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59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客至》

《登快阁》

《临安春雨初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

鲍参军,即鲍照。

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

正如牛顿所说:

“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

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

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

鲍照者,何许人也!

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

次年,任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他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代表作:

《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

(3)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

难怪钟嵘为之叹息: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秀出你的声音

(二)默写,秀出你的速记能力(默写本)

(三)再读,秀出你的理解(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四)思考——秀出你的感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

愁。

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比兴。

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就是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试分析第七八句的感情。

明确:

慷慨激昂却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精神上的矛盾痛苦,忍辱负重。

5、小结:

不平之鸣,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牛刀小试——悲愤各有因

1、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完成下列表格。

思想内容情感语言风格

鲍照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愤懑不平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李白悲愤豪情自信

思想内容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愤懑不平

深受乐府影响,语言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李白

悲愤豪情自信

2、思考: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原因。

明确:

(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

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

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五、全课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作业布置

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示例: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

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

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

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

”(过,拜访。

相,偏指一方,“我”)

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鉴赏点拨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

“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寂寞孤独

分析:

但(只)。

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

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

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

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

(1)主人下马客在船

(2)秦时明月汉时关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歉疚

这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

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

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

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小结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

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

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黄庭坚

见课文注释2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

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

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

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

拟“江西诗派”

二、串讲诗歌

1、创作背景

课文注释1

2、内容

这是黄庭坚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写他的公余生活,在即景抒情中倾诉了他的适意和苦闷。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首联以寻常笔法,写得平坦,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

傍晚时分干完一天的公务,似有无限快意,登临快阁自然合情合理,但也从中隐隐露出厌倦官务的情绪。

诗人在阁上徘徊瞻眺、消遥自在的生动情态宛然可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从人、境相融,进而写心、境意会。

诗人在快阁上,放眼眺望远山无数;居高临下,见清江一道,描绘出一副令人陶醉的深秋晚晴图。

这两句分别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澄江静如练”(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脱化而来,写得精粹洗练,意境逼真,动静映照,开阖变化,于写景中分明可见作者坦荡的胸襟。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颈联,诗人的思绪从对阁外之景的遐想中回到现实,写出诗人一副兀傲的意态。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写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本是诗在用典、炼字方面颇见功夫。

“天远大”、“月分明”,点活了眼前景,写出了胸中境。

“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快阁东西”中的“东西”,写其徘徊瞻眺,“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用寻常字面,意态宛然可见。

五六句属对严整,意思流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气势流转,谋篇布局颇见章法。

三、延伸阅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2.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由诗歌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在课堂笔记上誊抄原文,用有色笔批注阅读。

3.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读后感(文学短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点评本首诗歌: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中选择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联系等)”。

(2)这首诗“怎么写的(思路、手法或者语言风格)”。

(3)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我们既可以写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观点,又可以写下我们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忘不了你的人是我

1.导入:

齐背《鹊桥仙》。

这首词的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

秦观深情款款的婉约词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有一位女粉丝,她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

她痴迷秦观的词,在分娩前的晚上,她甚至梦见了秦观,因秦观字少游,她便与丈夫商量,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

这就是陆游名字的来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陆游的脚步感受当时南宋时代的京华风貌!

2.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3.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算子•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背景介绍:

陆游写这首诗已62岁。

他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4.解题

①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②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③初霁,刚刚放晴。

二、让我轻轻地靠近你

1.听名家朗诵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划分节奏,指名朗诵

朗读指导:

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重点词语的解释

①世味:

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②京华:

京城之美称。

③矮纸:

短纸、小纸。

④斜行:

倾斜的行列。

⑤细乳:

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⑥素衣:

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4.翻译全诗

世态人情近年薄如纱,

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做客呢?

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

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卷面不高的绢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

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

赶在清明前我还可以回趟家。

三、发现最好的你

1.诗歌开篇有什么特点?

首联开门见山,直言“世味”之“薄”: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2.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

颔联确实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但这两句不仅刻画春光。

“一夜”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陆游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显得含蓄深蕴。

3.颔联又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这一联的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清新隽永。

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4.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说自己闲得无聊,练趣斜行草字及在窗下坐着品茶。

陆游“闲作草”不是借书法来抒其豪兴,“细分茶”也不是借品茶来表达雅兴,而是用这种费事的书法来消磨时间。

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可见他和“京华”气氛多么格格不入,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

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

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淡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

5.“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素衣风尘”化用陆机诗: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缁、黑色)。

意思说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

“素衣”借指人的品格。

“风尘”比作世风世俗。

陆游反用其意,实叹“风尘”,反自我劝解道“莫叹”,说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

因为等到清明节时我便可到家,表明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

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末句“到家”与首联的“客”字遥遥对应,表明京华非所居之地,不愿在此同流合污。

归家赋闲,本非诗人所愿,但与其让“京华风尘”染“素衣”,倒不如早日还家。

这里流露出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1.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2.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五、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

1.小结: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

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而《书愤》中中原、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衰鬓等这些有气势力度的意象给人以壮阔沉郁的感觉。

《临安春雨初霁》意象以实为主,叙述现在;《书愤》意象以虚为主,回忆过去。

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情,但前者悲伤,后者愤懑。

《书愤》如乔峰之降龙十八掌,虎虎生风,飞沙走石,气势逼人;《临安春雨初霁》则如张三丰之太极,看似行云流水,貌似平静柔软,却是暗流汹涌,不可阻挡。

相比之下,后诗更催人泪下。

3.拓展探究:

临安城春色明媚,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但自己壮志难酬,无能为力。

他是不是就此长期消沉,永远沉浸在无聊的“闲作草”、“戏分茶”之中了?

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

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陆游,站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丰碑。

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朱光潜先生说:

“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