶段中每一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的。

因此,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

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

(如果考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关系,也可参照此答案。

P20)

5、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孩子其心理发展的表现明显不同。

连续性:

儿童心理发展又是渐变式的,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微小的质变到明显的质变的过程,因此,各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

P23

6、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必要性:

儿童心理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作明确的标志。

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的儿童工作者,根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复杂性:

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之间有时无明显界限。

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可变性,给科学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7、简述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P44~47

8、简述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更加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P47~49

9、简述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好问好学;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P50-54

10、简述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

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

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P65

11、简述3~6岁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P68-69

12、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P291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

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

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

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

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

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

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

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

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

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

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

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

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

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

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

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

①从上至下: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远而近。

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③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13、儿童半岁以后,手的动作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锁动作。

P37~38

14、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有哪些规律?

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首尾规律;

近远规律;

大小规律;

无有规律。

P292~293

15、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觉的行动目的开始形成:

缺乏明确目的——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动机和目的的关系出现间接化:

从直接动机为主向间接动机为主的方向发展。

P306~308

16、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过程:

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

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

  第二阶段,2-7岁,相当于婴儿期。

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

此阶段的主要特点:

(1)相对具体性。

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2)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性。

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小阶段。

2-4岁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即儿童开始出现凭借语言符号象征游戏、延迟模仿等示意手段表征外在客体的能力,但此时思维具有前概念性,徘徊于概念的一般性与组成部分的个别性之间。

4-7岁为直觉思维阶段,即儿童此时已开始从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过渡,但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

此阶段的思维既没有运算的可逆性,也没有守恒的基本形式,尚停留在半象征性的思维状态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

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7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对珠子进行运算,并认为把珠子散开和埃紧是两个相反而又互补的运动,重新排列珠子可使它恢复到起始状态。

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

但是,这种运算仍有其局限性。

其一是这一水平的运算还不具有足够的形式化,尚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

其二是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组成完整的系统。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始于青春前期,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与具体运算阶段相比,此阶段的儿童思维发生了四种变化:

  1.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首先对事物提出一些假设,然后从假设推演出某些逻辑结论。

  2.能够进行命题逻辑思维:

能够在摆脱实际内容的情况下,对一系列推理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在不受命题性质束缚的情况下建立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

  3.能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完全分开:

他们的认识能超越于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作为中介,把握抽象概念,进行形式推理。

  4.能够形成两种形式运算的认知结构:

一是组合系统;二是四群运算。

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

17、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幼儿的思维、记忆、情绪、意志等都受感知觉的影响。

P77

18、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P77~79

19、对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和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

避免噪音污染;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P91~92

20、简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离不开记忆。

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和想象过程依靠记忆,儿童最初的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区分。

记忆与言语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依靠记忆。

记忆和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受记忆影响。

P114-115

21、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从再认发展到再现的发展)

记忆容量的增加

记忆内容的变化(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先后出现)P117-121

22、学前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表现在哪些方面?

记忆广度:

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记忆范围:

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总之,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

P118~120

23、学前儿童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哪些?

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

P121~122

24、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符号表象记忆产生;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出现初步的回忆。

P124~125

25、3~6岁幼儿无意记忆占优势,其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无意记忆效果优于有意记忆;无意识记忆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P126~127

26、简述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P126~136

27、怎样科学地组织幼儿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

P141~142

28、简述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记忆、思维等方面)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与不前儿童的学习活动P147~150

29、简述幼儿想像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感知过的情景在新情景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依靠外表的相似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没有情节的组合。

(比较单一)P152

30、分析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表现。

(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主要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P153~154

31、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P156~157

32、幼儿创造想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称为表露式创造,严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是略有不同。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

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P160

33、简析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恰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想象与真实相混淆)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如喜欢与不喜欢)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P163~164

34、简述4~5岁儿童想像的特点。

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P168~169

35、儿童概括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简要说明。

直观的概括(主要是对颜色的概括);

动作的概括(主要根据形状进行概括);

语词的概括(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

P174~175

36、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P177~178

37、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前运算阶段(2~7岁):

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开始出现“半逻辑”思维。

P181~183

38、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简要说明。

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开始出现“半逻辑”思维,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又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P182~183

39、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P185~190

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复杂性、概括性等发展)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表象在思维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0、幼儿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P185~186

41、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P212-214

42、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判断形式间接化(从基于感知的判断到基于思维的判断)

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到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判断根据客观化(从生活逻辑到客观逻辑)

判断论据明确化P205-207

43、简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儿童的行为有驱动作用)

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

抑制、延迟作用)

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情绪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工具)

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情绪态度、情绪的品质特征等,都会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和发展)P263~266

44、什么是原始情绪?

它主要有几种?

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天生的情绪情绪反应有三种:

怕;怒;爱。

P267~268

45、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P269~271

46、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说明。

情绪的社会化;(情绪反应与表达中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丰富: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

情绪从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的内在特点。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情绪的进行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P269~278

47、学前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P276~277

48、简要说明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道德感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美感的发展:

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婴幼儿逐渐形成了审美的标准。

理智感的发展:

5岁左右理智感已明显发展起来,6岁儿童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

P284-285

49、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成人的情绪自控;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帮助孩子控制情绪;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P286~290

50、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P318个性基本规律:

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3个性初步形成(3~6岁)P325社会性发展P355

51、简述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P324~325

52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P328~329

5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

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P331

54简述托马斯·切斯对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划分。

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将儿童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P340

55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P346-347

56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的;

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境制约的特点P348

57简述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多种能力的显现和发展;

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智力发展迅速。

P350~353

58什么是依恋?

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类型:

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P359~360

59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民主型:

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专制型:

孩子受到压抑或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

放任型:

孩子易形成胆小、自私、意志薄弱等不良品质。

P362~363

60简述幼儿性别角色行为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第一阶段:

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第二阶段:

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第三阶段:

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P368

61简要说明(3~6、7岁)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表现。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P369

62简述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的特点。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的

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P373~374

63简述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P383~384

6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P391~392

65简要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P402~406

66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

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P418~419

67形成差异的原因?

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