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作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5433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二部分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作文.docx

《第二部分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作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部分作文.docx

第二部分作文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人类社会的出现和中国最早的政治制度。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就落实到人,因为天地人是三才,人顶天立地,是世间最重要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把人做好是我们这一生的头等大事。

  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因为事在人为,做人是根本。

  但是我们对人的本质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叉开腿侧立的人的形象,人字的两撇,就代表了人的双重属性。

  首先人是动物的一种,在生物学分类里面被定义为:

脊索动物纲、脊椎动物目、猴科、猿属、人种。

  既是动物的人,就有动物的属性,就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要尽可能多的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所以是自私的基因。

  其次,人是社会的人,有天赋的人性和天德,愿意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

  认识到人有双重属性,就会发现人有双重需求:

基本的生存的需求和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

  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无私无欲就不现实,因为人首先是动物的人,人的基本需求必须首先解决。

  孔子在《礼记》上说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色性也,这是人的动物属性,不解决就谈不到其他。

  老子也说过要寡欲,减少一点欲望,无欲的是神就不是人了。

  人的生存需求满足之后,就要升华一层,脱离开兽性,做一个社会的人。

  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尽责,人就能升华到圣贤的境界,就是道家标榜的真人。

  不顾人的动物属性,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就会造成人的虚伪,外表道貌岸然,内里男盗女娼。

  只满足人的动物性需求,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人就堕落为禽兽,寡廉鲜耻、无所不为。

  如何能够正视人的两种属性,不回避、不妥协、不自欺,真正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升华自己的内心,是我们在这一讲中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原文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译文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

  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

  释义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这两句话,是针对我们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属性来说的。

  身发在此处,指代我们的肉身。

  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

  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是印度哲学的概念。

  古印度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类物质构成的。

  我们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

  严格说起来,地水火风四大并不是指四种物质,构成这个世界的何止这四种物质!

四大的本义是说,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有四种基本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这和经典物理学说的一样,物质有气体、固体、液体三种形式。

  固态用地来代表,液态用水来代表,气态用风来代表。

  至于火则代表物质有温度,无论生物或非生物都有温度,或高或低,温度是物质属性的一个参数。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

  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

  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

  整个第二部分,是紧紧围绕着五常之德展开的。

  如果真正理解了五常之德,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抓住了,所以说《千字文》用字不多,却勾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纲要。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这句话出自孔子讲的《孝经》。

  《孝经》是儒门十三经之首,历来读书的规矩是先读《孝经》然后才有资格读《四书》。

  《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

  孔子在《孝经》中开篇就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我们这个身体是受父母遗传而来的,是我们的神识借以居住的房舍,等于是上天和父母借给我们用的,使用完毕以后还要归还的。

  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能够所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

向别人借来用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坏了就没有办法还了,所以这里才说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恭是恭敬、谦逊,惟是惟谨、顺服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恭惟连用(也作恭维),是个贬义词,有曲意奉承、讨好对方的意思,这与古汉语截然不同。

  鞠和养的意思一样,都是抚育、长养的意思,例如《诗经·小雅·蓼莪篇》说: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这四句话的意思就是:

人的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的;人的思维意识,是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的。

  只有谨慎小心地爱护它,怎么能轻易地毁伤呢?

原文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译文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释义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全球的人口有五十六亿,人数虽然众多,无非只是一男一女而已。

  人的性别虽有不同,但所具有的五常之德是相同的,都是仁义礼智信。

  这是人格,做人的资格,离开了五常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女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表现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对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贞洁,女子要羡慕、爱慕的是贞与洁,自古女孩子起名字叫贞、洁的很多。

  我们开篇就强调,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准确一点说,是先秦的文化。

  先秦诸子的学说,无论孔孟还是老庄都是精纯质朴,绵软甘醇。

  秦汉以后的各家都自由发挥,掺糠使水,早已不是诸子的本来面目。

  特别是唐宋以后,对妇德女道更是歪曲得可以,只贞烈牌坊一项就不知害苦了多少女子。

  砸锅的是孔家店的伙计,但坏账算到了老板头上,孔孟真是冤得很。

  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

  上古卜卦,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

  后世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

  《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

  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

  女慕贞洁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

  贞既为正,那么只有止于一才能正。

  谁止于一?

心念止于一。

  能止于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贞。

  不是老公死了不再嫁人就守贞了,心里乱七八糟,一点贞也没有。

  同样,对男子的要求也有两条,才是良。

  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

  良是指一个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

  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所以男子起名字叫才、良的很多。

  历来的规律就是,有才的无德,有德的无才;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德才兼备的人太少了。

  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话,宁愿有德无才,这样不但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遗德给子孙,保子孙荣显。

  自己吃点苦,但能保证子孙后代超过我们,这有什么不好呢?

相反,如果我们这一生只求才不积德,一定会恃才傲物目空四海,结果是天怒人怨,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知道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就一定不要放弃。

  得与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他人之处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别人教会我们的东西,使得我们有所得、有所能,我们不能忘,这也是知恩必报的意思。

  二是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

  也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教育儿子阿斗说的话: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别人的德能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够忘记。

  知过必改这一句话,也是语出《论语》。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

  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

  圣人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悲天悯人,我们今天只有知过必改,才能对得起圣贤的教诲。

  以上四句话的白话译文,大意是:

女子要崇尚贞节,做有操守的女人;男子要德才兼备,做负责任的男人。

  发现自己的过错,要尽快地改正;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一定不要放弃。

  原文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译文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释义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罔和靡的词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性动词,相当于别、不要的意思。

  靡字的本义是无、没有,读第三声。

  这两句话里强调了两个不要:

第一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

  当你手指别人的时候,只有一根指头指别人,三根指头却指向自己,到头来受伤害最重的正是自己不是别人。

  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圣人造字早就告诉我们,自大念臭,有味儿了。

  再加一点,就是臭,臭不可闻。

  《易经》里八八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皆吉无凶,那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谦卦。

  陈抟老祖在《心相篇》里也说: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喜欢称赞自己长处的人功名很难有所成就,这对科考时代的读书人是大忌,因为满招损是天理。

  喜欢谈论别人缺点的人,一生中的障碍很多,自己的身心性命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报。

  恃在这里的意思是依仗,如有恃强凌弱的成语。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信使可覆是个倒装句,为强调信字,将其倒装在及物动词使的前面。

  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

  覆字的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

  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覆也。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

  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

  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

  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

  信主元气,五行属土,对应人的脾胃。

  凡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不伤脾胃、不损元气的。

  大地属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长,是这块地的地气没有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

  俗语说侯王颌下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心小量窄的结果,必然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场很不好。

  唐朝著名的两大奸臣口蜜腹剑李林甫、笑里藏刀李义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

  心大意大,天地给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后孤家寡人、形影相吊,这是一定的道理。

  以上四句话的白话译文,大意是:

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

  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为人器量要大,要让人难以估量。

  原文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译文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释义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这两句话属于用典,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

  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

  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

  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

  墨子悲泣地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

  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

  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

  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这两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因有《羔羊》一篇而被传颂四海。

  原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译文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释义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

  《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

  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

  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

  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

  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

  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

  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

  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

  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

  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

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

  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

  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

  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

  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

  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

  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

  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

  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

  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

  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

  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

  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

  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

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

  《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

  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

  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

  《管子·心术篇》中说: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

  正形饰德,万物必得。

  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

  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

  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以上四句话的完整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克服自己的妄念,才能成为圣人。

  德行建立起来了,声名自然会树立;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

  原文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译文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释义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

  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

  《易经·坤卦·文言》中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是吉祥、喜庆。

  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殃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

  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

  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

  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

人为什么会有祸?

因为积恶,是小恶的不断积累。

  为什么会有福?

因为积善。

  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

  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

  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

  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两句话,由空谷传声又突然转到善恶祸福上去了呢?

表面看起来,好像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

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

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

  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

  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凸透镜的放大效应。

  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

  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

  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

  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四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庆是乐善好施的回报。

  原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译文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释义这两句话,语出《淮南子》。

  《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

  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

  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

  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

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

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

  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

  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

  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

  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

  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

  竞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白话文意思是:

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原文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译文供养父亲,侍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释义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

  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

  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

  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

  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

  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

  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

  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

  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

  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

  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

  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

  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

  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

  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

  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

  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

  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

  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

  孔子在《孝经》里面说: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

  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

  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内无诚敬之义,言行再顺,孝也是一个空壳。

  孟子形容这种孝身不孝心的孝,与养肥猪没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爱父母这很好,但如果内心不敬,这种爱就不会保持长久。

  孔子也说,爱父母如果是空心的爱,那与养宠物(犬马)没有什么不同。

  你对你的宠物也很疼爱、很关心,但有诚敬之心吗?

显然没有。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亲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

  忠于君主要不能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

  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

  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

  忠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

  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

  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臣子进谏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